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一章综合提分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情景中没有受到浮力的物体是( )
A.下潜的“蛟龙”号 B.上升的热气球
C.航行的“辽宁号” D.遨游的“天宫一号”
2.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KNO3固体充分溶解(如图所示),已知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3.9g,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均为饱和溶液
B.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丙溶液降温到40℃,析出46.1gKNO3固体
D.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
3.小明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制,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只要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
D.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5.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下面是同学们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水是由氧和氢组成的一种物质;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
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④在实验室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零,然后将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按实验操作规范将溢水杯中装满水,再用细线系住铝块并将其缓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如图所示,铝块始终不与溢水杯接触。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力变小
B.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变大
C.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绳对铝块的拉力等于铝块排开水的重力
D.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若电子秤示数不变,则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7.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8.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时,100克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9.将一个重为G的鸡蛋放进盛有浓盐水的杯中,鸡蛋漂浮,然后逐渐向杯中加入清水,当鸡蛋下沉至杯底静止时停止加水,如图所示,图中的图象能粗略描述这个过程中浮力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0.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
B.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将A、B、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D.若要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
11.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深潜器在深海匀速直线下潜时若只受重力与浮力则深潜器所受重力大于浮力
B.万米深海中没有生物可以存活
C.深潜器在下潜过程中每下潜10米约瑞加一倍大气压的压强
D.深潜器是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沉状态的
12.通过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获取纯净水)
B.(配制10%的食盐水)
C.(配制蔗糖溶液)
D. (获取氯化钠晶体)
13.一杯60 ℃、100克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逐渐恒温蒸发水时溶液质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蒸发水时析出了晶体的是( )
实验次数 1 2 3
蒸发水的质量/克 2 2 2
剩余溶液的质量/克 98 96 93
A.第1次 B.第2次
C.第3次 D.都没有晶体析出
14.将质量分数为a%的浓硫酸与同体积水混合得到质量分数为b%的稀硫酸,则a、b关系正确的是( )
A.a<2b B.a>2b C.a=2b D.无法比较
15.如图所示,在一块浮在水面的长方体木块上放一质量为272克的铁块甲,木块恰好浸没在水中。拿掉铁块甲,用细线把铁块乙系在木块下面,木块也恰好浸没在水中,则铁块乙的质量为( )(ρ铁=7.8克/厘米3,ρ水=1.0克/厘米3)
A.312克 B.237克 C.318克 D.326克
16.2020年4月23日,“雪龙”号考察船圆满完成历时19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返回上海码头落锚。在铁链拉着铁锚缓慢放入水中时,经历了如图所示三种情况:图甲中铁锚部分浸入水中;图乙中铁锚完全浸没水中但未触底;图丙中铁锚沉底。三种情况下船身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17.在20℃时,标号为①②③④的四个烧杯分别盛有50g水,依次加入27g、9g、36g、18g的氯化钠,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②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D.④中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18.如图甲所示,一个底面积为0.04米2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电子秤上,容器中放着一个高度为0.1米的均匀实心柱体A,向容器中缓慢注水,停止注水后,容器中水的深度为0.1米,电子秤的示数与容器中水的深度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心柱体A的密度为600千克/米3
B.柱体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时,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625帕
C.停止注水后,A所受的浮力为18牛
D.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米,A静止时受到向上的拉力为3牛
19.a、b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A1-3-13所示,分别用物质a、b制成质量相等的实心球甲、乙,和体积相等的实心球丙、丁,即m甲=m乙,V丙=V丁,ρ甲=ρ丙=ρa,ρ乙=ρ丁=ρb,将四个实心球都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它们所受的浮力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2F乙 B.3F甲=F乙 C.F丙=3F丁 D.2F丙=3F丁
20.温室时,向25g某固体中分批次加入水,充分搅拌,结果如图所示(保持温度不变):温室时该固体的溶解度可能是( )
A.50g B.35g C.30g D.25g
21.如图所示,将苹果和梨子放入水中后,苹果漂浮,梨子沉底。若苹果的质量、体积及受到的浮力为m1、V1和F1,梨子的质量、体积及受到的浮力为m2、V2和F2,现有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⑴若m1>m2,则F1一定小于F2;⑵若m1=m2,则F1一定大于F2;
⑶若V1=V2,则F1一定小于F2;⑷若V1>V2,则F1一定大于F2。
A.(1)(3) B.(1)(4) C.(2)(3) D.(2)(4)
22.校园里的直饮水机中的水通过多级净化,师生可以放心直饮。水处理的主要步骤如图甲所示。步骤②中反渗透膜是直饮水机的核心技术,反渗透膜上的孔径只有0.001~0.00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能阻拦微生物通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杀菌作用
B.师生喝的直饮水是纯净物
C.步骤②的原理与图乙所示操作相似
D.图乙中玻璃棒可以省略
二、填空题
23.t℃时,某硝酸钾溶液100g,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4g晶体,则在t℃时,原来100g溶液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硝酸钾在t℃时的溶解度为 g.
