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名著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名著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
(2)结合语境,对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做简要批注。
【温馨提示】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名著填空。
他出身于佃农家庭,貌不惊人,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他向兄弟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
这段文字中的“他”是《 》中的 (人名)。这部作品中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3.学校团委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曾被易名 ,古语云:“英雄不问出处”,这部名著中的革命领袖有着不同的出身,但最终他们都成了一代伟人,如农民出身的 ,世家子弟出身的 。
4.填空
在他们面前的那条路程最危险紧张,因为他们所选择的那条路线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带好战的游牧的藏族人所居住的荒野地带。红军一进入藏族地带,就第一次遇到了团结起来敌视他们的人民,他们在这一段行军途中所吃到的苦头远远超过以前的一切。他们有钱,但是买不到吃的。他们有枪,但是敌人无影无踪。他们走进浓密的森林和跨过十几条大河的源流时,部族的人就从进军途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
这段文字出自名著(1)《 》,作者(2) 。文段中的“那条路程”指(3) 。在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带时,红军遇到的困难有(4) 、(5) 、(6) 。
5.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1)以上文字选自名著《 》,选文中“他”这一人物是 (人名)。
(2)围绕名著的内容与艺术表现,请向你的同学写一段70字以内的推荐语。
6.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写出选文作品的作者和体裁,作品取名有什么深刻寓意?
(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红军战士的认识。
阅读下面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第三章: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
摘录二: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红小鬼)
7.从摘录一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8.摘录二中,“喜欢”一词写出了红军的魅力,结合你对《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说说这种魅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9.初二年级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
(1)活动一:追寻那群少年
初二(1)班举行“‘红小鬼’事迹与精神”读书交流会,小张同学梳理出下列内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要求彭德怀出示路条——坚持原则
B.参加长征——不怕困难
C.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善良真诚
D.甩掉白军为前线送信——机智勇敢
(2)活动二:继承革命精神
阅读选段,说说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队伍哪些精神。
【选段一】
我在宁夏、甘肃见到的红军部队,都驻扎在窑洞、富裕地主以前的马厩、用泥土和木头草草搭建的营房、昔日官吏或驻军弃置的场院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邦邦的炕上,没有草垫铺,每人只有一条棉毯可以盖。
【选段二】
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红军的机枪向敌军碉堡怒吼,子弹射在桥头堡上。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而那些红军战士们正摇荡在河水上空,慢慢朝着向他们开枪的敌方狙击手方向前行。第一名战士被打中了,落入下面的急流之中,第二名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名。
(3)活动三:感悟写作特点
在“序言”中,斯诺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斯诺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内容,完成各题。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10.文中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个“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主要表现在哪里?
11.联系原著内容,说说你还知道毛主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两个。
12.结合原著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
链接材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这个语段出自名著 。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这部名著不仅展现了红军领袖、普通战士的形象,还有一类人,贯穿全书,看见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书中他们的称谓是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1)红星照耀中国
(2)示例:“一个个”是“全部都”的意思,写出了大家团结一心,无一退缩,全都争着向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战士们努力争取和平的决心。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作品。
飞夺泸定桥是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中西部成功渡过大渡河。他们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从安顺昌沿着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军第四团的战士们冒着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向前奔跑。他们日夜奔波240英里,终于在5月29日早上6点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踩着铁链,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抓住桥头,与东岸部队一起包围占领了泸定桥。根据“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等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战斗是飞夺泸定桥,文段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2)本题考查做批注的阅读方法。
按【温馨提示】中的要求“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它的胜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且这场战争很惨酷,但“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故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这时“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一个个”是“全部都”的意思,写出了大家团结一心,无一退缩,不畏生死,全都争着向前,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努力争取和平的决心。
2. 红星照耀中国 朱德 行动听指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积累。从“饱经沧桑”“结实”“极端温和”“朴实”等信息中可知,这个人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中描写的朱德。红军制定的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这也是红军部队,取得广大劳苦大众支持的原因所在。
3. 《西行漫记》 彭德怀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空:《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
第二空:农民出身的是彭德怀。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但因为六岁时母亲早,继母便因他在老式学堂中被老师打时接了老师一下,而将他赶了出来。
第三空:世家子弟出身的是周恩来。原文为:他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欢喜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
4. 《红星照耀中国》 斯诺 红军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或川藏一带,或川藏荒野地带,或川藏路程) 没吃 没能打敌人 没有人民做后盾(或没有人民支持)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细节。由语段中描述的事件可知此语段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由选文内容可知,选段出自《过大草地》,由原文内容“一九三五年八月领导红军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结合本选段“那条路线经过藏族人部落和川康一带”可知,选段中的“那条路程”是指红军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结合文章内容“他们有钱,但是买不到吃的。他们有枪,但是敌人无影无踪”“红军一进入藏族地带,就第一次遇到了团结起来敌视他们的人民”“部族的人就从进军途上后退,坚壁清野,把所有吃的、牲口、家禽都带到高原去,整个地区没有了人烟”可知,红军面对的困难有:没吃、没能打敌人、没有人民支持。
5.(1)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是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根据文段“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可知,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由“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可知,“他”是指周恩来。
(2)本题考查推荐语。要求围绕名著的内容与艺术表现向同学写一段推荐语,注意字数的限制。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是让全世界看到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的图书。
