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1:2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图片展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师: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已经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现在为何又要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区又是怎样开展土地改革的?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生: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生: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 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哪些成效?
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参军。
师: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师: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有何重要意义?
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被动防御作战。
师: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表。
生: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 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生: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生: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师: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多媒体展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师: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师: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①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政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①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政策;④解放军英勇善战;⑤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团结,政府腐败,失去民心;等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武汉和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基本胜利。

教学至此,请使用《高效实用备课》同步训练部分。
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的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疑惑吧!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师: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
生: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手中无田,生活困苦。
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摘编自郭文涛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本通》
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怎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跃进大别山
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师: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生:(原因)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师过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三大战役
展示材料:
材料: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这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有 365 万人, 其中正规军 198万人,但这些部队大多是重建的,或经受过严重打击的,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它们被人民解放军分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 5 个战场上,大部分只能担任守备任务,可作战略机动的兵力已寥寥无几。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危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上升到 280 万人,其中正规军 149 万人。
——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师:进入1948年8月,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人民解放军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人,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生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人,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人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阅读教材P115~116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生:填写三大战役的表格。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展示材料:
材料: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为和平解放北平,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但卓有成效的劝说、策反、和谈,对象从敌对的一般军官到“剿总”司令。……这一切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北平城内的文化古迹免于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师: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的文物,避免战争的破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3.南京解放
展示地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师: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师: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师: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国民党: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至此,请使用《高效实用备课》同步训练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