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8 18:31:30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是指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答】A、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故A错误;
B、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且不动部位温度不同;故B正确;
CD、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调节体内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D正确;
故答案为:A。
2.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多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的部位和数值是(  )
A.腋窝温度、36.8℃ B.手心温度、36.5℃
C.口腔温度、37.2℃ D.直肠温度、37.5℃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人体中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的部位是直肠,约为37.5℃;
故答案为:D。
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 相同,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 36.5 ≤ T ≤ 37.5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AB、由图可知,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是早上5时,最高是在下午5时;故AB正确;、
C、由图可知,从5时到17时温度在升高,而从17时到24时温度在降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最低时为36.5℃,最高时为37.5℃;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小明在1 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明在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说明散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则血管会舒张,从而加快血液流动,增加散热;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用30℃酒精擦身降温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答案】D
【知识点】急救常识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 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说明该女生中暑了;中暑是因为体内热量较多,散热不足导致的,所以处理时要及时给该生散热即可;
A、 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通过冷水洗手体内多余热量;故A正确;
B、用酒精擦身,可以利用酒精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故B正确;
C、 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可以治疗恶心呕吐的中暑现象;故C正确;
D、人工呼吸是用于急救的,而中暑不是呼吸不畅,不需要人工呼吸;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6.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增加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低,人体散热快,所以为了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的散热量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在35 ℃时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建筑物顶部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就是人体热量难以散失的环境;
A、无风干燥的沙漠,汗液增发很快,热量很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A错误;
B、建筑物顶部,空气流速较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B错误;
C、有风的湿润麦田,由于空气流速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C错误;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人体的汗液难以增发,热量不容易散失,容易中暑;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部位及相应的运动状态。
【解答】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机体耗氧量下降 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一方面,在寒冷的条件下,骨骼肌会不自主收缩,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在寒冷的条件下,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低皮肤的温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B。
11.如图人体温在一天里的变化曲线,
(1)人体体温的来源是   _
(2)人体体温昼夜差别   ,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   ,增强动物对环境的   能力。
【答案】(1)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2)1℃
(3)限制;适应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1)人体体温的主要来源于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的氧化产生的能量;
(2)由图可知,人体一天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约为1℃;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了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故答案为:(1)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2)1℃;(3)限制;适应。
12.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1)C
(2)A
(3)汗液蒸发散
(4)皮肤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解答】(1)人在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即C图符合;
(2)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则说明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舒张,即A图符合;
(3)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需要大量散热,这是汗腺会分泌汗液加快热量的散失;
(4)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失的;
故答案为:(1)C;(2)A;(3)汗液蒸发散热;(4)皮肤。
二、能力提高
13.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 ℃左右。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不能确定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是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所以即使在发烧时,其产热和散热也是相等的,从而维持人的体温平衡;
故答案为:A。
14.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当外界温度是50 ℃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 ℃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不同动物的体温变化。
【解答】A、由图可知,负鼠的体温不可能达到5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升高,猫的体温始终在40℃左右;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蜥蜴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直线改变,变化最大;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猫的体温变化幅度比食蚁兽的小,所以不同的哺乳类动物,体温调节能力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5.下面是护士为一位病人测量的体温统计折线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护士每隔   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 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最低体温是   ℃。
(3)病人的体温在哪一段时间里下降最快?在哪一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
(4)从体温上观察,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   。
【答案】(1)6
(2)39.5;36.8
(3)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
(4)好转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护士每间隔6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由图可知,最高的体温是6时的39.5℃;最低体温是12时的36.8℃;
(3)体温变化较快的则是相邻数据之间的差值最大,即5月8日0时到6时之间体温下降了2.2℃,落差最大;体温比较稳定则说明体温变化较小,即5月8日的6时到5月9日的12时,体温折线近乎一条直线;
(4)由体温折线可知,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发烧,后来体温都是达到正常的体温,所以病人的病情好转;
故答案为:(1)6;(2)39.5;36.8;(3) 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4)好转。
16.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鼠。
(2)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   。
②   。
【答案】(1)乙
(2)体温明显下降
(3)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对照组是指没有经过处理的完全正常的一组,即乙组;
(2)如果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则在低温环境中下丘脑正常的小白鼠体温相对恒定,而摘除下丘脑的小白鼠体温一定会明显下降的;
(3)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主要测量的数据是小白鼠的体温,从而由体温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的,但该实验过程中只测量实验开始的体温,而没有测量未开始实验的体温;实验对象只有两只,存在实验偶然性;
故答案为:(1)乙;(2)体温明显下降;(3) 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17.如图所示是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
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   ,这样可使人体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
(2)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A图中血管明显呈现舒张状态,且血流量较大,说明此时外界温度较高,皮肤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也会升高;