24.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Ca(OH)2) 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25.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2g硝酸钾加入6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湿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不考虑水的蒸发),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 。
26. 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现要配制1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 kg;
(2)用6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 kg.
27.浮力调整器也称作浮力控制背心,潜水者可以从气囊中填加或释放空气来达到一个适当的浮力,便于潜水者更轻松地在水下运动。
(1)停留在水中某一位置的潜水者要下潜到更深的地方,应该按下 (选填“充气阀”或“排气阀”)。
(2)当潜水者背着浮力调整器一起漂浮在水面时,潜水者与调整器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潜水者受到的重力。
28.在实验课上,老师要同学们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要水的体积为 ;
(2)甲同学按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错误的操作步骤有 (填字母序号)。
(3)若将15%的NaCl溶液50g稀释成10%的NaCl溶液,需加水的的质量为 .
29.常温下,取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先按实验1将NaCl溶液分成两等份,再进行实验2操作,如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配置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集气瓶 B.烧杯 C.玻璃棒 D.量筒
(2)完成实验2操作后,比较甲、乙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大小关系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0.如图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30℃时向50g水中加入40g碳酸钠,则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g.若把该溶液升温到40℃时,则溶液的质量为 g,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若把该溶液过滤,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g.
(2)若将40℃碳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饱和)冷却至10℃,析出晶体.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31. 中国“向阳红06”海监船赴南海黄岩岛维权.船底某处距海面深度为5m,该处受到的海水压强为 Pa(ρ海水=1.03×103kg/m3,g=10N/kg).若船从海里驶入河里,船身将 (选填“上浮”或“下沉”)一些.
三、实验探究题
3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配制1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NaCl)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称量和溶解:小明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如图),小明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
(3)操作⑤中量筒的量程是 (选填"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
(4)若小明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下列情况,则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先用蒸馏水清洗烧杯,再把称得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B.用量筒量取水时,眼睛俯视刻度线
C.若操作①中有部分固体洒落桌面
D.当氯化钠固体全部消失后,继续用玻璃棒搅拌,此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33.实验兴趣小组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首先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将一个重力为G且密度大于水的长方体,用记号笔进行16等分,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在挂钩1和2处,浸入水中至第2条线与液面保持相平,如图乙、丙所示。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并记下F1和F2的值。
(1)两次实验均将长方体浸入水中至第2条线(从下往上数),其目的是 ;
(2)实验小组发现: (填实验现象),于是他们推导出两次实验中长方体所受的浮力相等。根据实验现象,小组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还应增加实验次数。那么在该实验的基础上,不提供其他器材,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
34.小明在学完浮力后认识了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当它竖立静止时,与液面相交的读数即为待测液体的密度。
(1)如图甲、乙所示,让同一支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密度计两次受到的浮力关系是F水 F酒精(选填“>”“=”或“<”);
(2)小明将一根玻璃管的下端缠绕了适量铜丝,初步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如图丙);为了给密度计标上刻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其放入水中,竖立静止后,做好标记为A,在密度计上与水面相平处标上水的密度值1.0g/cm3;
b.如将其放入密度为1.1g/cm3的某液体中,用同样的方法在密度计上标上密度值,你认为刻度1.1应该标在 点(选填“p”或“q”),说说你的理由 。
四、解答题
35.如图甲所示,柱形容器内装有深度大于10cm的某种液体,物体C是一个体积为1000cm3的均匀正方体,质量为480g。在液体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液面。则:
(1)图甲中物体C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2)液体的密度为多少?
