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27: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观沧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一生(著名战役)
衣冠初起 /
逐鹿九州乱世枭雄 陈留起兵 初据兖州
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天下 迎驾迁许 宛城之战 讨伐袁术 下邳之战决胜官渡(官渡之战)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赤壁之战 平定凉州 远征乌桓位极人臣 相争汉中 襄樊会战 烈士暮年
曹操的一生(官职)
孝廉 整饬乱象,左迁顿丘令,之后被免官,辞官避祸自身有才华但是因为宦官之后的身份无法得到重用,权力掌握在门阀大族的手中
骑都尉 黄巾起义,显露军事才能
济南相 裁撤官吏,大力整饬,拒绝迎合权贵,辞官回乡通过建立功勋获得高官,整饬贪官污吏,尤其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现象
典军校尉 与门阀诸侯讨伐董卓失利,认清门阀诸侯眼中仅有利益,而非兴复汉室,拯救黎民。曹操离开(190年)跟随诸侯门阀无法达到自己想要兴复汉室的目标,曹操对门阀贵族以至汉室王朝失望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花草蓬勃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内容 点明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内容 写景:神奇壮观表达诗人对大海的惊讶、赞美之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内容 写景: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内容 写景:辽阔雄伟
炼字 涌:写出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宏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内容 写景:虚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套语 乐府合乐时的套语,与本诗内容无关
【中心思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拓展链接】
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描写征讨乌桓胜利归来途中所见的风物)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土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叙写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政治观点:
【冬十月】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反映了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
【土不同】严格社会法制。曹操击败袁绍获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诗歌体裁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麦秀歌》)“歌行”(《燕歌行》高适)“吟”(《白头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本课《观沧海》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曲两种。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
2.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沧海形象,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突出了海上风光壮阔迷人的特点。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也是他的作品。
B.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尽抒壮志豪情,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
C.本诗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给人苍凉慷慨之感,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根据要求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的句子是: , 。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事,这两句是: , 。
(3)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 , ; , ”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5.全诗以“ ”字统领全篇,抒发了诗人 。
6.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都采用了联想的手法,都是些宏大之景。
B.诗歌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了《诗经》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C.“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动态,“山岛竦峙”“树木百草”写静态,都是实景。
D.画线句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层,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以一个“观”字统领了全篇。
B.“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第二层,描写观海所见,以动静结合的景象展现沧海的宏伟与威严。这一层全是实景描写。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第三层,继续写实,表达主观感受,从感受海的壮阔而产生了大海孕育吞吐日月星辰的奇特想象。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第四层,这是曹操写诗收尾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思想内容基本无关,但也有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8.下列诗句中与《观沧海》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B.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说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10.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12.诗人笔下的大海和诗人的志趣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13.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本诗“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特点的理解。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15.有人认为“秋风萧瑟”一句,使诗歌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6.“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是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这一特点的?
试卷第6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高高耸立 2.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静景物各写一句即可) 3.B 4.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 观 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或胸怀天下、豪迈自信的情感;或宏伟的抱负,意对即可) 6.A 7.C 8.B 9.“洪波涌起”仅四个字就逼真地展现了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10.示例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一静一动,充分展现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示例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树木”“百草”是静景,“洪波”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11.采用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写出了大海气吞日月星辰的气概,好像银河和日月都出自其中。烘托出一种雄伟壮阔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2.①诗人笔下的大海水波浩渺,汹涌澎湃,吞吐日月,包蕴万千,②这壮阔的景象和诗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是相通的。 13.示例一:诗人在诗中把“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壮阔宏大的海上景色,和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抒发其豪情壮志(情景紧密结合表现出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示例二:诗人登山观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壮阔海景与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含蓄表达诗人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14.D 15.不凄凉。①正是这萧瑟的秋风,让诗人看到了大海汹涌奔腾、波涌连天的气势;②表现了大海无穷的威力和磅礴的气势,使诗人生发壮阔、豪迈之感。 16.示例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描绘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而望,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的画面,格调雄浑豪迈,意境宏大,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展现出萧瑟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的景象,慷慨悲凉,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运用想象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宏大抱负,风格雄浑豪迈,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竦峙”:耸立。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花草蓬勃茂盛。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3.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分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属于虚写,故“整首诗实写所观之景”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本题易错字有:茂、碣、沧、灿烂。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观沧海》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先写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再写虚景,借景抒情,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沧海”“洪波”为实写,是诗人所见之景;“日月”“星汉”等景物为虚写,是诗人的联想;
故选A。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写实”错误。这句话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观沧海》根据“秋风萧瑟”可知,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A.句意: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描写的早春江南的景色;
B.句意: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C.句意: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描写的是江南暮春时节;
D.句意: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描写的是春末夏初;
故选B。
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恢宏的场景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营造了壮阔的意境。“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10.本题考查动静结合手法的赏析。
根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可知,意思是: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一静一动,充分展现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根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意思是: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辽阔、庄严与勃勃生机;“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是大海相对的静与动,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壮阔,让我们感受到大海不同状态下的美。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运行,好像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的辉煌灿烂,好像都出于大海的胸怀之间。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间接抒情,也可以理解为托物言志。大海可以吞吐日月星辰,自己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暗含诗人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诗中的大海水波浩渺,汹涌澎湃。根据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诗中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本诗作者曹操是一代雄主,身处三国乱世,胸襟开阔,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大海的汹涌澎湃正如作者的开阔胸襟,大海的吞吐日月正如作者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据此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有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是虚写,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真实景象”错误;
故选D。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联系“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正是因为有了这萧瑟的秋风,所以大海才有了汹涌奔腾、波涌连天的气势。海面上的秋风,掀起了巨大的波浪,大海得以展现出无穷的威力和磅礴的气势。联系后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正是大海在秋风里展现出来的气势,让作者联想到大海可以包容日月星辰,进而抒发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秋风萧瑟”一句并不凄凉,反而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壮阔之感。
16.本题考查结合作品风格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需要将“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与诗歌相结合,找出诗歌中体现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的地方;然后具体分析即可。可以从诗歌意境、诗歌描绘的景象、诗人的抱负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
示例一:根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可知,其意思是: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这四句描绘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蓬勃大气,苍凉雄浑,意境宏大,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二:根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开阔胸襟,风格雄浑豪迈,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三:根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其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四句诗人运用想象,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感情奔放,苍凉雄浑,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