(2)B图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对外散热较少,说明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汗液的分泌也会明显的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2)外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18.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 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颤”)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它要受   的调节,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 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答案】(1)产热;散热
(2)脑干
(3)神经系统;非条件
(4)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在不同环境下,通过改变散热和产热的多少,来调节体温的平衡;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3)由图可知,骨骼肌战栗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结果,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属于人体的基本生理机能的反应,是非条件反射;
(4)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散热;(2)脑干;(3)神经系统;非条件;(4)激素。
三、拓展题
19.夏季举行马拉松比赛时,赛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喷雾降温设备为运动员降温,防止运动员因体温过高而出现意外。剧烈运动中,运动员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呼吸频率加快,导致能量释放多
B.肌肉收缩,舒张的次数过多
C.血液流动速度过快
D.运动员体温比普通人高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着重考虑人体产热的方式。
【解答】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运动剧烈,需要的能量增多,故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的热量,释放的热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供给运动之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造成体温升高。
故答案为:A。
20.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A.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知,该动物体温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故A正确;
B.据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故B正确;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时,产热量是大于散热量的,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故C错误;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1.(2017八上·乐清期中)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是,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解答】A、在运动时脑产热只占到1%,A错误。
B、在运动时内脏产热占了8%,B错误。
C、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占了90%,是主要产热器官。
D、其它器官运动时。产热1%,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所示,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由图可知,骆驼在缺水时,其体温变化的幅度较大,而不缺水时,体温变化幅度较小,所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来适应缺水环境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23.某健康学生对自己的体温及其生活环境温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   ℃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图中   表示该学生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   的精细调节。
【答案】(1)37;甲
(2)神经系统和激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为37℃左右;图中乙曲线的温度明显低于正常体温,所以甲是该学生的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1)37;甲;(2)神经系统和激素。
24.(2018·温州)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看作一个热力系统,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遵守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即系统所获得的能量减去系统所失去的能量等于系统内部储存的能量:S=M-W-R-C-E。式中S为人体的蓄热率,M为新陈代谢率,W为人所做的机械功,R为环境的辐射,C为人体与环境的对流热交换,E为人体由于呼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及出汗所造成的与环境的热交换。若蓄热率S为零,说明人体系统的得热量正好等于失热量,从动态平衡角度看,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相同的,而夏季散热主要依赖于汗液的蒸发,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体外温度越高,人体散热的截止温度也越高;且外界的相对湿度越大,越不利于蒸发,热量的散失则会减慢,这样人就会感觉很热;故答案为: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2.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多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的部位和数值是(  )
A.腋窝温度、36.8℃ B.手心温度、36.5℃
C.口腔温度、37.2℃ D.直肠温度、37.5℃
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 相同,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 36.5 ≤ T ≤ 37.5
4.小明在1 000米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5.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用30℃酒精擦身降温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6.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增加
7.在35 ℃时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是 (  )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建筑物顶部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9.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10.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机体耗氧量下降 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11.如图人体温在一天里的变化曲线,
(1)人体体温的来源是   _
(2)人体体温昼夜差别   ,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   ,增强动物对环境的   能力。
12.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二、能力提高
13.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 ℃左右。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不能确定
14.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当外界温度是50 ℃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 ℃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15.下面是护士为一位病人测量的体温统计折线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护士每隔   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 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最低体温是   ℃。
(3)病人的体温在哪一段时间里下降最快?在哪一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
(4)从体温上观察,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   。
16.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鼠。
(2)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   。
②   。
17.如图所示是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
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   ,这样可使人体体温保持正常。
18.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 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颤”)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它要受   的调节,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 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三、拓展题
19.夏季举行马拉松比赛时,赛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喷雾降温设备为运动员降温,防止运动员因体温过高而出现意外。剧烈运动中,运动员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呼吸频率加快,导致能量释放多
B.肌肉收缩,舒张的次数过多
C.血液流动速度过快
D.运动员体温比普通人高
20.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21.(2017八上·乐清期中)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2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所示,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23.某健康学生对自己的体温及其生活环境温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   ℃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图中   表示该学生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   的精细调节。
24.(2018·温州)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是指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答】A、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故A错误;
B、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且不动部位温度不同;故B正确;
CD、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调节体内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D正确;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人体中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的部位是直肠,约为37.5℃;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AB、由图可知,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是早上5时,最高是在下午5时;故AB正确;、
