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6: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印度”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第三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1)教学立意 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从大单元视角可知本单元重点是了解早期人类的各种代表文明,通过了解具体的文明成果,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抽象的文明。围绕“文明”一词,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象征早期人类文明的代表,如本课的种姓制度和佛教,让学生感受早期人类文明的共性和多样性。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名称为《古代亚非文明》,下设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个课题。从单元名称来看,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单元中古代埃及的文字、医学、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都是文明的产物。“文明”一词较为抽象,是本单元学生理解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所以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了解以上具体的代表文明成果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何为人类早期文明。 《古代印度》设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进程;第二子目介绍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第三子目介绍佛教的创立以及传播。因此,本课核心立意为“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等文化了解古印度的文明”。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施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接触到印度相关信息,感悟其文化的特殊性。但对古代印度的相关史实了解不多,也无法认识其独特的文明。学习心理上,此时学生有意记忆、理解记忆逐渐增强,学习态度容易被调动起来。但他们的认知、兴趣、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形象思维仍占据较大比重,故仍需设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如漫画、地图、图片、时间轴等。因此,本课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考古发现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代亚非文明。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从哈拉帕印章、梵天雕塑以及阿育王寺的舍利子等文物了解印度代表文明;从地图、时间轴等教学材料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漫画、地图、图片了解古印度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中,创造了诸如宗教、制度、数字、建筑等方面的文明成果,特别是种姓制度和佛教。(唯物史观) (3)通过认识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尊重世界各文明的多样性,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漫画、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文物图片导入新课 1.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其学习兴趣。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哈拉帕印章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印度的面纱,顺势导入第一环节。
一、为什么哈拉帕印章的发现引起轰动? 哈拉帕文化与古印度文明有何关系? 为什么哈拉帕印章的发现引起轰动? 问题设置: 哈拉帕印章【文物档案】 出土地点: 制造时期: 印章文字: 其他信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哈拉帕印章并结合书本内容填写相关信息。在“出土地点”引入世界地图,设置问题让学生知晓古代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并提出疑问“这些文明有哪些共同点?”以此启发学生发现他们都是大河文明。材料2展示南亚次大陆的地图以区分古代印度和现今印度,并讲述古代印度的地理情况和哈拉帕遗址位置。 哈拉帕文化与古印度文明有何关系? 利用南亚次大陆地图使学生了解摩亨佐·达罗遗址位置。通过展现哈拉帕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照片和古城房屋模拟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城市的精心规划,从而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达程度之高。 用史料说明美国具有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强烈主观意愿。 填写文物档案并回答问题。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1.分析哈拉帕印章的相关信息引入哈拉帕文明(古印度文明)。将地图、设问和讲述法结合能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从而了解其产生文明的条件。 2.教师以遗址、图片配合讲述,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为何雅利安人创造众多神话? 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为何雅利安人创造众多神话? 教师结合“南亚次大陆”历史地图,讲述雅利安人到达古印度,并创造吠陀文明的历史史实。其后,教师讲述梵天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雅利安人创造众多的神话?” 呈现婆罗门教图片史料,并讲述婆罗门教的三大教义为:种姓制度、信奉三大主神和轮回的思想。提问:为什么雅利安人要创造神话故事?创造婆罗门教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仅仅依靠军事征服不足以让一个国家臣服,还需要文化和宗教认同。那么,雅利安人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便逐渐形成了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问题设置: 练一练:根据课本、图片填写字母所代表的种姓和空缺内容。 猜一猜:根据图片说说各等级所从事的职业。 想一想:你发现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 呈现原人图片和漫画,并设置问题,以便让学生熟悉种姓制度五种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并通过漫画猜测各种姓职业,使学生明确种姓制度贵贱分明、等级森严、职业固定的特点。 问题设置: 问题1:给材料1起个简明的标题。 问题2:材料2中的这位留学生最有可能是印度哪一类人? 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体现出哪种制度的什么特点? 问题4:你能说出这种制度的实质吗? 教师通过漫画展示和网友真实经历设置四个问题,让学生了解种姓制度的内婚制和其实质。 呈现金字塔等级图、“贱民”抗议和生活情况照片,并进行提问:种姓制度给印度带来哪些深远影响?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种姓制度的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成员提供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制造种姓隔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1.记忆,练习。 2.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2.结合图片、漫画让学生对婆罗门教的内容和实行原因进行了解,从而引入对种姓制度的讲述。 3.结合图片、漫画、金字塔图让学生对种姓制度的特点进行了解,旨在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教师利用漫画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种姓制度内婚制的内容。问题2、3的设置使学生回顾种姓制的等级性,旨在让学生回答出种姓制度的实质:雅利安人维护统治的工具。 5. 通过讲述种姓制度的特点和现今印度“贱民”的生活处境,旨在使学生客观认识种姓制度的双面影响。
三、为何佛教会在古印度兴起? 佛教是如何创立并传播的? 为何佛教会在古印度兴起? 展示舍利塔和僧人朝拜舍利两张照片,关注照片细节并讲述舍利是佛教之物的故事,从而提出疑问:为什么佛教会在古印度兴起?佛教是如何创立并传播的? 问题设置: 设问:根据书本内容填写佛教基本信息。 创立时间: 创立国: 创始人: 基本主张: 设问:图片和文字史料体现出佛教的哪些主张? 展示释迦牟尼像。讲述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和材料4(1)的文字材料旨在说明佛教的“众生平等”(这一点迎合贫民百姓)。材料4(2)说明佛教的“忍耐顺从”(这一点得到统治者追捧)。旨在解释佛教正是由于这样的教义才能有在印度创立并兴盛的土壤。所以对此评价为:既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进步性;也有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的局限性。 佛教是如何创立并传播的? 问题设置: 设问:阿育王时期—— 著名国王: 首都: 国教: 主要成就: 讲述阿育王的人生故事——“前半生是暴君,后半生是菩萨”;辅之时间轴讲述孔雀王朝存续于公元前324-前187年(时间轴随着讲述渐趋完整,文档最后一并展示),并让学生填写阿育王时期主要信息。 展示以阿育王命名的宁波寺庙。提问学生右三地图的命名(佛教东传图)。并辅以时间轴(时间轴随着讲述渐趋完整,文档最后一并展示)讲述佛教的传播。 设问: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印度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 结合佛教东传图并提问学生“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随后呈现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图片史料。旨在说明印度的佛教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颇深,以及印度的佛教文化十分灿烂。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在书本中相关史事找到。除了佛教文化,教师展示阿姆利则金庙、古代象兵和“0”数字的图片使学生领会古代印度为何被称之为“黄金之国”、“大象之国”以及“数字之国”的原因。 1.记忆,练习。 2.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1.以真实照片展示,并讲述舍利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对佛教的学习。 2.讲述释迦牟尼前生舍身饲虎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辅以文字史料,旨在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对比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异同能促进学生分辨、理解两者。 3.呈现漫画、时间轴和地图。旨在让学生了解阿育王对传播佛教的贡献,并涵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4.时间轴和地图的展示旨在涵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5.通过教师叙述和图片展示灿烂的古印度文化,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学生通过认识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尊重世界各文明的多样性,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印度各种文化,我们发现它们是多样的、包容的。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尊重世界各文明的多样性,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 1.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用三个文物串联课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够较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运用大量的图片、漫画、地图等教学材料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设置的学生活动和任务较多,如果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容易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