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1.“不复梦见周公”反映出“时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包含孔子在内的“时人”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局与时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
时局之变

一、时局之变 1.经济发展
公作(指公田劳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指私田劳作),无所匿其力也。
——(战国)《吕氏春秋·审分》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示意图
战国时期的青铜牛尊
铁制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私田大量开垦
小家庭经营模式
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飞跃
春秋(前770-前476)形势图
战国(前475-前221)形势图
图中诸侯国有何变化?
一、时局之变 2.诸侯纷争
分封宗法秩序瓦解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庄王曰:“……,楚国折钩(注:刀剑)之喙(注:刃尖),足以为九鼎。”
——《史记·楚世家》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春秋
五霸
战国
七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时局之变 2.诸侯纷争
说明:此处仅统计了史料中存在明确存灭时间的诸侯国数量。
——整理自《中国历史纪年表》《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实现局部统一
春秋(前770-前476)形势图
战国(前475-前221)形势图
图中图例与民族有何变化?
一、时局之变 3.华夏认同
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指中原)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史记·楚世家》
帝(注:指自己)高阳(注:颛顼,五帝之一,号高阳)之苗裔(注:指子孙后代)兮,朕(注:指自己)皇考(注:对亡父的尊称)曰伯庸。
——(战国楚)屈原《离骚》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华夏族
铁犁
牛耕
私田
开垦
经济
发展
诸侯纷争
华夏认同
时局之变


时人之策
二、时人之策 1.变法运动(政治家)

李悝改革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改革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升
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私田开垦
土地私有兴起
地主阶级崛起
对土地需求剧增
各国对外征服、对内改革
变法运动
二、时人之策 1.变法运动(政治家)
任务一:阅读教材p11相关文字,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社会
任务一:阅读教材p11相关文字,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商鞅变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成熟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早期国家
以血缘氏族组织为特征
二、时人之策 1.变法运动(政治家)
内容 作用
经济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1.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 确认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效率
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 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激发军队战斗力
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进一步瓦解分封宗法制
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社会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对地方控制
稳定社会秩序
二、时人之策 2.百家争鸣(思想家)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礼、“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性善论、民本思想
荀子 “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
庄子 逍遥自由,“万物与我为一”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争鸣
对社会、政治、人生
主张不同
共鸣
社会责任感相同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本课思维导图
经济
发展
铁犁
牛耕
私田
开垦
诸侯纷争
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
(政治家)
百家争鸣
(思想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