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初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这种局面有怎样的历史原因?
这种局面下汉朝将何去何从?
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壹
Q1:什么是“黄老无为”?为什么要实行“无为”?有什么效果?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黄老思想:黄老是战国时出现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其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主张君主应“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尽量减少主动行为和干预,而达到治世。
经济凋敝;秦亡教训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Q2:什么是郡国并行?郡国并行有无必要性?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馀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汉承秦制
亡秦之弊
郡国并行
异姓分封
同姓分封
Q3:汉初统治能实现长治久安吗?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承
损益
三公九卿
秦
以法为教
征发繁重
郡县制
北击匈奴
拿证百越
汉初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郡国并行
和亲匈奴
羁縻百越
文景之治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弃农从商,经济混乱
百家殊方,思想混乱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匈奴入侵,边患严重
西汉的强盛
贰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政治
经济
思想
疆域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调整中枢之制,加强君主专制
① 设立中朝
政治
② 确立察举制
选官标准:品行(孝廉)和才能
流程:地方长官察访——推荐——中央考核任命(自下而上)
积极:人才选拔;维护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社会流动;儒学传播
消极:任人唯亲,易被士族垄断,形成阶级固化,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 颁布“推恩令”
政治
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夺爵……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 设十三州刺史
政治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⑤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打击豪强、游侠
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经济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淮书》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加强专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① 改革币制
官商私造牟利
大小轻重不一
折算困难、交易不便、社会混乱
铸币权收归中央,严禁私人盗铸
▲五铢钱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③ 均输平准
经济
② 盐铁官营
朝廷获得重利;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但产品有质次价高之弊,损及百姓
设立盐官、募民制盐
统一收购发卖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增加财政收入,调剂供需,平抑物价,大夺商人之利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经济
④ 算缗告缗
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为奖。
有产不报或少报,罚戍边一年,财产没收
其时“告缗遍天下”,没收资产“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干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中国古代简史》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破除百家殊方,实现思想统一
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思想大一统,维护统治
尊崇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德主刑辅
三纲五常
儒+法+道+阴阳
新儒学
设五经博士
兴办太学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VS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开疆拓土,御及四海
疆域
① 对匈奴
汉初:汉弱匈强
和而不亲,政治平衡
和亲
武帝:由守转攻
战争
开疆拓土,设河西四郡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开疆拓土,御及四海
疆域
② 对西域
直接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过程: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虏,羁留十余年逃脱。夹击计划失败,但传播汉朝声威,被誉为“凿空之举”;第二次出使西域——匈奴已被击败,较顺利。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了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开疆拓土,御及四海
疆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公元前60年(宣帝),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Q4: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抱负,汉武帝如何思变?
政治 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选官、刺史监察、任用酷吏
经济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淮、抑制工商
思想 尊崇儒术
疆域 北击匈奴、经营西域、开拓疆域
东汉的兴衰
叁
Q5:强大的西汉王朝何以盛极而衰?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孝武)晚年改过,托孤得人,此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乎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天灾人祸
横征暴敛
土地兼并
农民流离失所
赋役减少,国力削弱
矛盾积累,社会动荡
冲击大一统体制
外戚长期
把持政权
政治黑暗
元成哀平诸帝
资质平平
无法力挽狂澜
问题继续累积
地主豪强坐大
Q5:强大的西汉王朝何以盛极而衰?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王莽改制失败
旱灾、蝗灾严重
社会矛盾激化
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王莽:易姓改名
刘秀:再受命
Q6:刘秀如何巩固政权?出现了什么局面?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措施 作用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稳定社会秩序
节省政府开支
加强中央集权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经济恢复
释放奴婢,促其返乡,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 重视儒学,修太学,设五经博士,尚名节,重谶纬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光武中兴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Q7:东汉衰亡之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君主早逝
外戚专政
幼主登基
诛杀外戚
宦官弄权
母后临朝
重用外戚
宦官得势
君主长大
②党锢之祸: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Q7:东汉衰亡之因?
③豪强地主壮大,土地兼并严重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政治:官宦世家,能影响地方政权; 经济: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 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④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肆
Q8:盛世之下创造了怎样的文化?
类 名称 时间·作者 地位或影响
史学 文学 医学 数学 科技 地理 农学
Q8:盛世之下创造了怎样的文化?
类 名称 时间·作者 地位或影响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 首创纪传体通史
《汉书》 东汉·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两汉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
乐府诗 两汉 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 民间流行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被誉为“医圣”
麻沸散 东汉·华佗 适用于外科手术
Q8:盛世之下创造了怎样的文化?
类 名称 时间·作者 地位或影响
数学 《九章算术》 公元1世纪 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经》 西汉初 测日影求日高,最早引用勾股特例商高定理
科技 造纸术 东汉·蔡伦 纸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地理 候风地动仪 东汉·张衡 测定地震方位
《灵宪》 天文学专著
农学 《氾胜之书》 西汉·氾胜之 总结古代黄河中游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
《四民月令》 东汉末·崔寔 描述大地主田庄从正月到十二月中农业活动
Q8:盛世之下创造了怎样的文化?
①独尊儒术,统一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②融合发展,多样化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两汉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广泛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以佛教为代表的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传入中国。
③辐射周边,先进性
以儒家思想、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断外传,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至欧洲,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
④持续发展,奠基性
造纸术的发明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西汉末佛教传入,东汉道教产生儒法结合,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确立。
两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发展,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 文化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和对外关系 对外交流频繁,“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