C、由图可知,从5时到17时温度在升高,而从17时到24时温度在降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最低时为36.5℃,最高时为37.5℃;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明在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说明散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则血管会舒张,从而加快血液流动,增加散热;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急救常识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 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说明该女生中暑了;中暑是因为体内热量较多,散热不足导致的,所以处理时要及时给该生散热即可;
A、 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通过冷水洗手体内多余热量;故A正确;
B、用酒精擦身,可以利用酒精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故B正确;
C、 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可以治疗恶心呕吐的中暑现象;故C正确;
D、人工呼吸是用于急救的,而中暑不是呼吸不畅,不需要人工呼吸;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低,人体散热快,所以为了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的散热量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地方,就是人体热量难以散失的环境;
A、无风干燥的沙漠,汗液增发很快,热量很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A错误;
B、建筑物顶部,空气流速较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B错误;
C、有风的湿润麦田,由于空气流速快,热量容易散失,不易中暑;故C错误;
D、充满水蒸气的车间,人体的汗液难以增发,热量不容易散失,容易中暑;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部位及相应的运动状态。
【解答】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一方面,在寒冷的条件下,骨骼肌会不自主收缩,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人体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在寒冷的条件下,人体的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低皮肤的温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故答案为:B。
11.【答案】(1)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2)1℃
(3)限制;适应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1)人体体温的主要来源于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的氧化产生的能量;
(2)由图可知,人体一天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约为1℃;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了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故答案为:(1)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2)1℃;(3)限制;适应。
12.【答案】(1)C
(2)A
(3)汗液蒸发散
(4)皮肤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解答】(1)人在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即C图符合;
(2)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则说明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舒张,即A图符合;
(3)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需要大量散热,这是汗腺会分泌汗液加快热量的散失;
(4)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失的;
故答案为:(1)C;(2)A;(3)汗液蒸发散热;(4)皮肤。
13.【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是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所以即使在发烧时,其产热和散热也是相等的,从而维持人的体温平衡;
故答案为:A。
14.【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不同动物的体温变化。
【解答】A、由图可知,负鼠的体温不可能达到5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升高,猫的体温始终在40℃左右;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蜥蜴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直线改变,变化最大;故C正确;
D、由图可知,猫的体温变化幅度比食蚁兽的小,所以不同的哺乳类动物,体温调节能力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1)6
(2)39.5;36.8
(3)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
(4)好转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护士每间隔6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由图可知,最高的体温是6时的39.5℃;最低体温是12时的36.8℃;
(3)体温变化较快的则是相邻数据之间的差值最大,即5月8日0时到6时之间体温下降了2.2℃,落差最大;体温比较稳定则说明体温变化较小,即5月8日的6时到5月9日的12时,体温折线近乎一条直线;
(4)由体温折线可知,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发烧,后来体温都是达到正常的体温,所以病人的病情好转;
故答案为:(1)6;(2)39.5;36.8;(3) 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4)好转。
16.【答案】(1)乙
(2)体温明显下降
(3)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对照组是指没有经过处理的完全正常的一组,即乙组;
(2)如果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则在低温环境中下丘脑正常的小白鼠体温相对恒定,而摘除下丘脑的小白鼠体温一定会明显下降的;
(3)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主要测量的数据是小白鼠的体温,从而由体温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的,但该实验过程中只测量实验开始的体温,而没有测量未开始实验的体温;实验对象只有两只,存在实验偶然性;
故答案为:(1)乙;(2)体温明显下降;(3) 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17.【答案】(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
(2)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A图中血管明显呈现舒张状态,且血流量较大,说明此时外界温度较高,皮肤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也会升高;
(2)B图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对外散热较少,说明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汗液的分泌也会明显的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2)外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18.【答案】(1)产热;散热
(2)脑干
(3)神经系统;非条件
(4)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在不同环境下,通过改变散热和产热的多少,来调节体温的平衡;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3)由图可知,骨骼肌战栗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结果,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属于人体的基本生理机能的反应,是非条件反射;
(4)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散热;(2)脑干;(3)神经系统;非条件;(4)激素。
19.【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着重考虑人体产热的方式。
【解答】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运动剧烈,需要的能量增多,故呼吸作用增强,释放大量的热量,释放的热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供给运动之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造成体温升高。
故答案为:A。
20.【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A.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知,该动物体温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故A正确;
B.据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故B正确;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时,产热量是大于散热量的,故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故C错误;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1.【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是,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则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解答】A、在运动时脑产热只占到1%,A错误。
B、在运动时内脏产热占了8%,B错误。
C、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占了90%,是主要产热器官。
D、其它器官运动时。产热1%,D错误。
故答案为:C
22.【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由图可知,骆驼在缺水时,其体温变化的幅度较大,而不缺水时,体温变化幅度较小,所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来适应缺水环境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23.【答案】(1)37;甲
(2)神经系统和激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为37℃左右;图中乙曲线的温度明显低于正常体温,所以甲是该学生的体温变化曲线;
(2)人的正常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1)37;甲;(2)神经系统和激素。
24.【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看作一个热力系统,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遵守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即系统所获得的能量减去系统所失去的能量等于系统内部储存的能量:S=M-W-R-C-E。式中S为人体的蓄热率,M为新陈代谢率,W为人所做的机械功,R为环境的辐射,C为人体与环境的对流热交换,E为人体由于呼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及出汗所造成的与环境的热交换。若蓄热率S为零,说明人体系统的得热量正好等于失热量,从动态平衡角度看,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相同的,而夏季散热主要依赖于汗液的蒸发,蒸发的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体外温度越高,人体散热的截止温度也越高;且外界的相对湿度越大,越不利于蒸发,热量的散失则会减慢,这样人就会感觉很热;故答案为: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