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专家:国际承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 3500 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才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
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学习要求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
追溯文明起源的实质是探寻什么?
什么是文明?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第一篇
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打制石器
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原始粗放的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元谋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群居)
01
02
生产及技术——采集渔猎、用火
单位面积内果兽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人口有限
03
社会组织——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二)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至5000多年)
磨制石器
年代 文化遗存 地点
新石器时代 早期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上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4000到5000年之间,华夏大地遍地开花,文化交相辉眏,这是一个被考古人称为“英雄的时代”的时期,考古人用“满天星斗”来形容这个时代(苏秉琦观点)
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畜牧业产生
——更稳定的食物供给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更宽广的取食范围
磨制石器的应用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人口规模增加、村社体系诞生
村居农业饲养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姜寨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根据材料,指出耒耜发明与使用产生的影响。
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其余的人骨皆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四人,仅存头颅骨。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1、阅读表格,指出与新石器早期的姜寨相比,在墓葬上有了什么差异?
2、依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规模、随葬品数量不一,差距大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阶段 代表 水平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及成员:
思想及宗教信仰:
原始社会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旧石器、采集、渔猎、用火。
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确立
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
手工业:彩绘陶器;养蚕缫丝;建造房屋村落
母系氏族
黑陶;玉器
祭坛、神庙、墓葬
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文明曙光
渔猎采集
茹毛饮血
群居洞穴
原始平均
原始农业
生火烹煮
分居村寨
贫富分化
第二篇
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
一、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禅让制
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
部落联盟首领选贤与能,
“公天下”
2.家国天下开先河
——夏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2)建立者:禹
(3)社会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4)统治方式: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③聚族而居,对地方控制有限。
(5)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
(6)文化遗址
很可能是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史学研究链接
学界对夏朝是否存在看法不一
夏朝不确定的理由主要有:
1.记载夏朝的只是后世文献,可靠性不足;
2.甲骨文没有夏朝的记载;
3.目前没有考古文物能直接证明;
4.学界认识不统一。
链接—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王国维)
关于夏朝的建立,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记述的: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的继位,结束了联盟首长职位的禅让制,开始了王权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从而导致了部落联盟的解体和新型王国的诞生。
禹死启继——世袭制
贤能→血缘
公天下→家天下
二、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1.内外服制下的商王朝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2)建立者:汤
(3)文化:
a.甲骨文
(占卜记录,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证实了文献中的部分记载。)
b.青铜器
(4)统治方式:
a.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b.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二、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1.内外服制下的商王朝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即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商朝维系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暴力和垄断神权。
占卜卜骨
臣服于商朝的方国自主权很大,商王对其控制力是有限的,有时还与商王发生战争。
“殷商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商朝统治特点
三、分封宗法下的西周王朝
武王崩,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西周分封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建立:牧野之战,周武王率众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分封对象 同姓子弟、姻亲、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实行再分封,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等级关系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
作用
弊端
分封制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天下共主)
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
分配的原则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大宗——小宗
实质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作用 在当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天子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天子
诸侯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诸侯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卿大夫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
士
“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大宗与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政治隶属(表)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民族
部族
氏族
宗族
家族
家庭
个人
家族秩序
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贵族、平民、奴隶 国人、野人
华夏(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社会秩序
天下秩序
中华中夏
嫡长子
贵族政治
夷夏之别
基于血缘的“秩序”
血缘关系由近至远
第三篇
商周文明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
1.农业的初步发展:土地国有;井田制;耒耜助耕;协作耦耕
由于青铜冶炼的成本高昂,青铜农具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然以石、骨、木和蚌农具为主。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耕作方式
协田耦耕
(商周和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 三人一起的耕作方法称为协田,两人一起的耕作方法称为耦耕。)
集体耕作
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财、贷、贵、贱、贫、贿、赂、赋、
账、购、赠、赊、赏、赐、赌……
工艺高超的青铜器
2、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商周青铜铸造业——规模大;技艺高;分工细;种类多。
(硬度好,熔点低,容易提纯).
妇好爵
兽面纹斝(ji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温酒器)
父乙觥(gōng),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四羊方尊,商周青铜器中的奇珍。
注意: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商周时期丝织业——遍地宜桑无隙地, 男稼女织机杼忙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商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在社会有明确的分工与产品的剩余后,商业才会出现。
商周时期的商业:商人出现,贝币产生,工商食官。
文化 政治 影响范围 经济
商朝
西周 甲骨文
金文
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更广
农业:井田制;木石骨蚌等农具;
手工业:青铜器;养蚕缫丝
文字
礼器
国家
商周文明的要素
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道德礼仪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公平规则制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商朝建立和统治
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度
西周建立和统治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中华文明起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和统治
炎黄部落、尧舜禅让制、万邦时代
群居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商和西周
前2070、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
中华文明产生
武王伐纣、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
中华文明发展
商周社会经济
木石工具、井田制、青铜时代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文化
经济
政治
木石生产
青铜鼎盛
土地国有
血缘政治
神权色彩
象形文字
礼乐文化
尚未集权
祖先崇拜
家国同构
敬天保民
集体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