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22: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真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青州入魏 自:从
B.能手执鞍桥 执:拿
C.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书:书籍
D.唯傅修期耳 唯:只有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3.选文是怎样表现傅永学识进步的?傅永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4.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5.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6.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节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②及寤,援笔成篇
(2)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淮阴侯①韩信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③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④。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注解】①淮阴:地名。②韩信:汉朝开国功臣。③俛,通“俯”。④下邳:地名。
7.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8.(1)韩信当初为什么没有伤害那个侮辱他的年轻人?请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
(2)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答出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①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②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③,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④,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⑤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⑥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注释】①春秋:年纪。②夷灭:被杀。③亲近:皇帝的侍从。④斧钺汤镬: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⑤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⑥决:通“诀”。
9.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D.与武决去 一狼径去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11.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尤好《左氏春秋》 好:
(2)飞引弓一发 引:
13.下列对“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送给了岳飞。
B.周同大吃一惊,所以非常喜爱岳飞把好弓送给他。
C.周同非常吃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
D.周同非常吃惊,于是喜爱他并把自己的好弓给他。
14.岳飞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是:(1) ;(2)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顾:难道 B.轼诣武卫营 诣:到
C.尾属于城 属:相连,连接 D.卒全其城 卒:士兵
16.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17.从选文看,苏轼有哪些值得推崇之处?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简:
(2)不宜以一国之望 宜:
(3)会连卒 会: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2)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21.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①,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②,不之罪。
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③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选自《宋史·胡则传》,有删改)
【注】①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官职名。②籍为羡余:登记为铜场的盈余。③陈绛、龙昌期:人名。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 )
(2)且告食乏,不能去( )
(3)又风波不可期( )
(4)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吏惧且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则破械馆以宾礼 皆以美于徐公
D.出俸钱为偿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
(2)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
25.本文说胡则“无廉名”,而小语找到的有关胡则的简介却说胡则“一生为官清廉”,这处矛盾让小语不解。请你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胡则是否为官清廉。
【链接材料】胡则,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人,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当时的一项税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下蔡①威公②闭门而哭三日三夜。旁邻窥墙而问之曰:“子何故而哭,悲若此乎?”对曰:“吾国且亡。”曰:“何以知也?”应之曰:“吾闻病之将死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不可为计谋③。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于是,窥墙者④闻其言,则举宗而去之于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攻蔡,窥墙者为司马⑤,将兵而往,虏其众,问曰:“得无有昆弟⑥故人乎?”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应曰:“吾何以不至于此?且吾闻之也,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我能言;汝为主,我为役,吾亦何以不至于此哉!”故曰:能言者来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选自《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九十一》,有删改)
【注释】①下蔡:地名。②威公:蔡国的一位大臣。③为计谋:这里指出谋划策。④窥墙者:指邻居。⑤司马:官职名。⑥昆弟:形容亲密友好。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国且亡”中的“亡”在词典中的意思有“灭亡;丢失;没有”等,结合语境“吾国且亡”可知,此处是“灭亡”的意思。
B.“吾闻病之将死不可为良医”中的“闻”可迁移至所学《桃花源记》中“闻之,欣然规往”中的“闻”,解释为“听说”。
C.“居数年”中的“居”联系上下文,上文中威公预计国家要灭亡,下文中经过一段时间,楚国果然起兵,由语境推出“居”解释为“经过”。
D.联系成语“行将就木”,“将”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以此推断,“将兵而往”中的“将”解释为“将要,快要”。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1处)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威公缚在虏中,问曰:“若何以至于此?”
