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以铜为镜,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可以正衣冠
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
魏征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谏疏语言的表达技巧与文采。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作者简介
魏 征
(繁写体为“徵”)(580—643)
“诤臣”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这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yào)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鹞 死 怀 中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我的世界需要一个听我说话的人,于是你来了。
你的世界需要一个敢于说话的人,于是我来了。
惺惺相惜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 “动之以情”(议论文) 《出师表》《陈情表》。
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六国论》《过秦论》。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体知识
文本赏析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要求
德行和道义
形作动,流得远
树根
虽然
疏通水道
希望
生长,这指长得好
使…稳固
明智的人,这指唐太宗
何况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第一段
表转折,但是,却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主持,掌握
帝位
形作名,重权,重位
天地间
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天之极处,指皇权
喜庆,福禄
考虑
均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难
保持
克服
形作动,达到远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比喻,以稳固树木根本、疏浚水流源泉的比喻说明人君固国应该“积德义”,正面立论,排比句加强语势
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凸显进谏的主旨, “下愚”和“明哲”的对比,虽然委婉,但实际上是严肃的进谏
第三层紧扣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意,比喻论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呼应开头第二句,结构严谨。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一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排比
第一段
比喻、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对比
“积德义”的重要性
十思的出发点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所有的
指帝王
大,重大

显著
开头做得好的人

能够
难道
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诚心
表修饰
指臣民
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表并列
看不起别人。物,人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以)朽索,其可忽乎!
应当
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同“震”,威吓
表转折,却
苟且
介词,用
督察
即使
轻视,怠慢
表反问,难道
警惕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创业却不能守业
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
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
对比
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以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对比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十思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思 考 讨 论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如果
动作名,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来
建造,兴建
使动,使…安定
谦虚

居于…之下,名作动
游乐。指田猎。盘:快乐
把.....作为
限度

排斥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耳目被)堵塞蒙蔽
同“毋”,不要
形作名,邪恶的人
不恰当的奖赏
滥用刑罚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
戒奢侈扰民(生活)
戒骄傲自满(待人)
戒放纵懈怠(处世)
戒轻信人言(用人)
戒赏罚不公(执法)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谦虚纳谏,端身黜恶)
(奖赏得当,用刑有度)
梳理文本
戒奢侈
恤百姓
戒焦躁
不自满
不放纵
不懈怠
纳忠言
远小人
克喜怒
明赏罚






顺民意
安民生
通言路
清朝堂
重理性
明法度
得民心
立国威
树正气
稳帝位
养性情
增智慧
强能力
人君应当怎样思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光大
这,
选拔
形作名,好的意见
形作动,用尽
献出
出游,游乐
诚信的人
使…劳 使…苦
管理
教化
毁坏,减损
役使,劳损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传扬,传布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明君:豫游、松乔之寿
庸君: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垂拱而治
亏损天道
分析:除了“十思”还需要做哪些?又进一步论述做到这“十思”有哪些好处呢?
板 书 设 计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怎样去思
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人君当思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浚源
提出十思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解决问题)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积其德义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为什么思
怎样去思
人君当思
主 题 归 纳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1.本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深入探究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卑以自牧
成语积累
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居安思危
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垂拱而治
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后多指帝王无为而治。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古今异义
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以为
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古:以之为
今:认为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定
怎么,疑问副词
哪里,疑问代词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治理
惩处
医治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想要
探求
请求
追求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
载舟覆舟
则思知止而安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5.何必劳神苦思
固,使动用法,使……安定
覆,使动用法 使……倾覆
安,使动用法 使……安宁
正,使动用法 使……端正
劳、苦,使动用法
5.则思正身以黜恶
6.惧谗邪
7.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择善而从之
貌恭而不心服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奸恶小人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奸邪的人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权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要的地位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好的意见
貌,名词做状语 表面上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居于……之下
乐,意动用法 以……为乐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