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学习目标
1、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第以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
遣使好辞请和亲。——《汉书·匈奴传》
愿婿汉氏以自亲。——《汉书·匈奴传》
和亲
汉初主动和亲,奉与财货
匈奴主动求娶,进献贡品,汉王朝赐予货物
从“奉”到“赐”
在对匈奴的政策上,汉初为什么要主动和亲,在武帝时期和亲的主被动关系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问题1:汉初为什么要实行和亲政策呢?
思路:汉初时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 ——《中外历史纲要上》
西汉建立之初,正处强盛时期的匈奴,击败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战胜合并了南边的楼烦、白羊河南王,拥有强大的军队。此后,匈奴又出兵燕、代,占领河南地,征服了浑庚、屈射、丁零、鬲昆等部落,对西汉造成了严重军事威胁。
——崔明德《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
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强盛时期,军事威胁
西汉
匈奴
问题1:汉初为什么要实行和亲政策呢?
思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在治国策略上的制定影响其对外策略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措施: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回归田亩,避免战争,减少财政支出。
对外:和亲政策,与匈奴修好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来自于道家
无为≠无所作为
=不妄为=顺天而为,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
避免直接的武装冲突,积蓄国力,稳定政权,恢复经济
问题2:和亲的效果如何?
思路:对内——社会经济的恢复程度;
对外——匈奴还有没有继续骚扰边境
冒顿乃少止。 ——《汉书·匈奴传上》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对外效果
经济恢复,财政收入增加
文景之治
对内成就
匈奴愈益骄横,连年入侵边郡,抄掠人口畜产。 ——范文澜《中国通史》
匈奴有所收敛,但仍不时侵犯边疆
中国的公主,仍然一个跟着一个送到匈奴的单于庭,但这并不能停止匈奴马蹄的南进。 ——翦伯赞《秦汉史》
面对匈奴的不时骚扰,汉朝采取和亲与积极防御相结合,加强防御需要中央集中军权和政权
问题3:此时什么因素影响着军权的集中?怎么解决的呢?
思路:什么制度与中央与地方的军权、政权的分配有关
郡国并行制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分封七个
异姓王
剪除异姓诸侯王
分封同姓诸侯王
相对独立,削弱中央集权,埋下隐患
解决
政权和军权收回
问题4:汉武帝时期,对于匈奴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呢?
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汉武帝)举兵攻之。
——《汉书·武帝纪》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年即位
卫青与霍去病
由守转攻
影响:成功解除边疆威胁
(匈奴)遣使好辞请和亲。
愿婿汉氏以自亲。
——《汉书·武帝纪》
主动请求与汉朝和亲
问题5:汉匈和亲关系的变化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思路:国力的体现——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
汉武帝刘彻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政治
思想
民族关系
(1)政治上: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影响: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
强化中央集权。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1)政治上: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②地方设刺史,负责监察
刺史制度如何有效发挥其监察作用?
思考点
汉武帝元封五年设刺史。刺为刺举不法,史(使)由天子所遣,俸禄六百石。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回京奏事。奉诏六条问事:(1)强宗豪右田宅逾制……(2)二千石不奉诏书,背公向私……(3)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4)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5)二千石子弟怙倚荣势,请托所监……(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分天下为13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位卑权重
皇帝委任
影响:促进地方监察,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③中外朝制度 ④察举制
(执行)
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
皇 帝
外朝
中朝
三公九卿
(决策)
尚书令……
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汉武帝令各郡举孝、廉各一人。自此,确立了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管理选拔制度。(以“德才”为标准,自下而上)
中央
各郡
察举制
中央、地方
社会
征辟制
影响:加强君主专制;选官制度的进步
(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不满说)“君除(任命)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
丞相专权威胁皇权
币制改革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均输: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利用均输所得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告缗
算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2)经济上:
影响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富贾不仁威胁统治
(3)思想上:尊崇儒术,成为主流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董仲舒提倡的儒学是否与先秦儒学完全一致?
思考点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稳定社会秩序与伦理纲常
加强中央集权
不否定刑罚的作用
董仲舒“新儒学”
春秋时期
孔子的“儒学”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糅合诸子之学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
鄯善
阳关
玉门关
于阗
疏勒
大宛
葱岭
塞琉西亚
西

大月氏







丝绸之路
西安西北
和田南
若羌
巴格达
(古 罗 马)




咸海
(波斯湾)
喀什
敦煌西
问题6:除了战争,在民族问题上还采取了哪些行动?
北击匈奴
设置四郡
军政机构
治理更有效
丝绸之路
影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核心是王权一统。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汉武盛世
短暂的新朝与东汉的兴衰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的穷兵黥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思考:汉武帝文治武功所带来的弊端?
弊端: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地主势力膨胀
皇帝 世系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宣帝 武帝曾孙 17岁 25年
元帝 宣帝长子 26岁 16年
成帝 元帝长子 19岁 26年
哀帝 元帝之孙 19岁 6年
平帝 元帝之孙 8岁 6年
孺子婴 宣帝玄孙 1岁 2年
皇帝年幼,外戚干政
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
1.土地兼并严重,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流民、奴婢
2.政治日趋腐败
3.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政府的腐败
自然灾害
社会结构失序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外戚: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亲戚,一般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外戚专权指君王的外亲以母后为依托,总枢机之政,握兵戎之要,而专擅国政。
王莽画像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改革措施
土地国有化,推行井田制
禁五铢,多次改革币制
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区划
王莽掌权以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针对时弊的部分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无法实施,社会弊端未能得到解决。改革中许多措施是完全的托古改制,没有任何必要,劳民伤财。
——整理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王莽改制失败
社会矛盾激化
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
传统,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东汉建立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
光武中兴
外戚集团易于接近皇帝,往往利用皇帝幼弱,掌握朝中大权。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帝逐渐成年而亟欲亲政的条件,取外戚的地位而代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轮番执政,相互间排斥异己,无所不用其极。
——王子今《秦汉史》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专权带来的危害?
思考点
危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阶级矛盾加深
清议与党锢之祸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被称之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的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东汉豪强:指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大量依附民与私人武装的豪强世家。(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富户)
经济实力雄厚
政治地位稳固
隐蔽的军事实力
依靠土地兼并获得大量土地,经营庄园经济,
庄园自给自足
累世经学,累世做官,逐渐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可以自备武装,称为“部曲”或“家兵”
结合材料与课本第24页的问题探究,分析豪强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思考点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经济
政治
军事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两汉文化
1、史学成就:《史记》和《汉书》
作者:司马迁(西汉)
体裁:首创纪传体通史
范围:记载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作者:班固(东汉)
体裁: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围:记载西汉到新朝的历史
通史和断代史有什么不同?
思考点
通史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朝代史实的史书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朝代、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
2、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汉赋:辞藻华丽,讲究铺陈排比,彰显盛世气度。
汉乐府: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描绘社会真实风貌。
3、科技成就:
(1)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