(4)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我们青年学子应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链接材料】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C 2.傅永于是发奋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3.通过皇帝的赞叹侧面体现傅永学识进步,启发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书:写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乃,于是;涉猎,粗略地阅读;有才干,指有文韬武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阅读启示。
根据“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皇帝时常赞叹傅永文武双全,侧面体现傅永学识进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根据“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傅永二十多岁连回信都不会,在其发奋学习广泛阅读书籍后,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启发我们只要刻苦(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
【点睛】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从南青州归顺北魏,不久又向南逃亡。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4.C 5.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C.理解有误。“其人抱扇泣谢而出”意为: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故选C。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中注意“姑(暂且),取(拿),汝(你),发市(开张)”要理解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6.(1)①多次;②等到。
(2)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多次到宫阙下进献颂文。数:多次;
②句意: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及:等到。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意思是“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写了《指瑕》来指出其中的过失和疏漏”,可见王勃有奇才;结合“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意思是“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几升墨汁,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王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点睛】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写了《指瑕》来指出其中的过失和疏漏。他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到宫阙下进献颂文。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几升墨汁,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7.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或: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 8.(1)原因:“无名”或 “忍” 。
(2)①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②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析】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孰:同“熟”,仔细;出:从……出;蒲伏:犹匍匐,伏地而行。故翻译为: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钻出(穿过他的胯下),趴在地上爬行。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方辱我时,我宁不能刺之邪?刺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知,韩信如果杀死当年侮辱他的少年,毫无意义,他忍受了一时的侮辱成就了伟业。故可概括为“忍”或“刺之无名”。注意要用原文的一个字或词语回答。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合原文内容可知,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并且任用侮辱他的人为中尉,可见大丈夫要有能屈能伸的心态,要心胸宽广;韩信后来成为楚王,为国家做出贡献,可见人生要有所作为,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实现人生价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家境)贫穷。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去。”于是韩信仔细打量了他一番,俯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出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汉高祖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9.B 10.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11.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苏武的精神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表现出忠诚坚定的立场,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品质。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A.出使/出使;
B.置办/放置;
C.结束/结束;
D.离开/离开;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遵循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词语有:
事:侍奉;犹:好像;为:为了;亡:通“无,没有;恨:遗憾;愿:希望。
1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理由:依据“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可以概括为: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
依据“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可以概括为: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依据“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可以概括为: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人物形象:
依据“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知,苏武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这表现出他具有忠诚坚定的立场,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品质。
依据“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被羁押十九年,却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这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况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没有规律,大臣没有犯罪而被灭族的数十家,(意谓苏武即使回到汉朝)生死安危也不能预料。您还为谁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2.(1)喜欢;(2)拉. 13.A 14. 胸有大志,性格沉稳 天资聪颖,天生神力;熟读兵书、勤学不辍;苦练不懈、得师真传。(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从小胸怀大志、勤学苦练,才能练就一身本领(成功需要先天的基础,更需要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等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好:喜欢;
(2)句意: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引:拉。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大”形容“惊”的程度,可以理解为“大吃一惊”;以,把;所爱良弓,所喜爱的好弓;赠,送给;之,代指岳飞。据此翻译为: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送给了岳飞。故选A。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阅读启示。
根据“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可知,岳飞胸有大志,性格沉稳,天资聪颖;
根据“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可知,岳飞熟读兵书、勤学不辍;
根据“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可知,岳飞天生神力;
根据“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可知,岳飞苦练不懈、得师真传;以上均是岳飞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且据此表达感悟即可,如: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勤奋练习,多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拾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射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得到了周同全部的箭术。
15.D 16.(1)苏轼问道:“如果我是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
