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2023年中考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01:31: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原卷版)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2023·辽宁锦州)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科学
(2023·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请完成下面小题
2.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东局原址位于天津城东贾家洁道,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这一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共和
4.(2023·江苏宿迁)“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材料可以说明( )
A.闭关锁国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特征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戊戌变法的目的
5.(2023·四川甘孜)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 )
A.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 B.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实现了“求富”目的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2023·吉林长春)“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7.(2023·山东菏泽)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8.(2023·山东潍坊)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9.(2023·吉林)“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属于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结果 D.影响
10.(2023·广东深圳)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2023·山东济宁)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2023·甘肃兰州)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
A.镇压太平军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3.(2023·广东)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14.(2023·黑龙江)为了“取资洋人长技”,李鸿章满怀热情地投入了一场自强运动。这场运动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一二·九运动
15.(2023·甘肃金昌)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轮船招商局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16.(2023·湖北)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17.(2023·福建)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这反映了当时( )
A.自强求富初步实现 B.官督商办成效凸显
C.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18.(2023·湖南郴州)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谭嗣同 D.蔡锷
19.(2023·湖南岳阳)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20.(2023·山东烟台)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1.(2023·江苏扬州)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问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22.(2023·湖南怀化)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陆续采取了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举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等措施。该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振兴中华”
23.(2023·四川甘孜)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戊戌变法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24.(2023·北京)某班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讲述了戚继光抗倭、义和团廊坊阻击战的故事,在这次活动中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有(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李自成起义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④邓世昌英勇抗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2023·江苏泰州)“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26.(2023·山东菏泽)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27.(2023·山东聊城)“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位兼将相,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庶无负以人事君。”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28.(2023·湖北恩施)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29.(2023·内蒙古通辽)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30.(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2023·甘肃金昌)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3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激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33.(2023·湖南邵阳)李军同学喜欢用顺口溜方式记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例如,他将某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编成“割台湾、赔两亿、增四口、设工厂”的顺口溜。该不平等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4.(2023·湖北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5.(2023·湖南衡阳)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己。”这一条言壮语说于( )
A.鸦片战争 B.百团大战 C.黄海大战 D.解放战争
36.(2023·江苏连云港)下表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历史时期 英雄人物 英雄事迹
A 元朝中期 戚继光 荡除中国东南沿海倭寇
B 明朝初期 郑成功 从葡萄牙手中收复台湾
C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率致远舰官兵杀敌殉国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左宗棠 抗击日本侵略血洒疆场
A.A B.B C.C D.D
37.(2023·重庆)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38.(2023·四川达州)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39.(2023·湖南常德)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40.(2023·宁夏)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41.(2023·山东济南)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42.(2023·湖南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43.(2023·内蒙古包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44.(2023·河北)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45.(2023·山东滨州)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末 B.庚子年 C.光绪二十四年 D.清朝中期
46.(2023·山东临沂)下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47.(2023·云南)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48.(2023·四川自贡)《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9.(2023·江苏宿迁)“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50.(2023·四川甘孜)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 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
51.(2023·湖南株洲)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北京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马关条约》 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辛丑条约》 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A B.B C.C D.D
(2023·内蒙古通辽)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53.(2023·湖北)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C.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54.(2023·黑龙江绥化)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55.(2023·福建)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56.(2023·湖南郴州)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57.(2023·陕西)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58.(2023·江苏扬州)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9.(2023·云南)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0.(2023·江苏连云港)《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61.(2023·四川南充)中国传统纪年一般采用干支纪年法,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请问1901年是(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1.(2023·四川凉山)整理表格和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请完善下表中两个条约的内容,并分析两个条约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条约名称 内容
《南京条约》 割 ① 给英国;赔款 ② 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请分析两个条约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⑤ 。
《马关条约》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③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④ 等。
① ② ③ ④ ⑤
1.(2023·吉林)列举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
1.(2023·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
2.(2023·四川宜宾)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3.(2023·四川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
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
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
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
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解析版)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2023·辽宁锦州)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科学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故选A项;“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
(2023·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请完成下面小题
2.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东局原址位于天津城东贾家洁道,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这一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共和
