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理解各章内容,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梳理章节,把握语篇内部逻辑,学习儒家仁与礼的核心学说,概括孔子对于君子、仁与礼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思想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探讨关于人类思想、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话题,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轴心时代
初中《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初中《论语》十二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世界公认的人类先知和导师,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走近孔子 重要 生平 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3岁 丧父
前504年 任鲁国小司空
前500年 任鲁国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政治主张
前483年 返鲁从教,整理文献,被尊为国老
晚年 之痛 前483年,儿子孔鲤逝世。
前482年,学生颜回逝世。
前480年,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鲁国为立宗庙祭祀
重要成就 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
嫡传后代称号 衍圣公
孟浩然
“论”,编纂;“语”,语言;“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一部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
了解《论语》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论语》版本推荐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序》)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序》)
活动主题:细读每一章,字词解释并翻译,归纳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为选文进行分类,选择2-4章,围绕共同的核心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活动形式:4-6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小组补充。
【内容初探】
【内容初探】
章句 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论证方法
1 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君子、好学 道理论证
2 仁、礼、乐的相互关联,有了仁才能去谈礼、乐。 仁、礼、乐 道理论证
3 执着追求道义。 好学 道理论证
4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小人 对比论证
5 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好学 对比论证
6 文与质要有效配合,方能成为君子。 君子 道理论证
7 士人远大志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勇气。 仁 道理论证
8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好学 比喻论证
9 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智、仁、勇 举例论证
10 明确“克己复礼”的重要性,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仁、礼 理 / 例论证
11 “恕”之解读。 恕 举例论证
12 《诗》之作用。 兴、观、群、怨 举例论证
通过“核心概念”这一栏的比对可发现,《〈论语〉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
学习、君子、仁教、礼乐、立身处世……
参考主题:什么是仁?
如何做到仁?
什么是礼?
什么是君子?
如何学习?
儒家教育观?
孔子的形象?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无:通“毋”,表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敏:勤勉
关键词:好学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已:同“矣”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仁:内在的仁德
如礼何:“如……何”,文言常用句式,“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关键词:仁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而:表假设
”乐“的社会背景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古代秦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的基调。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制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
《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高诱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三国志·文帝纪第二》
《魏氏春秋》: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可指学问、人生哲理、大义、真理、是非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夕,晚上
关键词:好学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丁仪突然打破沉默:“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使我得到大统一模型,又不违反知识密封准则。”
排险者对他点点头:“说说看。”
“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
“给你三天时间考虑。”排险者说,他的回答不假思索十分迅速,紧接着丁仪的话。
丁仪欣喜若狂:“你是说这可行?”
排险者点点头。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通晓,明白。
关键词:义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君子篇
1.身份君子
2.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君子最早的涵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后起概念,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贵族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君子 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君子怀刑 小人怀土,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篇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有德行、有才能。这里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关键词:提升自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史:虚饰,浮夸
然后:这样以后
关键词: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章句》)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风格质朴,“文”则是指文采华丽。例如东汉的王充认为文章的“文”与“质”应该相符合、相和谐,他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这里强调的是“文”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文”与“质”的相互依存关系。历史上文与质往往是竞争后形成平衡的关系,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史。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以为:把……当作
不亦……乎:不也……吗?岂不也是……吗?表示反问语气。
士:古代的读书人
关键词:弘毅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到死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平地:填平洼地。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关键词:自主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仁智勇,天下之达德也。(《中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
10.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目:条目,细则。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事:实践,从事。
关键词:克己复礼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言,字。
关键词:恕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其:表推测,大概。
“恕”的理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杜维明:“恕”的本意是推己及人,大家常说的换位思考是“恕”的另外一种表达。用自己的心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对方的决定,不能说是一切洞察,一切释然,但基本上会大体理解、大体明白,不至于钻牛角尖。
仁教篇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迩:近。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关键词:学《诗》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何不去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可以兴。所谓“兴",指的是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对人具有感化、教化的作用。比如见到自己心仪的女子时,就会想到《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可以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诗歌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读诗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等,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诗》的功用?尝试举例说明。
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以文会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具有增进友情、团结民众的作用,《诗》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诗》的功用?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 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学习知识,提高自身,丰富感情,奉献国家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诗经》的作用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你如何理解?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诗经》的作用
文本探究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本探究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首先:“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其次:“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作业
背诵默写《论语十二章》。
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你领悟到的学习和人生道理。
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儒家关于为学、为文、为人的主张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任选一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
课后练习
对于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你认为有何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符合儒家“君子”人设的人?为什么后人又提出“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