(3)若在C上表面放置一个物体A,使C恰好完全浸没于液体中,则物体A的质量应为多少?
36.某学校实验室欲配置质量分数为2%的稀硫酸。实验室中只有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浓硫酸,用40%的浓硫酸13克配制2%的稀硫酸,列式计算:
(1)13克浓硫酸的溶质质量
(2)需加水多少毫升?(密度为1.0g/cm3)
37.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 鸡蛋(选填“甲”、“乙”或“丙”);
(2)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除要用到图2所示的仪器、细口瓶、还需一种玻璃仪器 (填名称);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食盐(选填“增加”或“减少”);
(4)配制好溶液后,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食盐晶体不纯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
38.已知鸡蛋的质量为55克,体积为50厘米3。将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里,鸡蛋沉入杯底,如图甲所示。逐渐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直至鸡蛋漂浮如图乙所示。
(1)求图甲状态时,鸡蛋所受的浮力。
(2)请在丙图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大小变化的大致图象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浸在气体或液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解答】A.下潜的“蛟龙号”逐渐浸入水中,肯定受到浮力,故A不合题意。
B.热气球下面的火焰不断的对里面的空气加热,使里面的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变小,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就会上升,因此它受到浮力,故B不合题意;
C.航行的“辽宁号”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C不合题意;
D.遨游的“天空一号”处在大气层以外,周围没有空气,肯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解析】【分析】(1)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晶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晶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3)根据溶解度的知识计算;
(4)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解答】甲和乙中存在未溶的晶体,则甲和乙为饱和溶液;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而此时100g中加入110g硝酸钾恰好饱和,即丙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甲和乙都是40℃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因此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丙中溶质质量为110g,降低到4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110g-63.9g=40.1g,故C正确不合题意;
溶质质量:甲=乙<丙,溶剂质量:甲=乙=丙,则溶液质量:丙>甲=乙,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判断。
【解答】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50g×14%=7.0g,故①正确不合题意;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从而防止托盘被腐蚀,故②正确不合题意;
③需要水的质量为:50g-7g=43g,即水的体积为43mL,那么选用43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故③错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故④正确不合题意;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水的体积偏大,而实际量取水的质量偏小,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⑤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解答】A、不饱和溶液若通过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A选项不正确.B、恒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不变,所以B选项不正确.
C、温度不变,往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的溶质如饱和的食盐水中加入蔗糖溶解,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减少的,所以C选项不正确.D、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低的物质来说,比如熟石灰而言,降温时,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一定不会析出晶体.所以D选项正确.所以选D.
