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时空坐标
960年
1127年
1141年
两场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三次和议: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靖康之变
偏安江南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大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北宋建国
1069年
南宋建立
军阀割据
积贫积弱
专制集权
富国强兵
南宋灭亡
1276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或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 正如犯上了肺痨, 虽无大病, 却日就死路, 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宋朝到底是怎样的呢?
导入新课
1.前车之鉴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后梁 907-923 唐宣武节度使朱温
后唐 923-936 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存勖
后晋 936-947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后汉 947-950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后周 950-960 后汉邺都留守郭威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陈桥兵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天下自唐季以来……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太祖赵匡胤
宰相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防弊之策
《雪夜访普图》
思考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原因
是什么? 他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何弊?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何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北宋的集权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防弊之策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集权
分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四监司
制衡
“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苏洵:《审势》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方镇太重
2.防弊之策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2:据所学,分析防弊之策的影响。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侍卫马军司
殿前司
侍卫步军司
台谏
(统兵)
(调兵)
三司
二府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枢密院
三衙
皇帝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防弊之策2: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君弱臣强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分散军权
材料1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时代 时间(年)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人)
唐朝 290 268 7448 28
宋太祖 17 15 188 13
宋太宗 21 8 1487 186
宋真宗 25 12 1760 147
宋仁宗 41 13 4561 351
唐与宋初科举次数和录取进士人数基本情况简表
抑武
崇文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武将专权
2.防弊之策3:抑武崇文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如何评价
材料一:主要是因为宋代完善了文官制度,中国政府相当稳定。赵匡胤 960 年的篡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在以前,皇帝不断被他的大将、皇后和其他有权的大臣夺去皇位,960年以后,这种情况不再出现。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只能说宋代人为了补救唐代人的毛病,而没有完全把毛病纠正过来······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预防了内部动乱;
巩固了国家统一;
强化了专制集权。
思考2:据所学,分析防弊之策的影响。
材料2 (宋太宗语)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材料4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5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材料3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防弊之策:双重影响
思考2:据材料,分析防弊之策的影响。
影响:
(1)积极方面: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专制集权。
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尽量预想到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对需要预防的各种隐患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而并非考虑如何使国家机器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这样,对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边防压力,对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财政危机。
(2)消极方面
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先南后北”方针——统一
(963—979年)
963年平定武平周保权,965年平定后蜀孟昶,968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70年平定南汉刘鋹,975年平定南唐李煜,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9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新弊:边防压力
北宋“以钱财换和平”
但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高粱河之役和雍熙北伐,都失败,边境危机,1004年澶渊之盟 1044年庆历和议议和。
澶渊之盟:宋真宗与辽圣宗、萧太后订立。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庆历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赐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历史纵横: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思考3:北宋的募兵政策的目的、影响?
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新弊:财政危机
影响: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回顾宋的军事政策及其影响?
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轮换屯驻
军权三分:枢密院、三衙、兵部
抑武崇文:兵将分离,大开科举
军事
积弱不振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守内虚外
武将位低
“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于敌。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冗官
冗兵
冗费
改革势在必行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新弊:财政危机
材料6 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7 这次新政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而新政的“明黜陟”和“抑侥幸”措施,矛头直接对准他们,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朱瑞熙《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首次全面改革尝试——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
1.解弊之策1:庆历新政
思考4:庆历新政主要侧重在什么方面?
为何失败什么?
内容:整顿吏治、改革科举。
原因:直接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
三、王安石变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变与不变:熙宁变法
主要内容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将兵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2页
措施 本意 结果
青苗法:地方官府每年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均输法:在完成上供物资任务之余,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贩运买卖物资。
市易法:在东京等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年息20%。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农闲时军训,平时负责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财政收入
强制贷款
政府经商获利,增加财政收入
与民争利
稳定社会秩序;
提升军事实力。
强兵效果不佳;
加重民众负担。
三、王安石变法
2.解弊之策2:王安石变法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思考5:分析王安石颁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公元1127年,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场著名的变法运动,已经过去了58年。
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了42年。
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26年……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殊死搏斗中,于公元1086年同年去世。
假如他们能够多活些年头,看到41年后——公元1127年的惨剧,那么,王安石可能会责问司马光和苏东坡,为什么不支持自己变法图强?而身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司马光和大诗人苏东坡,很可能会一起痛斥王安石:这一切,都是你王安石惹的祸!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他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郭沫若评王安石
面对新法的实施,士大夫阶层迅速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线。几乎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和除王安石一人之外的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全部变成变法的坚定反对派: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苏洵、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等等。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8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9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材料10 这又正如吕本中的《杂说》所载:“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安石对所厚叹曰:“只从得五分时也得也!”事到如此地步,王安石只有一走了之。 ——邓广铭《宋史十讲》
三、王安石变法
2.解弊之策2:王安石变法
思考6:据材料,谈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①遭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
思考6:据材料,谈谈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②部分措施不当,加重人民负担;
③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脱节;
④操之过急,用人不当;
⑤宋神宗的动摇。
四、南宋的偏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辽:岁币
夏:岁赐
金:岁贡
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3.南北对峙
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五代之弊
防弊之政——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收精兵、分其权、制钱谷,
加强中央集;二府三司,
加强君主专制;崇文抑武
新弊渐生——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强兵之法
循弊之迹——
南宋偏安
冗官、冗兵、
冗费积贫积弱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权重
知识小结
偏安一隅
尽管南宋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亦争论不休,但总的来说比北宋时期更为繁荣。它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南宋大大缩减了兵费开支,同时扩大了官僚队伍……
南宋150年间同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循环。南宋政权始终积弱难振,但凭其坚实的财政基础与强大的官僚机器,并未因内部的压力而立呈败相。和北宋一样,南宋多年后亡于强大的异族入侵者(蒙古人)之手。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