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沁园春 长沙》
教学 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 重点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 2、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知 识 链 接 1、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 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按长短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单调、双调、三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了解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赏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及抒情方式。 一、激趣导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我国对诗歌传统,古有诗经楚辞汉赋,近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不,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震惊世人、令人醍醐灌顶的《沁园春 长沙》(板书) 介绍作者及作品主题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 遏è 3、指名朗读。纠正音准,变调和短句。 4、齐声朗读或播放音频。 五、整体把握,进一步疏通文意。 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铺叙)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板书: 山上--树(远)(静) “独立”:所见 “看”(写景) 江中--船(近)(动) 小结: (起句: (铺叙) 天空--鹰(仰)(动) “问”谁主沉浮 点明时间地点) 水底--鱼(俯)(动) (议论述怀) 描写:秋景图(生机勃勃) 解析: 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铺叙)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句)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板书: 写文章 论国事 结句: “携游”所历 “忆”(言事) 蔑权贵 “记”浪遏飞舟 (过渡) (铺叙) 击中流 (抒情) 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解析: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来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壮志豪情。 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 设计 见文中标明板书部分
教后记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沁园春 长沙》
教学 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 重点 1、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 2、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赏析诗词的写景艺术 2、透彻理解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一、激趣导入 齐声诵读词作《沁园春 长沙》 二、研习新课 探究词作意境的营造:由“意向”到“意境”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融合形成 “象”:作品中的客观事物 意象。 1、找出词作景物描写中所用的意象,揣摩其特点。 (1)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 “游鱼”. (2)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特点: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抒情方式: 以壮景抒豪情(板书) 2、揣摩作者是如何使用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1)注重色彩的调配: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2)注重形态的动静变化设计:展现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3)精妙的组合: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2、辐射式 看 万类 各种并置景物 诗人(我) 忆 同学少年 各种并置活动 (二)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在写作时借鉴、学习。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艺术特点归纳: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景) 交融 (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 课堂巩固练习 1、写出《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的韵脚: 提示: 这首词的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游、稠、遒、候、舟(注意:这个词牌首句不押韵,故“秋”属“添叶”)。 2、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同题的词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引导分析: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坚守节操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 3、找出下面个两首词作中的意象,比较其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 枯藤 老树 昏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小桥 流水 人家,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古道 西风 瘦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夕阳西下, 万类霜天竟自由 断肠人 在天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冷落凄凉 生气勃勃 引导思考: “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04年(吉林 黑龙江 四川 云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 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来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壮志豪情。 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 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