【答案】2.C 3.A
【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故选C项;《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天津条约》中,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3.根据材料“1866年”“天津机器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故选A项;“求富”是19世纪70年代起开办的民用企业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D项。
4.(2023·江苏宿迁)“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材料可以说明( )
A.闭关锁国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特征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戊戌变法的目的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以求抵御外侮、镇压太平天国等国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故选B项;闭关锁国不学习西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戊戌变法是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CD项。
5.(2023·四川甘孜)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开办( )
A.培养了近代军事人才 B.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C.实现了“求富”目的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详解】由材料“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企业的开办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了自强求富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民用企业的目的不是培育近代军事人才,排除A项;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不能说成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富强起来,排除C项。
6.(2023·吉林长春)“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自强”“19世纪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国富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到90年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故选B项;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一场自上而下改良运动,目的是变法图强,排除C项;义和团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排除D项。
7.(2023·山东菏泽)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这反映出其近代化的追求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其成立后的近四十年中共翻译151种图书,其中军事科学35种、工艺制造21种、工程4种、船政8种、矿学11种、数理化35种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因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需要,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的书籍主要以实用性技术和军事有关的书籍为主,反映了洋务运动的追求是自强求富,故选A项;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的追求,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近代化的追求,排除D项。
8.(2023·山东潍坊)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
9.(2023·吉林)“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属于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结果 D.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洋务运动的背景、结果、影响,排除ACD项。
10.(2023·广东深圳)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据题干“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可知,洋务运动能体现题干这一观点,故选A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排除B项;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要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
11.(2023·山东济宁)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详解】从“‘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不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的层次,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A项;戊戌变法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与题干信息“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与题干信息“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与题干“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D项。
12.(2023·甘肃兰州)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
A.镇压太平军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员,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行局等。结合材料“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可知,李鸿章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西人即可敛手”的“西人”指的是西方殖民者,镇压太平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进行改革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李鸿章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李鸿章无关,排除D项。
13.(2023·广东)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可知,为加强海防,清政府每年都从财政收入中提取巨额经费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说明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故选D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中没有体现控制白银外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为涉及筹划制度改革,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中没有体现注重经济发展,排除C项。
14.(2023·黑龙江)为了“取资洋人长技”,李鸿章满怀热情地投入了一场自强运动。这场运动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一二·九运动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为了‘取资洋人长技’,李鸿章满怀热情地投入了一场自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选B项;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是林则徐,排除A项;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是康有为、梁启超,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排除D项。
15.(2023·甘肃金昌)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轮船招商局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以及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等,派遣留学生,故选A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的思想,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D项。
16.(2023·湖北)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故选D项;提高教育水平、开启西化浪潮、引领文明开化都不是洋务运动时期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排除ABC项。
17.(2023·福建)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这反映了当时( )
A.自强求富初步实现 B.官督商办成效凸显
C.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4年日军武力犯台,清廷备御无策,不得不屈辱议和,此事引发朝野震荡,海防筹议因之而起,急筹海防成为廷臣疆吏的共识,购办铁甲自此开始,如何加强海防,铁甲舰是重中之重,材料反映了当时海防建设十分紧迫,故选C项;洋务运动失败,没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A项;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材料反映不出官督商办成效凸显,排除B项;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8.(2023·湖南郴州)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谭嗣同 D.蔡锷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故选A项;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排除B项;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蔡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并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被称为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D项。
19.(2023·湖南岳阳)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初步发展的时间是1895年-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动了晚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与“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故选B项;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5年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14年8月—1918年11月,新文化运动时间开始于1915年、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均与初步发展的时间1895年-1912年不符,排除ACD项。
20.(2023·山东烟台)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生产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未引进政治制度,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D项。
21.(2023·江苏扬州)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问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答案】A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汉阳枪炮厂的建厂时间和建厂官员及主要产品,主要产品均为各种武器,说明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各厂制造近代武器的内容,且建厂官员为洋务派,没有涉及维新派和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仅反映了洋务派制造近代化武器,没有体现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排除D项。
22.(2023·湖南怀化)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陆续采取了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举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等措施。该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振兴中华”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城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故选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排除C项;“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排除D项。
23.(2023·四川甘孜)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戊戌变法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意味着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允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标志着列强进入对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A项;戊戌变法、八国联军都在甲午战后,与题不符,排除CD项。
