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存世文字 350万字
平均每天写文 300字
朋友五花八门,诗人、官僚、和尚、歌女……
据统计去过城市 186座
他热爱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我愿永做岭南人!”
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
酒煮小蚝,炭烤大蚝。
椰树之上采琼浆,
捧来一碗白玉香。
东坡居士
1小时前
“本世纪的中国诗学研究,有两个人的名字无疑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是陈寅恪。他开创了一种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代表了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新的复苏。
——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诗史互证
文史互证
思考:诗与史的关系?
朋友圈
明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局部)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歇白塔铺》
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
万户不禁酒,三年真识翁。
———《新年五首》(其四)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和陶拟古九首》(其九)
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
———《宋史》卷 173《食货上一》
44 岁以后屡遭贬谪,
为维系生计, 躬耕田野。
一年两熟的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已有明显增长
朋友圈
东坡居士
宦海回忆录之定州
几乎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著名产品:河北南部的铁,太湖附近的稻米,福建的蔗糖,四川与浙江的纸张,成都、杭州以及长江下游各城市的印书,等等。贸易发展使产品广为流通……在外国看来,中国也是高级手工业品的国度,来自中国的产品异常吸引人,与中国做生意十分有利。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制瓷技术的改进
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已有明显增长
小甑短瓶良具足,
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东坡居士
宦海回忆录之徐州
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石炭》
1093年
1078年
冶矿业在
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089 年,苏辙出使辽国,看到翻刻的《眉山 集》。写信给苏轼:“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
问大苏。”
——曾枣庄、曾涛选注:《三苏选集》
海外贸易迅猛发展
余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伞米》
东坡居士
朋友圈
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交子铜版印版及其拓片
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这在性质上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结合图文史料,指出宋代商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教材加以说明。这些变化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这新世界生存于连续不断的入侵威 胁中……12 世纪初帝国北方各省被夺,1273— 1279 年间全国被吞并。这种外来威胁与宋代的 经济社会史息息相关。
——《中国社会史》
隋朝大运河图
元朝大运河图
这组图片反映了什么趋势?结合教材及史料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
治平三年(1066这年),河北五路发解试合格比例是“十人取一”,而东南地区发解试合格比例是“百人取一”,“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
——《 《欧阳修全集》
上述图文史料与前一事件有关联吗 请说明。
朋友圈
欧阳修

经济格局变化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苏轼朋友圈分类表 分类 代表人物
共进退的政治盟友 富弼、张方平、王巩
政治相左却私交甚笃 王安石、章惇
文坛朋友 恩师欧阳修
佛道友人 佛印、道潜、吴复古
平民百姓 卖酒的潘子、卖药的郭生、金华墨工
东坡居士
朋友圈
潘子久不调,
沽酒江南村。
郭生本将种,
卖 药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
恐是押牙孙。
——《东坡八首》
请给苏轼的朋友圈分类,思考他为何能交友众多呢?
不问家世
身份平等
管理放松
两宋时期的生活材料组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米录而老之。
——《欧阳修全集》
今之所谓奴婢者,概本良家。
——《止斋先生文集》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蔡襄集》
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叶适集》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
——《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集》
这种变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体现了社会怎样的特点?结合教材,试析其根源何在?
这组材料反映了两宋哪些社会变化呢?请结合教材内容加以说明。
门第观念的淡化
人身关系削弱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纵向流动有通道
横向流动不受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朋友圈
明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局部)
学完本课,你觉得苏轼“自得幽野之趣”说明了什么?
中唐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府管理政策的变化。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土地管理的控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推动了社会活力的迸发。
自由是进步的象征。
——[美国]罗伯特·英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