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06: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诸葛亮
诫子书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原文再现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告诫,劝勉。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的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做到内心恬静,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译文梳理 《诫子书》
译文梳理
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
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梳理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陋室里,又怎么来得及!
随堂检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内容分析
1.读文章,理清思路。
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中心论点;
其次对“静”的价值进行阐发;
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最后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内容分析
2.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①期望儿子修身养德,把自己培养成君子;
②勉励他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内容分析
3.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 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说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
内容分析
5.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2)“静”是学习的前提。
(3)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6. 这篇诫勉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学到了哪些。
(1)动之以情讲道理;
(2)正反对比讲道理:
(3)层层深入讲道理。
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正反对比论证;
(3)从正面论证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又从反面论证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论述了“静”与“学”、“オ”、“志”的关系;
(5)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