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问鼎中原的典故体现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特征?
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中的变与革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第2课
时局之变: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法度之革: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思想之策: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
壹
贰
叁
目 录
肆
变革之果: 大一统帝国的前夜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壹、时局之变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
材料一: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春秋战国的什么特征?
分封制的等级序列被破坏
周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诸侯混战争霸
时局大变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
齐桓公
宋襄公
秋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晋文公
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兼并称王
战国七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华夏认同
材料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四 :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周边民族不断融入,民族交融加深
华夏民族逐渐壮大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贰、法度之革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
农 业
工商业
铁犁牛耕
水利灌溉工程
秦——李冰父子——都江堰
秦——郑国——郑国渠
楚——孙叔敖——芍陂
货币流通广泛
中心城市
生产力大大提高
临淄甚富而实……车毂击,人肩摩……家般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
小组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唯 物 史 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改革制度 影 响
经济
政治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抑制了商业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增强阶级的流动性,为统一六国打下制度基础。
是郡县制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给人民沉重负担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变法也有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的局限,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总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制度转向封建的历史变革,推进秦国社会的发展,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并不能掩盖其巨大进步性。
叁、思想之策
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
三、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儒道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生平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身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核心思想
政治理念
教育理念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统治者“为政以德”
恢复礼乐制度,承认改良制度
“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推动私学发展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统称五经
弟子整理《论语》
三、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儒道创立
老子(生卒不详)
生平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核心思想
政治理念
哲学理念
“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统治者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朴素的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
物极必反 ,柔能克刚
三、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小组讨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材料五: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六: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生产力变革使上层建筑巨变,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推动思想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争霸需要,招揽人才,礼贤下士
士人为变革时代献策的政治抱负
三、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儒家
孟子: 性本善
“仁政”
荀子: 性本恶
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齐物
墨家
墨子
平民利益
节俭、尚贤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法为工具
法术势结合
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五行 “相生相胜” 朴素的自然科学认识
中国第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
肆、变革之果
大一统帝国的前夜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铁犁牛耕 农工商业
深远影响 唯物史观
富国强兵 诸国改革
商鞅变法 统一奠基
社会大变 儒道兴起
百家争鸣 思想繁荣
四、变革之果
四、变革之果
小组探究总结: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大变革时代的深远影响?
为大一统帝国奠基
四、变革之果
总结:春秋大变革的深远影响
一、时局之变:列国纷争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六国统一奠定架构基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望,大势所趋。同时,纷争客观上促进华夏认同,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
二、法度之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上层建筑巨变,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逐渐向成熟国家过渡,各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大一统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之策:社会巨变使有识之士纷纷献策,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中国第一次的思想大解放,对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法家思想为秦国所采纳,为秦统一提供思想指导。
本课板书小结
一、时局之变
二、法度之革
三、思想之策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
农业
工商业
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
制度、影响、评价
百家争鸣
孔子
老子
思想理念
背景、影响
动荡中的变与革
四、变革之果
为大一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