【分析】此题是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所学对不同情况下的溶质质量分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
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由氧和氢组成的一种物质,故①正确;
②生物体内的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水,因此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故②正确;
③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故③正确;
④在实验室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D。
6.【答案】D
【解析】【分析】(1)(2)首先根据p=ρ液gh分析水对杯底压强的变化,再根据F=pS分析水对杯底压力的变化;
(3)对铝块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分析判断。
【解答】铝块浸没后,溢水杯内的水面高度保持不变,根据p=ρ液gh可知,水对杯底的压强保持不变。根据F=pS可知,水对杯底的压力保持不变,故A、B错误;
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绳子对铝块的拉力等于铝块的重力与它受到的浮力的差,即F=G-F浮力。而铝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即F浮=G排,所以F=G-G排,故C错误;
铝块没有浸没水中时,电子秤的示数:F=G杯+G水。当铝块浸没在水中时,F'=G杯+G水-G排+F压力。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铝块对水的压力等于水对铝块的浮力,那么F'=G杯+G水-G排+F浮力。如果F=F',那么F浮力=G排,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只与溶液的温度高低有关,如果溶液温度不变,那么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分析;
B、根据溶解度是100克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分析;
C、根据溶质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解答】A、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 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克,即163.9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溶解的质量多少与溶剂质量有关, 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不一定比80C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由溶解度决定,溶解度大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就大,所以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分析】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
【解答】鸡蛋在浓盐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力等于重力G;当向杯中加入清水后,鸡蛋下沉,但此时鸡蛋仍然处于漂浮状态,所以浮力不变,直到鸡蛋完全浸没则浮力开始减小;最后鸡蛋静止,停止加水,则盐水的密度不变,则鸡蛋受到的浮力也不变;所以整个过程中,鸡蛋的受到的浮力变化为:先不变,后减小;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解析】【解答】A、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故A说法正确;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说法正确;
C、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有晶体析出,故C说法错误;
D、由于N点在A溶解度曲线下方,代表的是A的不饱和溶液,当恒温蒸发水分时,不饱和溶液就会变成饱和溶液,N点就会变成M点,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③在溶解度曲线上及上方的点表示的都是饱和溶液,而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是不饱和溶液,由于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从而确定是否可以使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转变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11.【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2)根据生物的存在环境判断;
(3)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计算海水的压强;
(4)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 深潜器在深海匀速直线下潜时,若只受重力与浮力,则二者相互平衡,那么深潜器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故A错误;
B.万米深海中仍然有生物可以存活,故B错误;
C.深潜器在下潜过程中每下潜10米增大的压强p=ρ液gh=103kg/m3×10N/kg×10m=105Pa=1标准大气压,故C正确;
D.深潜器是靠改变自身重力的方式实现浮沉的,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食盐操作的基本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通过过滤的方法,只能除去黄泥水中大颗粒的泥浆,而无法去除色素、异味、细菌等微生物,无法得到纯净水,故A符合题意;
B.50g20%的盐水中含有食盐:50g×20%=10g,配制成1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10g÷10%=100g,那么需要加水:100g-50g=50g,即加水的体积为50mL,故B不合题意;
C.将蔗糖加水溶解得到蔗糖溶液,故C不合题意;
D.将食盐水加热蒸发,可以得到氯化钠晶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分析】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第一次实验,蒸发3g水,剩余溶液的质量为97g,溶液质量减少了100g-97g=3g;
第二次实验,蒸发3g水,剩余溶液的质量为94g,溶液质量减少了97g-94g=3g;