24.(2023·北京)某班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讲述了戚继光抗倭、义和团廊坊阻击战的故事,在这次活动中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有(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李自成起义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④邓世昌英勇抗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英勇抗敌反映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③④属于抗击侵略,故选D项;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友好交往,①不正确,排除AC项;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排除有②的,排除B项。
25.(2023·江苏泰州)“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 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军舰撞向日舰,最后英勇牺牲,光绪皇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选C项;林则徐是禁烟英雄,排除A项;左宗棠收复了新疆,排除B项;谭嗣同甘为变法而牺牲,排除D项。
26.(2023·山东菏泽)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外国资本议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说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选B项;题干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的信息,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侵华的国家,排除D项。
27.(2023·山东聊城)“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位兼将相,地下若逢曾太傅,纵横已万余里,庶无负以人事君。”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曾国藩 D.邓世昌
【答案】B
【详解】据材料“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可知,这幅挽联盛赞的人物是左宗棠,故选B项;林则徐曾经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A项;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C项;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排除D项。
28.(2023·湖北恩施)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种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并取得在中国采矿及修筑铁路等特权,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故选C项;《南京条约》签订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29.(2023·内蒙古通辽)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故选D项;题意中的内容都是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与明治维新无关,排除A项;题意中未提及清朝筹建海军,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
30.(2023·新疆)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可知,“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1894-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的发动国是英国,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国主要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31.(2023·甘肃金昌)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故选A项;辛亥革命等活动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排除B项;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项。
3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激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称为“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日舰“吉野号”展开激烈交战,最终被敌人炮弹击中,200 余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故选D项;戚继光是我国明朝中后期,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排除A项;郑成功是清初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著名民族英雄,排除B项;林则徐是1839年虎门销烟,并在鸦片战争中抵抗英军侵略的民族英雄,排除C项。
33.(2023·湖南邵阳)李军同学喜欢用顺口溜方式记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例如,他将某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编成“割台湾、赔两亿、增四口、设工厂”的顺口溜。该不平等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中“割台湾、赔两亿、增四口、设工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故选D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 中美《望厦条约》未割占土地,排除B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的一区给英国,排除C项。
34.(2023·湖北随州)“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掀起了保台运动,后遇到挫折,但抗日志士的抗日之心不变,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故选B项;鸦片战争英国割香港岛,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割地,排除D项。
35.(2023·湖南衡阳)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己。”这一条言壮语说于( )
A.鸦片战争 B.百团大战 C.黄海大战 D.解放战争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故选C项;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解放战争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
36.(2023·江苏连云港)下表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历史时期 英雄人物 英雄事迹
A 元朝中期 戚继光 荡除中国东南沿海倭寇
B 明朝初期 郑成功 从葡萄牙手中收复台湾
C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率致远舰官兵杀敌殉国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左宗棠 抗击日本侵略血洒疆场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官兵杀敌殉国,故选C项;明朝中期,戚继光荡除中国东南沿海倭寇,表述错误,排除A项;清朝初期,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表述错误,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左宗棠已经去世,他率军收复了新疆,表述错误,排除D项。
37.(2023·重庆)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故选A项;从李鸿章的话可知,李鸿章是想借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事情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施压,从而不割让台湾,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排除C项;根据所学历史可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确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但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D项所述历史还未发生,排除D项。
38.(2023·四川达州)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以下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南京 ②天津 ③重庆 ④上海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②③,故选B项;而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
39.(2023·湖南常德)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国被撕裂说明了中国遭到列强的瓜分,这一现象出现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抢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故选C项;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与瓜分中国无关,排除A、B两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漫画无法体现出这种情形,排除D项。
40.(2023·宁夏)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故选B项;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
41.(2023·山东济南)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答案】B
【详解】由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为此,他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没有参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排除AC;梁启超虽然参与了护国运动,但材料描述的是变法的重要性,护国战争是1915年,排除D项。
42.(2023·湖南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志士谭嗣同被捕入狱的历史信息,故选A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之一,没有牺牲,排除B项;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宣传者,但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43.(2023·内蒙古包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故选B项;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不是社会变革运动,排除D项。
44.(2023·河北)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选C项;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
45.(2023·山东滨州)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末 B.庚子年 C.光绪二十四年 D.清朝中期
【答案】C
【详解】根据“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和所学可知,1898年6月,清德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为光绪帝在1875年继位,所以1898年正是光绪二十四年,故选C项;1898年是19世纪末,排除A项;1898年是戊戌年,庚子年是1900年,排除B项;1912年清朝灭亡,所以1898年属于清晚期,排除D项。
46.(2023·山东临沂)下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
A.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 D.在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人物是谭嗣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戊戌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政变之后失败,故选D项;严厉禁止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与戊戌变法内容不符,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图片体现戊戌变法内容不符,排除B项;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一百天,不符合史实,因为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排除C项。
47.(2023·云南)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详解】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战争,康有为、梁启超没有参与,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排除D项。
48.(2023·四川自贡)《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据此可知,“新的高度”即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宣传维新启蒙思想,故选A项;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D项。