(2)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17.①少有大志②勤政爱民③临危不惧④以身作则等,任选两点,结合选文相应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最后;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若:如果;为:是;许:答应;
(2)第二个“民”:民心;皆:都;守:指守城。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一段“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可知,苏轼年少就想成为像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的人;可见其少有大志;
根据第二段“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可知,在黄河决堤要冲毁城池,富民都争着逃出城去避难时,苏轼却坚持守城;可见其临危不惧;
根据第二段“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号召卒长带领手下修筑堤坝,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最终保全徐州城;可见其勤政爱民、以身作则。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到东汉时的《范滂传》,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问道:“如果我是范滂(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18. 选拔 应当 适逢 19.B 20.(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21.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
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分析】1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简”意思是选拔。
(2)句意: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宜”意思是应当。
(3)句意:适逢王连去世。“会”意思是适逢。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葭萌”是起义的地点,应与前句“先主起事”是一整体,第一处应从“葭萌”后断开,排除CD;再看AB,“南”是进军来的方向,应和“进军来南”是一整体,第二处应从“来南”后断开,排除A。
译文: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
(1)“及”,等到;“既平”,平定以后;“以……为”,任命……做。
(2)“利入”,利税收入;“甚”,很;“裨”,益处。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作答。
依据原文“时南方诸郡不宾”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一是南方诸郡不服;依据原文“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二是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依据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亲自征讨南方诸郡的原因之三是不辜负先帝托付。
依据原文“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可知,是因为王连的劝谏恳切,所以诸葛亮停留了很长时间。
【点睛】译文: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22. (1)释放。 (2)离开。 (3)预测。 (4)邀请。 23.D 24.(1)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2)他们因为有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 25.示例一:我认为胡则为官清廉。链接材料中所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还“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本文中胡则对罪犯也能够宽容相待,甚至愿意用自己的俸禄替人还债,说明他是一个善良仁慈、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示例二:我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虽然链接材料中说胡则“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但我觉得这只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政见。本文中胡则对“匿铜数万斤”的官员不追责,还帮他们掩盖罪行,对利用讲学贪钱十万的贪官污吏轻易放过,有徇私枉法之嫌,足见本文对胡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的评价是准确的。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纵,释放。
(2)句意: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开。去,离开。
(3)句意:又说海上的风浪不可预测。期,预测。
(4)句意:前任太守陈绛曾邀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延,邀请。
23.本题考查一词多意义。
A.副词,将要/连词,尚且;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C.介词,用/动词,认为;
D.介词,替,给/介词,替,给;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
(1)岂,难道;重,看重;货,财务;生,性命。
(2)以,因为;投,投奔;与,给。
25.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任选观点并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如果认为胡则为官清廉,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以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两件事证明他为百姓减轻负担;再结合原文“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可知,胡则不仅释放了罪犯,甚至用自己的俸禄替他们还债。用此表明他是清官,造福百姓,而且有人情有温度。
如果认为认为胡则为官不清廉。可以结合原文“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和面对“吏所匿铜数万斤”只是“籍为羡余,不之罪”以及“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证明他的有徇私舞弊之嫌;再结合材料中“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虽然是很多利民的主张,但是都是从政为官的政见,不足以证明他的为官清廉。
【点睛】参考译文: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
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26.(1)D
(2)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3)(邻居)看见威公被捆绑着,也在被俘虏(的队伍)中,(就)问(威公):“你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
(4)示例:选文中的威公只说不做,最后沦为俘虏,威公的邻居能积极采取行动,不但保全了全宗族人,还做了楚国的司马。链接材料告诉我们什么是“知行合一”。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学以致用”,将在书本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落实到生活实际当中,用书本中正确的思想和言论指导自己实现理想,开创未来。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意近即可)
【详解】(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将兵而往”意思是:带领军队前往。“将”在此为动词,有“统率、率领”之意;
故选D。
(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能说的人未必能行动,能行动的人未必能说。“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分别说明了不同人行动和言语的区别,中间应断开;故断为: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有:缚,被捆绑;虏,俘虏;若,你;至,到。
(4)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根据“国之将亡不可为计谋。吾数谏吾君,吾君不用,是以知国之将亡也”“窥堵者闻其言,则举宗而去之于楚。居数年,楚王果举兵攻蔡,窥墙者为司马”“见威公缚在虏中”可知,威公多次劝谏君王未果,就知道自己的国家将会灭亡了却未采取实际的行动,邻居在听到威公关于国将亡的言论后,让全宗族的人都去了楚国,自己还当了楚国的司马,威公却成了俘虏;联系“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能说的人未必能行动,能行动的人未必能说)”及链接材料中“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可知,作为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则是要注意“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有所收获。
【点睛】参考译文:
下蔡的威公关上门哭了三天三夜。邻居从墙上偷偷地看并问威公说:“你因为什么哭,(并且)悲伤到这种地步呢?”(威公)回答说:“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邻居)问:“(你)凭借什么知道的呢?”回答说:“我听说病人将要死去时不要去找名医(医治他),国家将要灭亡时不要去(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多次劝谏我的君主,我的君主不采用,因此我知道我的国家就要灭亡了。”自此,邻居听了他的话,就让全宗族的人离开蔡国去了楚国。过了几年,楚国果然起兵攻打蔡国,(威公的)邻居担任(楚国的)司马,带领军队前往,俘虏了很多人,(邻居)问他们:“有没有亲密友好的故人呢?”(邻居)看见威公被捆绑着,也在被俘虏(的队伍)中,(就)问(威公):“你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威公)回答说:“我怎么不会到这种地步呢?我听人家说,说是行动的仆役,行动是说的主人。你能(采取)行动,我(只)能说。(最终)你是主人,我是仆役,我又怎么能不到这种地步呀!”所以说:能说的人未必能行动,能行动的人未必能说。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