第三次实验,蒸发3g水,剩余溶液的质量为90g,溶液质量减少了94g-90g=4g,说明蒸发3g水,析出了1g晶体。故第3次蒸发水时析出了晶体。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再结合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稀释前浓硫酸溶液的质量和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然后求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求出稀释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解答.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清楚稀释前后溶质硫酸的质量不变是关键.【解答】解:1体积的浓硫酸质量为1.84g,1体积的水质量为1g,稀释前的溶液含硫酸1.84a(g),稀释后的溶液质量为1.84g+1g=2.84(g),因此b= ,2b= ,故a<2b.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分析】由甲图可知木块和甲铁块漂浮,由乙图可知木块和乙铁块悬浮,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得出等式,即可求出乙铁块的体积,再根据m=ρV求出铁块乙的质量。【解答】木块和甲铁块在水面漂浮,
那么F浮甲=G甲+G木;
即ρ水gV木=m甲g+G木 ①;
木块和乙铁块在水中悬浮,
那么F浮乙=G乙+G木;
即ρ水g(V木+V乙)=ρ铁gV乙+G木 ②;
②-①得到:ρ水gV乙=ρ铁gV乙-m甲g;
ρ水V乙=ρ铁V乙-m甲;
1kg/m3×V乙=7.8g/cm3×V乙-272kg
解得:V乙=40cm3;
铁块乙的质量:m乙=ρ铁V乙=7.8g/cm3×40cm3=312g。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对考察船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判断出铁锚对考察船的拉力变化即可判断船身受到的浮力变化。
【解答】因为铁链拉着铁锚缓慢放入水中,所以船和铁锚都处于平衡状态,船受到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和铁链对船的拉力;
图甲中铁锚部分浸入水中,铁锚对考察船的拉力为F1,由于考察船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受力平衡可得:
F甲=G+F1 ①
图乙中铁锚完全浸没水中但未触底,铁锚对考察船的拉力为F1,由于考察船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受力平衡可得:
F乙=G+F2 ②
图丙中由于铁锚沉底,则铁锚对考察船的没有拉力,由于考察船处于漂浮状态,根据受力平衡可得:
F丙=G ③
铁锚部分浸入水中时,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1=G铁锚-F浮1 ④
铁锚完全浸没水中但未触底;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2=G铁锚-F浮2 ⑤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1<F浮2,
则F1>F2 。⑥
由①②③⑥可得:F甲>F乙>F丙。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分析】(1)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4)当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时,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①③中都有未溶的固体,那么二者都为20℃时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④中没有未溶的氯化钠固体,则④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50g水中加入18g氯化钠时没有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当加入9g氯化钠时肯定不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④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分析】(1)由图乙可知,没有水注入时柱形容器的总质量,然后求出h=0.06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根据 求出水的体积,利用V水=(S容-SA)h1求出A的底面积,接下来根据VA=SAhA计算出A的体积。
由m=ρV=ρSh可得,m-h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ρS,比较0~0.06m的斜率和0.06~0.1m的斜率关系判断出当h=0.06m时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即物体漂浮,根据GA=F浮=ρ水gSAh1计算出物体A的重力,最后根据计算出A的密度;
(2)当物体A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时,物体A漂浮,根据图像读出此时容器的总质量,根据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利用 求出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
(3)水的深度从0.06m~0.1m的过程中,物体漂浮,再注入水时A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
(4)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m后,设出水下降的高度,根据体积关系求出其大小,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A受到浮力的减小值,那么A受到向上的拉力等于浮力的减小值。
【解答】由图乙可知,没有水注入时,柱形容器的总质量m0=1.9kg,
当h=0.06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m水=m1-m0=2.5kg-1.9kg=0.6kg,
此时水的体积,
由V水=(S容-SA)h1可得,
A的底面积;
那么A的体积为VA=SAhA=0.03m2×0.1m=0.003m3。
由m=ρV=ρSh可得,m-h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ρS,
由图可知,0~0.06m的斜率小于0.06~0.1m的斜率,
所以,当h=0.06m时,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即物体漂浮,
那么A的重力GA=F浮=ρ水gSAh1=1.0×103kg/m3×10N/kg×0.03m2×0.06m=18N,
A的密度为:,故A正确不合题意;
A对容器底部压力恰好为零时,即物体漂浮,此时容器的总质量m1=2.5kg,
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容器对电子秤的压强,故B正确不合题意;
当水的深度为0.06m时,A受到的浮力F浮=18N,
因物体漂浮后再注入水时,A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所以停止注水后,A所受的浮力仍为18N,故C正确不会题意;
