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6 狼牙山五壮士
学习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明确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然后结合课文插图,反复品读,重点抓住描写五战士痛歼敌人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五战士的英勇、机智以及对敌人的痛恨,体会点面结合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聚焦具体描写五壮士壮举的句段,在读中感悟,体会他们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
方法导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团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接受任务→( ) →( )
→( )→跳下悬崖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这是课后第1题哦!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阅读方法解密 列小标题
概念:我们知道,文章的题目叫做标题,那么每个段落的段意加以提炼而成的小题目,就叫小标题。
方法:①寻找重点词句,加以提炼。②概括各段段意,加以浓缩。③找准文章中心线索,并加以贯穿。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五位战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 这说明了什么 (串珠问题1)
五位战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任务十分危险艰巨。
第一部分“接受任务”
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可看出敌人兵力强大,敌众我寡,五个战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接受任务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深入探究:五位战士是怎样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
第二部分“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默读第2自然,找一找五位战士接受任务后具体是怎样做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读给大家听。(串珠问题2)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 )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 )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 )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 )紧紧的,全神贯注地( )敌人射击。
狠狠地打
吼
喷
抡
绷得
瞄准
1.从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五位战士对日寇的痛恨和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
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这段话描写了五个战士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文中“ 吼” “ 抡” “ 瞄准” 是动作描写,“沉着”“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动作
神态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都能达到“以外显内”的表达效果,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使刻画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本文第2自然段就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每位战士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写法借鉴
文中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练一练:
写一个你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通过对他(她)动作、神态的描写,让大家了解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示例:
语文课上,正在电风扇的呼呼声中迷迷糊糊“钓鱼”的他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极力睁开双眼望着老师,在听到背后同学重复老师的问题后,他好像忽然“活”过来似的,恢复了他平日的灵性。一对乌黑的眼珠子在他的大眼眶里滴溜溜不停转着,一会儿左顾右盼,像在寻求援助,一会儿又若有所思。当他终于等到来自背后同学的提醒后,他开始翕动嘴唇,结结巴巴地回答起来。勉强得到老师“赦免”后,趁老师转身写字,他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又转身向提供答案的同学作了一个揖。
“点”和“面”的组合方式
概述:
“点”和“面”的组合方式有:整体与局部,一般与个别,概括与具体,主与次。
运用:
本文第2自然段先整体描写战士们痛击敌人的情形,然后分别写每个战士的表现,就是一般与个别的点面结合方式。
阅读方法解密
深入探究:准备转移时,五位战士们的面前有哪两条路?他们选择了哪条?为什么?
第三部分“引上绝路”
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后面那一条。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
生路
暴露主力部队
绝路
牺牲自己
怎么选?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战士们崇高的牺牲精神
(课后第2题)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班长说的“ 走!” 字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对人民深切的爱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紧跟” 则更表现出战士们非常赞成班长的做法,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描写班长语言有什么作用?“紧跟”说明了什么?
将敌人引向棋盘陀
深入探究:战士们在顶峰是如何英勇杀敌的?
第四部分“顶峰歼敌”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
(课后第2题)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砸下时密集、迅猛、有力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拟声词
“叽里呱啦”是一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敌人被五位战士打得狼狈不堪的情景。
深入探究:从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五部分“英勇跳崖”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调换,“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此时,部队主力已经远去,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眺望”也含有五位战士对部队主力转移成功的喜悦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望望”指看不远的地方,此时敌人离五壮士不远,不能用“眺望”,“望望”也含有鄙视敌人的感彩,所以不能调换。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要读出壮烈豪迈的气势!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表现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串珠问题4)
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 他们好像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又投身于一场新的战斗。 “说” “砸” “走” “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五壮士跳崖
写了两次,第3自然段有一次,第6自然段有一次。重点写了第二次。这样写更突出了五位壮士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他们高大的形象。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独特感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在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领土,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年代,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五位壮士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气壮山河,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