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2课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2课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6 10:41:12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徐光启像徐光启 位于北京三塔寺的利玛窦墓碑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徐霞客上海南丹公园的徐光启雕像 利玛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立轴式风车李时珍铜像李时珍随捕蛇人深入龙峰山,探究蕲蛇真貌李时珍  李时珍亲自采集草药标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墓前塑像李时珍采药图李时珍李时珍专心钻研医药学的李时珍1947年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出土《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书影教堂外景《徐霞客游记》书影《徐霞客游记》书影《本草纲目》中的部分插图(图)《本草纲目》药物图谱在太医院的李时珍徐霞客在云南考察徐霞客游天下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马镇。徐霞客课件20张PPT。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课程标准
  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知识与能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及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归纳概括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分析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树立人类共存的价值观,及为人类的和平、文化交流做贡献的伟大理想。重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难点
  分析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30岁左右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800多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27年(1578年)著成《本草纲目》。李时珍一、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采药图李时珍墓《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时间:明朝
内容:共收载药物1892种,新补入药物374种,附有药方11096首。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
地位: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本草纲目》书影  李时珍为什么能够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家庭的熏陶;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医药书籍;虚心请教;注重实验研究;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想一想: 宋应星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生;约清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著作涉及手工业技术、农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文学。  二、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反映了明朝时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部书现在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书影《天工开物》插画利玛窦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1601年,他到北京传教,同时向中国士大夫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开扩了中国人的视野。他和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把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 ,写成了《利玛窦札记》。三、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利玛窦死后,明神宗破例批准将阜城门外二里沟的一块地赐作利玛窦的墓地。利玛窦的陵墓具有典型的西式风格,坐北朝南,四周有砖砌的花墙。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利玛窦墓想一想  西方传教士来我国的目的是什么?在客观上有哪些影响? 目的:为了传教,培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把我国纳入所谓的“福音”之地,同时配合欧洲殖民者向东扩张。
客观影响: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许多科学技术和哲学、美术等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想一想  明清时期科学家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学到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客观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主观原因:科学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优秀品质: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实地调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等优秀品质。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原因:
成就:
特点: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科学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欧洲传教士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传入我国。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在国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2.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有( )
①勤奋钻研,注重实地考察 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
③代表作是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④对世界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CB基础巩固能力提高阅读材料:他和利玛窦等传教士往来,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他编著的《农政全书》,共有50多万字,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①材料中“他”是谁?
②利玛窦是哪个国家的传教士?外国传教士来华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农政全书》为什么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徐光启 意大利。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科技进步起了促进作用。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延伸拓展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特点: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 原因:封建经济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引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再见!一、单项选择
1.如果要研究明朝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 (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下列人物和其他三人不能归为一类的是 (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李时珍 D.宋应星
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成书说明了 ( )
A.中国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
B.中国对外贸易高度发展
C.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融合
D.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4.《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的相似之处有 ( )
A.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经验
B.介绍欧洲的技术方法
C.被译为日、俄、英等文字
D.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充分肯定了15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指出:“欧洲在16世纪后,就诞生了现代(实指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类似的现代科学。”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C.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D.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造成的
6.明朝的下列科技著作中,属于百科全书式的一组是 ( )
A.《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
7.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于同一领域 ( )A.《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 C.《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D.《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
8.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有 ( )
①勤奋钻研,注重实地考察 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 ③代表作是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④对世界科技产生深远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二、材料分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他和利玛窦等传教士往来,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书。他编著的《农政全书》,共有五十多万字,在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材料中“他”是指谁?
(2)利玛窦是哪一国家的传教士?外国传教士来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农政全书》为什么在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时珍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4岁时,他正式行医,30岁时就成为当地名医。在行医的实践中,他潜心钻研了许多医药书籍,发现书中有不少的错误和遗漏,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著作。为此,他走访了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栽培药用植物并亲自服用自己研制的药方。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想想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
答案:1.D 2.D 3.A 4.A 5.D 6.C 7.D 8.B
9.(1)徐光启。(2)意大利。传教士为殖民侵略服务,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
10.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药物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科技,除了要对3部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地位进行了解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今非昔比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人类文化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科学家优秀品质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西方传教士来我国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热情。
通过讲解明末西方科技的传入及徐光启等学习西方科技的史实,让学生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保持一种开放的眼光,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共存的价值观,树立为人类的和平和文化交流作贡献的伟大理想。
教学重点
三部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西方传教士来我国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熟悉的身边的科学技术,如医学的,工业的,农业的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三四百年前的人们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有些什么呢?”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备注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简单介绍李时珍的生平及他编撰《本草纲目》的经历,让学生学习他不怕吃苦、刻苦学习、实地调查的优秀品质。
然后对《本草纲目》的内容作简单介绍,特别强调它的影响。
它是我国古代部头太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中国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影响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作思想教育,要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虚心学习、刻苦研究、实地调查、独立思考等优秀品质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介绍宋应星的生平以及他写《天工开物》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手工业的生产知识。即“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然后介绍《天工开物》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让学生重点了解它的学术地位
它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反映了明朝时期中国科技的最高成就。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首先对西方传教士来中国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明白,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是在西方殖民者东来进行侵略活动时出现的。然后进入对利玛窦的讲解。
利玛窦与16世纪晚期经澳门来中国传教。他努力学习汉语,熟悉中国的礼节,使天主教在中国逐渐开始传播。他把西方的科技传入中国,也把中国的文化如孔子和儒家思想传入西方,使一种真正的的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出示思考问题:
1.西方传教士来我国的目的和客观结果是怎样的呢?
2.中国国内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对待西方的科技知识的呢?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就自己的讨论结果派代表发言,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对优秀组进行表扬。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西方传教士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培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把我国纳入自己的“福音”之地,同时配合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客观上把西方的科技传入了中国,对中国科技的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知识分子内部,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西方的科技,一种是断然拒绝,拒绝接受外来事物,另一种则是虚心学习并主动传播,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和利玛窦等人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最大的贡献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的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小结:这节课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科技,请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板书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