停止注水后,将A竖直提高0.01m后,设水下降的高度为△h,
由SA(0.01m+△h)=S容△h,即0.03m2×(0.01m+△h)=0.04m2×△h,
解得:△h=0.03m,
此时物体A减小的浮力为:
F浮'=ρ水gSA(0.01m+△h)=1.0×103kg/m3×10N/kg×0.03m2×(0.01m+0.03m)=12N;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减小的浮力就等于向上的拉力,即A静止时受到的向上的拉力为12N,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求a、b物质密度,则ρ甲=ρ丙=ρa=2g/cm3>ρ水,ρ乙=ρ丁=ρb=g/cm3<ρ水,将四个实心球都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1)甲球沉入水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甲球受到的浮力;乙球漂浮在水面上,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求乙球受到的浮力,可得甲、乙两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2)丙球沉入水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丙受到的浮力,丁球漂浮在水面上,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求丁球受到的浮力,可得丙丁两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解答】(1)由图知,a物质的密度,
b物质的密度,
则ρ甲=ρ丙=ρa=2g/cm3=2ρ水,,
将四个实心球都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1)甲球沉入水底,其受到的浮力:,
乙球漂浮在水面上,乙受到的浮力F乙=m乙g,
因为m甲=m乙,
所以,故A、B错误;
(2)丙球沉入水底,其受到的浮力:F丙=ρ水gV排=ρ水gV丙,
丁球漂浮在水面上,其受到的浮力:F丁=G丁=m丁g=ρ丁V丁g=ρ水V丁g,
因为V丙=V丁,
所以,即2F丙=3F丁,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解答】由图示可知,当25g该固体物质中加入75g水,固体完全溶解,
假设恰好溶解时,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解得:x=33.3g;
由图示可知,25g该固体在50g水中不能完全溶解,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
因此该物质的溶解度在33.3g~50g之间。
故选B。
21.【答案】C
【解析】【分析】(1)知道梨子和苹果的质量关系,由G=mg可知重力关系,由于都漂浮在水面上,根据漂浮条件确定受到的浮力关系。
(2)根据物体所处状态判断出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即可判断浮力大小。【解答】由于苹果漂浮,梨子沉底,、
则根据浮沉条件可知:F1=G1=m1g,F2<G2=m2g,
(1)若m1>m2,则F1>F2,故①错误;
(2)若m1=m2,则F1>F2,故②正确;
由于苹果漂浮,梨子沉底,则:
V排1<V1,V排2=V2,
由于都是浸在水中,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
(3)若V1=V2,则F1<F2,故③正确;
(4)若V1>V2,则V排1与V排2的大小不能比较,所以F1不一定大于F2,故④错误。
则正确的是(2)(3).
故选C。
22.【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判断;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3)根据过滤操作的特点判断;
(4)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判断。
【解答】A.步骤①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故A错误;
B.师生喝的直饮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为混合物,故B错误;
C.步骤②的反渗透膜其实就是过滤水中的杂质,故C正确;
D.图乙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D错误。
故选C。
23.【答案】不饱和;40
【解析】【分析】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通过对溶液蒸发掉10克水,析出2克晶体;在恒温下,继续蒸发掉10克水,析出4克晶体,可知第一次蒸发掉10克水时达到饱和,而蒸发前是不饱和溶液,后面蒸发的10g水属于饱和溶液的蒸发,再计算出100g水中能容多少硝酸钾.
【解答】解:先蒸发10g水,析出2克晶体,这时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后面10g水的蒸发属于饱和溶液的蒸发,析出晶体质量为4g,说明第一次蒸发前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10g水中只能溶解4g硝酸钾,100g水中只能溶解40g硝酸钾,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40g,所以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g.
故答案为:不饱和;40
24.【答案】(1)微溶
(2)52.2%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二者溶解度的不同即可;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9g,溶解性等级为易溶;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g,溶解性等级为微溶,因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不好。
(2)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5.【答案】(1)试管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未溶解
(2)25%
【解析】【分析】(1)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1)甲试管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未溶解,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5%.
故答案为:(1)试管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未溶解 ;(2)25%。
26.【答案】(1)24
(2)100
【解析】【解答】(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的质量为120kg×20%=24kg;
(2)设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60kg×20%=x×12% x=100kg.
故答案为:(1)24;(2)100.
