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第12课
寻理·融通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思想与科技

一、思想之“理”
为何儒学需要“复兴”?
一、思想之“理”
(一)儒学面临的困境
社会动荡
秩序崩塌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时期 年份
三国 220-280年
东晋十六国 304-439年
南北朝 420-589年
安史之乱 755-763年
五代十国 907-979年
时期 名称
北魏太和八年 (484年) 嵩阳寺
隋大业年间 (605-618年) 嵩阳观
五代后周 (951-960年) 太乙书院
北宋景祐二年 (1035年) 嵩阳书院
一、思想之“理”
(一)儒学面临的困境
佛道冲击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福祸虚无报应为事。 ——(北宋)孙复《儒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疏】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一、思想之“理”
(一)儒学面临的困境
儒学僵化
一、思想之“理”
(二)儒学复兴的有利条件
在经历唐五代变局之后,在朝廷权威渐渐失坠和思想秩序日益紊乱之时,此种忧虑与急迫,显示出当时朝野对国家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强烈诉求。于是,宋初通过以下举措就相当有意味:恢复与重建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有效性,以重建确立思想秩序。
——整理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宋初国家政治的需要
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
儒家士大夫的努力
一、思想之“理”
(三)程朱理学的理论与教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世界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熹《朱子语类》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通过道德修养,实现对“理”的体验
通过探究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
“理”为伦理纲常提供依据
一、思想之“理”
(三)程朱理学的理论与教育
白鹿洞书院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
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创办书院,传播理学
推动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一、思想之“理”
探究:复兴之后的儒学“新”在何处?
体系化:以“理”为核心,建构起一套包括宇宙观、 人生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思辨化:融合佛道思想,实现了对传统儒家道德信条式言论的转化。
平民化:通过教育,儒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深刻塑造了社会道德。
一、思想之“理”
(四)理学的影响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时穷节乃现,
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程颐
强调社会责任培育家国情怀
扼杀人的本性
成为统治工具
二、科技之“理”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宋儒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宝贵的思想财富无论是怀疑批判之风、格物致知之法还是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力地证明了宋朝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继承了汉唐以来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其本身的宋儒文化对科技的发展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周远全、赵世庆《宋儒学对宋朝科技发展的影响》
余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科技之“理”
(一)科学家与科技著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元)郭守敬《授时历》
(元)王祯《农书》
二、科技之“理”
(二)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印刷术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指南针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火药
文艺与文字

三、文艺之“融”
兼容精神还表现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关系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文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心态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也有意让士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雅俗互融
阶层交融
三、文艺之“融”
(一)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文艺之“融”
(二)元曲
(元代)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元杂剧演出壁画
散曲:较词更加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
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三、文艺之“融”
(三)书法与绘画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四、文字之“融”
(一)契丹、女真、西夏文字
西夏《番汉合时掌中珠》
女真文字
契丹大字、小字
对汉字的模仿
四、文字之“融”
(二)畏兀体蒙古文与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百家姓》
蒙古文
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借鉴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
金人进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四、文字之“融”
文字互融
民族交融
本课思维导图
传统文化在继承中
实现新突破
多元文化在交融中
迸发新气象
时代
特征
辽宋夏金
元的文化
“理”
“融”
社会
意识
社会
存在
决定
反映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