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从秦国的建立到称霸来看
《大秦帝国之裂变》
《大秦帝国之纵横》
《大秦帝国之崛起》
第二课
筚路蓝缕,秦国始建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
春秋列国形势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代。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本是周代列国国史的通称。
春秋列国形势图
春秋争霸,秦创基业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问题1:秦国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秋(前655年),缪公(秦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
(秦缪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史记·秦本纪》
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九合诸侯
战国成雄,六国侧目
战国形势图
“天下失道”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武王称王。
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吴王寿梦称王。此后越王允常也称王。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称王。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韩宣惠王、燕易王、赵武灵王、宋康王、中山王称王。
自此战国七雄都称王,周天子的威严彻底丧失。
问题1:秦国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战国列国形势图
熊渠公然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楚世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秦都八迁,由夷入夏
“夷夏之辨”
问题2:秦国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华夏(自称)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文化之辨:礼仪、服饰、语言
“夷夏互动”
交流往来
“华夏认同”
秦“九都八迁”示意图
问鼎中原
九都八迁
霸业初成,窥伺周室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秦武王对丞相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史记·秦本纪》
秦国为何敢有“虎狼之心” ,窥伺周室?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唯物史观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
上下一心
经济发展,国富民强
材料探究:秦国的经济有哪些发展?
材料一:
——节选自陈洪《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及管理》
材料二:
郑国渠示意图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公元前350年),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汉书·食货志》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材料四:
生产工具、技术进步——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变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手工业、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之变
商贾
货币
城市
商业
农业
手工业
生
产
力
经济大发展的表现
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而个体生产发展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铁制农具供应的程度。冶铁手工业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之变
试分析,经济之变有哪些重要影响?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各国纷纷开展变法,推动(适应)社会转型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变法图强,称雄七国
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整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影响: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 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齐威王
邹忌改革
燕昭王
乐毅改革
魏文王
李悝变法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变法图强,称雄七国
阅读教材12页,总结商鞅变法的内容与作用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利于增加人口和赋税。
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图强,称雄七国
商鞅变法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
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
思想文化的发展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思想剧烈变动,“百家争鸣”
如何认识商鞅变法思想?
天下纷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
诸子学说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结合所学,分析诸子学说出现的原因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①经济:
④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②阶级:
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③文化:
天下纷扰,百家争鸣
根据课本与所学,说一说诸子思想主要内容
代表 时期 主张
孔子 (创始人)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核心观念:①仁,关爱他人
政治主张:②为政以德(民本);
③恢复周礼
教育贡献:④有教无类、整理六经
人性善、仁政(民本)
人性恶、隆礼重法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
天下纷扰,百家争鸣
根据课本与所学,说一说诸子思想主要内容
代表 时期 主张
老子 (创始人) 春秋
庄子 战国
世界观:①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哲学观: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朴素
唯物论)
③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
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朴素辩证法)
政治观:④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崇尚逍遥自由
道家
天下纷扰,百家争鸣
根据课本与所学,说一说诸子思想主要内容
学派 代表 主张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邹衍
墨子
韩非子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提倡变法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书中以道为主,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天下纷扰,百家争鸣
一般来看,人类的发展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世界上同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有一个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斯,提供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他把那个人类思想群星闪耀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他是这么说的: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世界文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即中国、印度和西方的希腊、罗马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升至高级阶段,实现了超越性的突破,人类的文化精神开始达到自觉,人类开始思考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文明体系,从而成就了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构建了人类历史进行自我理解的普遍框架。具体来说,在中国,所有的思想流派,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列子等诸子百家都出现了。直到现在,人类都是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所创造的一切而存在。 ——《中国通史大师课》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秦国为何能从一个西陲小国强盛起来,包举宇内,一统诸国?
纲要上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顺应时代,发展经济
推行变法,君主、中央集权
奖励耕战,打造虎狼之师
融入华夏,心理认同
抑儒用法,统一思想
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文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
……
秦国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
政治大变革
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活跃
民族大交融
社会大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