【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7.【答案】(1)排气阀
(2)大于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判断;
(2)根据漂浮条件分析。
【解答】(1)停留在水中某一位置的潜水者要下潜到更深的地方,此时需要减小潜水者受到的浮力,使浮力小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此时要减小气囊的体积,即打开排气阀。
(2)当潜水者背着浮力调整器一起漂浮在水面时,潜水者与调整器受到的浮力等于它们的总重力,肯定大于潜水者受到的重力。
28.【答案】(1)42.5mL
(2)A、B
(3)25g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来解题;2、根据实验基本操作来解题;3、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来解题。
【解答】1、50g 15%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该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50g-7.5g=42.5g;故答案为42.5g;
2、错误的操作步骤有 A,没有按照左物右码的规定称量药品,B没有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B中仪器名称为量筒;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故答案为A,B;
3、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稀释前溶质的质量=50g×15%=7.5g,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也是7.5g,这时溶液的质量=
=75g,加水的质量=75g-50g=25g,故答案为25g。
29.【答案】(1)A
(2)小于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溶液加水稀释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加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分析。
【解答】(1) 配置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集气瓶;
(2) 实验2操作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甲烧杯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烧杯。
故答案为:(1)A;(2)小于。
30.【答案】(1)饱和;70;75;33.3%;15
(2)Na2CO3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查出在30℃、40℃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计算;(2)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判断.
【解答】解:(1)由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0℃、40℃的碳酸钠溶解度分别是40g、5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30℃时向50g水中加入40g碳酸钠,只能溶解20g碳酸钠,则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为70g.若把该溶液升温到40℃时,又能溶解5g,则溶液的质量为75g,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若把该溶液过滤,由于未溶解的固体是40g﹣25g=15g.所以,得到的固体质量为15g.(2)由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0℃~40℃之间,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所以,若将40℃碳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饱和)冷却至10℃,析出晶体.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Na2CO3.故答为:(1)饱和,70,75,33.3%,15;(2)Na2CO3.
31.【答案】5.15×104 ;下沉
【解析】【解答】解:(1)船底某处距海面深度为5m,则该处受到海水的压强:
p=ρgh=1.03×103kg/m3×10N/kg×5m=5.15×104Pa;
(2)船从海里驶入河里时,始终处于漂浮状态,
因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因河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所以,由F浮=ρgV排可知,船排开河水的体积变大,船身将下沉一些.
故答案为:5.15×104;下沉
【分析】(1)知道船底某处的深度,根据p=ρgh求出受到海水的压强;
(2)船从海里驶入河里时,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比较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然后得出答案.
32.【答案】(1)④②①⑤③
(2)向左盘增加氯化钠的质量,直到天平平衡
(3)100mL
(4)A;C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解答;
(2)在进行定量称量药品时,右盘的砝码和游码不能改变,只能通过调整左盘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
(3)首先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溶剂水的质量,进而确定水的体积,只要量筒的量程稍大于水的体积即可。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要么是水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100g氯化钠溶液的过程:
④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
②用天平称出规定质量的氯化钠;
①将称量出的氯化钠倒入烧杯备用;
⑤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倒入烧杯;
③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氯化钠全部溶解。
那么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2)小明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说明右盘的砝码质量大,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小,那么接下来的操作:向左盘增加氯化钠的质量,直到天平平衡。
(3)需要氯化钠的质量:100g×6%=6g,需要水的质量:100g-6g=94g,需要水的体积为94mL。因为100mL>94mL,所以操作⑤中量筒的量程为100mL。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要么是水的质量偏大。
A.先用蒸馏水清洗烧杯,再把称得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这样会导致水的质量偏大,故A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水时,眼睛俯视刻度线,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小,故B不合题意;
C.若操作①中有部分固体洒落桌面,会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C符合题意;
D.当氯化钠固体全部消失后,继续用玻璃棒搅拌,此时有少量液体溅出,由于溶液均一稳定,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
故选AC。
33.【答案】(1)控制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浸入水中深度不同
(2)弹簧测力计示数F1=F2
