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1 1894 1895 1898 1900 1901 1911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天津条约》签订
《北京条约》签订
洋务运动兴起
甲午战争爆发
《马关条约》签订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民族危机
挽救危机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各阶层探索救亡均告失败。
第19课 辛亥革命
材料1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思考革命派、改良派(立宪派)和朝廷(清政府)是如何挽救社会危机的?
甲午战后的危局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2.清政府与立宪派的改革
概括内容:
政治:
减冗衙,整吏治,修刑律。
经济:
重工商,奖实业,改财政。
军事:
改军事,扩新军,设巡警。
文化: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材料2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2.清政府与立宪派的改革
预备立宪(1906-1911)
预备立宪概要
含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步骤:
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
3.1908年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立宪派掀起请愿速开国会运动;
5.1911年清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
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
能见诸施行。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大臣辅
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立宪破产
“皇族内阁”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虚伪性彻底暴露,促使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汉族官僚与清政府离心,推动了反满运动
材料3 在清政府宣布立宪后,宁波的一些士绅、商贾,自觉而积极地开展立宪活动。……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士绅及工商界上层,开始多主张立宪,后来也日益中立,最后支持辛亥革命。
——乐承耀《宁波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2:历史学家陈旭麓评“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的清政府是
“革命的制造厂”,如何理解?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加速了革命爆发。
革命的背景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3.革命派的革命
材料3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4 “与清政府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必须发动民主革命,推翻这个昏庸腐败的政府,为改革政治创造条件。
——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
革命的呼声
材料5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
——邹容《革命军》
材料4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革命的团体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3.革命派的革命
组织基础:同盟会的建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3.革命派的革命
革命的纲领
问题3:分析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播。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一、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兴起
3.革命派的革命
革命的暴动
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必然性: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加速了革命爆发。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组织基础:同盟会的建立;
5.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播。
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偶然性: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的背景(必然性、偶然性)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必然性: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加速了革命爆发。
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组织基础:同盟会的建立;
5.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播。
6.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偶然性: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的背景(必然性、偶然性)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北京
南京
武昌首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材料6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保路运动: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
2.民国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3.清帝退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过程:
①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
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
其展开和议;
②在内外交困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
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做大总统;
③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
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
世凯的手中。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袁世凯夺权
①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颁布约法
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根本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直接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史料7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胡绳认为: 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
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8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3-5)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角度1
政治上
材料9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角度2
思想上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10 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居然可以废除,还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不可以怀疑打破呢?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伦理思想,主张家庭革命与女权革命。从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角度讲,辛亥革命正是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胡绳武《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材料1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角度3
经济上
材料12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忱……辛亥革命前,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3家,1916-1919年更达到年均124.6家。
——选自岳麓版必修2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13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1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角度4
社会习俗上
中山装 西式婚礼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15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也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
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角度5
局限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16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走到底,……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难道不觉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标准实在强人所难,难到近乎苛求前人?……评价辛亥革命,主要看其结果,革命是否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材料17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们不能要求它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中国革命应该完成的任务。段落不是文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一生都在写一篇大文章。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向中山先生致敬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