49.(2023·江苏宿迁)“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但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所以材料所述条约是《辛丑条约》,它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子那个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上海、福州、宁波、厦门、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和开启列强资本输出先例的是《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岛给日本,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项。
50.(2023·四川甘孜)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 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
【答案】B
【详解】观察题干漫画可知,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木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西方列强军事实力,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中西礼仪,排除C项;洋务运动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排除D项。
51.(2023·湖南株洲)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北京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马关条约》 的签订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辛丑条约》 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
(2023·内蒙古通辽)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故选C项;只有“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的事件中看不出,排除D项。
53.(2023·湖北)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B.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C.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史论是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是对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评述,属于史论,故选D项;“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
54.(2023·黑龙江绥化)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
A.《望厦条约》 B.《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签订于《南京条约》后,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B项;《天津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此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C项。
55.(2023·福建)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答案】B
【详解】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选B项;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维新变法开始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
56.(2023·湖南郴州)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答案】D
【详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都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57.(2023·陕西)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D项。
58.(2023·江苏扬州)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合法地驻兵于中国国土,产生了一个武装化的使馆区,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各国派兵驻守,与材料信息“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相对应,故选D项;《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北京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开始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但是均未涉及外国派兵驻守大沽炮台的内容,排除ABC项。
59.(2023·云南)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该条约是《辛丑条约》,故选D项;《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均与题干“完全沦为”不符,排除ABC项。60.(2023·江苏连云港)《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和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项;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排除A项;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是在19世纪,排除B项;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是在1895年初,排除C项。
61.(2023·四川南充)中国传统纪年一般采用干支纪年法,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请问1901年是(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传统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每60年为一个循环,每增加一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向后推一位。因此,已知1894年是甲午年可得出,1901年是辛丑年(也可根据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进行判断),故选C项;甲午年是题干中的1894年,排除A项;戊戌年是1898年,排除B项;辛亥年是1911年,排除D项。
1.(2023·四川凉山)整理表格和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请完善下表中两个条约的内容,并分析两个条约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条约名称 内容
《南京条约》 割 ① 给英国;赔款 ② 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请分析两个条约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⑤ 。
《马关条约》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③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④ 等。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香港岛 2100万 台湾 开设工厂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第一个横线处填写“香港岛”,第二个横线处填写“2100万”。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因此,第三个横线处填写“台湾”,第四个横线处填写“开设工厂”。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马关条约》也增辟了通商口岸,可知这两个条约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是,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因此,第五个横线处填写“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1.(2023·吉林)列举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
【答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中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近代史上列强割占了中国领土的三次侵华战争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2023·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
【答案】(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设课程涉及到数学,法律,翻译等方面,创办的福州船政堂开设的课程涉及到航海天文学和实践操作,还有外语,数学等,由此可知,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有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
(2)依据材料二“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的信息可知,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是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依据材料二“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的信息可知,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救亡图存;依据材料二“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的信息可知,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是推动了教育变革。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概括启示,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2.(2023·四川宜宾)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2)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推荐厂址甲;理由:离煤矿、铁矿能源近;良好交通运输,产出的铁方便运输;接近城镇,方便招募劳动力。
(3)原因: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认识: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且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曾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所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目的:根据材料“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根据材料图示,考虑资源、交通以及市场等因素可知,最合适的厂址是甲。因为离煤矿、铁矿能源近;良好交通运输,产出的铁方便运输;接近城镇,方便招募劳动力。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示,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根据材料“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可知,建在汉阳的原因是大冶离总督府太远,不利于政府的控制,汉阳是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可知,汉阳铁厂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结合材料三中汉阳铁厂的选址可知汉阳铁厂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
3.(2023·四川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
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
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
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
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对日本: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日本称霸和奴役亚洲的野心;改变日本社会观念(军人地位提升);巨额赔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发展等。
对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赔款增加人民负担;促进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民族觉醒;清政府腐败进一步暴露,统治进一步削弱等。
对国际: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改变东亚国际格局;改变西方侵略方式,进入资本输出阶段等。
【详解】影响:
对日本:根据材料“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得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得出改变日本社会观念(军人地位提升);结合所学可知,对日本的影响还可从日本国内发展着手,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发展,刺激日本称霸和奴役亚洲的野心。
对中国:根据材料“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得出促进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民族觉醒;结合所学《马关条约》的签订,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附属岛屿,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赔款增加人民负担,从甲午战败的原因分析,得出清政府腐败进一步暴露,统治进一步削弱等。
对国际:根据材料“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改变东亚国际格局,改变西方侵略方式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