(3)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在挂钩1、2处,浸入水中至第1(或3)条线与液面相平,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并记下拉力大小
【解析】【分析】(1)浮力的大小受到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影响。将整个长方体平分为16等份,当水都到达第2条线时,长方体进入水的体积都是8份,即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相同,而此时丙中水的深度肯定大于乙中水的深度。
(2)根据F浮力=G-F拉可知,长方体的重力G相等,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则长方体受到的浮力相等。
(3)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时,可以继续改变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与进入水中的深度,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判断受到浮力的大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两次实验均将长方体浸入水中至第2条线(从下往上数),其目的是:控制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浸入水中深度不同。
(2)实验小组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F1=F2,于是他们推导出两次实验中长方体所受的浮力相等。
(3)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还应增加实验次数。那么在该实验的基础上,不提供其他器材,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在挂钩1、2处,浸入水中至第1(或3)条线与液面相平,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并记下拉力大小。
34.【答案】(1)=
(2)q;都漂浮在液面上,浮力相等,液体密度越大,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就越小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密度计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
(2)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当浮力相同时,物体的V排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据此判断密度为1.1g/cm3时的V排和1.0g/cm3时的V排大小关系即可。
【解答】(1)同一支密度计在甲和乙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因为密度计的重力不变,所以两次受到的浮力相等,即F水=F酒精;
(2)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密度为1.1g/cm3时的V排小于密度1.0g/cm3时的V排;那么我认为刻度1.1应该标再q点,理由是:都漂浮在液面上,浮力相等,液体密度越大,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就越小。
35.【答案】(1)解:F浮=mg=0.48kg×10N/kg=4.8N
(2)解:ρ液= =800kg/m3
(3)解:G总=F浮=ρ液gV排=800kg/m3×10N/kg×1×10-3m3=8N
m总= =0.8kg
mA=0.8kg-0.48kg=0.32kg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为一对平衡力,即F浮=G=mg;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式 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3)当物体A全部浸没时,它受到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与压力,而压力等于A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到:F浮=G+GA。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 计算出此时的浮力,再根据前面的关系计算出A的重力,最后计算A的质量即可。
36.【答案】(1)解:13克浓硫酸的溶质质量=13g×40%=5.2g
(2)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3g×40%=(13g+x) ×2%
解得:x=247g;
需要加水的体积:。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从而计算出需要加水的质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需要加水的体积。
37.【答案】(1)丙
(2)玻璃棒
(3)增加
(4)①②
【解析】【分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鸡蛋和盐水的密度大小即可;
(2)根据氯化钠溶液的配置过程确定实验器材;
(3)天平左盘放食盐,右盘放砝码。在右盘放上合适的砝码后,只能通过调节左盘食盐的质量让天平恢复平衡。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食盐质量偏小,因此应该增加食盐的质量;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食盐的质量小,要么是水的质量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沉底,那么甲的密度大于盐水;乙悬浮,那么乙的密度等于盐水;丙漂浮,那么丙的密度小于盐水,因此可能变质的是丙;
(2)在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将食盐放入烧杯并加入水后,为了加快溶解,需要玻璃棒进行搅拌,因此还需要的玻璃仪器就是玻璃棒。
(3)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已调平的天平称取食盐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增加食盐;
(4)①食盐晶体不纯,那么溶质的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烧杯内残留部分蒸馏水,使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量取到的水体积偏小,故③不合题意;
④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有部分洒出,对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④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
38.【答案】(1)解:F浮= ρ水gV排= 1.0×103kg/m3×10N/kg×50×10-6m3= 0.5N
(2) 理由:
①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鸡蛋的重力,鸡蛋沉入杯底;
②往清水中逐渐加入食盐,液体的密度变大,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浮力大于重力,鸡蛋上浮;
③当鸡蛋露出液面后,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鸡蛋所受到的浮力变小。
④当鸡蛋所受浮力变小到与鸡蛋的重力相等时,鸡蛋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在液面,鸡蛋处于漂浮状态。
【解析】【分析】(1)当物体处于浸没状态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出它受到的浮力;
(2)当鸡蛋在水中浸没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再将浮力与重力比较,从而确定它的状态。当鸡蛋露出水面后,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浮力的变化。当鸡蛋在水平漂浮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浮力的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