6.(1)埃德加·斯诺,报告文学,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从“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与奉献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相关文学常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埃德加·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作品取名《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意在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可知,红军战士身上具有英勇无畏、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革命奉献精神;
从“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7.参考:生活简朴,平易近人、质朴纯真、坚强勇敢等。 8.参考: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高尚的精神品质等
【解析】7.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可得:生活简朴。
根据“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可得:平易近人,质朴纯真。
根据“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可得:坚强勇敢。
8.考查名著赏析。可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对于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描写来分析。
红军有崇高的理解与坚定的信念。如,周恩来对民族解放事业志不渝,鞠躬尽座;北伐时,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红军为人民谋幸福。这一点可从作者记录了红军在苏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工作看出。红军在苏区实行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赋予人民以权力和自由,让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红军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如,毛泽东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真诚老实,斯诺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经常毫不惹眼地坐在群众大会和红色剧院的观众中间,玩得很高兴。
9.(1)C
(2)学习红军不怕吃苦,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勇敢无畏的精神。
(3)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详解】(1)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C.有误,“担心战友被马碰伤,磕掉门牙”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事迹,不是红小鬼的事迹;
故选C。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取。
选段一“我在宁夏、甘肃见到的红军部队,都驻扎在窑洞、富裕地主以前的马厩、用泥土和木头草草搭建的营房、昔日官吏或驻军弃置的场院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邦邦的炕上,没有草垫铺,每人只有一条棉毯可以盖”讲述红军部队克服住地条件的艰难,不怕吃苦;
选段二“他们背着手榴弹和毛瑟枪,即刻爬上铁索,摇荡在汹涌的河上,紧抓着铁索,一步一抓地往前爬。红军的机枪向敌军碉堡怒吼,子弹射在桥头堡上。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而那些红军战士们正摇荡在河水上空,慢慢朝着向他们开枪的敌方狙击手方向前行。第一名战士被打中了,落入下面的急流之中,第二名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名”讲述红军队伍面对敌人坚持不懈地战斗,不怕牺牲;
故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吃苦,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3)考查对名著内容及特点的了解。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书中记叙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不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叙述现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对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有可信的资料来源,或者是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作者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10.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有坚定的内心信念;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机智、老练、世故;精通旧学,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是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答对三点即可。 11.符合条件的答案都可以。例如:(1)毛泽东在幼年时把他家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自己、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2)毛泽东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 12.示例:长征精神:理想崇高、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纪律严明;乐观豪迈等。
如何传承长征精神:①坚定报国之志,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②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文章中关键词句概括,“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是对毛泽东的评价,结合材料内容提炼其形象特点即可。
结合第一段“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可提炼第一点: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
结合第一段“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可提炼第二点:有坚定的内心信念;
结合第一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可提炼第三、四点: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机智、老练、世故;
结合第二段“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可提炼第五点:精通旧学,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
结合第二段“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可提炼第六点:是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举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不能和材料相同。
示例:从小喜欢读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拟定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
离开长沙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在许多人打算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国内,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中国本身的了解还不够,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继续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
12.本题考查内涵解读和拓展延伸。
(1)结合第一段“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链接材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可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战士们都没有退缩,都有坚定的信仰,怀着崇高的理想,这是长征的根本底气。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环境恶劣、外部敌人围追堵截的多重困难,但是红军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看出他们具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单薄的红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必然少不了团结互助、乐观豪迈的精神;长征是红军宣传自己的一次非常成功的经验,这个过程中他们以严明的纪律获得了百姓的喜爱。
故长征精神是理想崇高、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纪律严明;乐观豪迈等。
(2)传承长征精神。从学生角度谈谈自己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长征精神落实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去,把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
示例: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的根本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要传承长征精神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为国、为民服务的理想;然后在学习、生活中落实长征精神,坚定学习的意志,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与战斗,既磨练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
13.(1)《红星照耀中国》
(2)侧面描写
(3)“红小鬼”。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选文第一段“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描写的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选文第三段“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知,这句话以四川军队的角度对红军战士进行描写,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因此属于侧面描写。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红小鬼”这一类人贯穿全书,看见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这样评价红小鬼: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