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08: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 甫
月夜忆舍弟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
此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写作背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兄弟离散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明社会背景,战争频繁、激烈
视觉、听觉
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点明社会背景,说明战争频繁、激烈,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热爱故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明时令——白露
融情于景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考点1: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
考点2:诗人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采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间接抒情, 描写白露和月亮,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采用融情于景, 诗人思念故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观上觉得故乡的且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对比
考点1: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的何种生存背景?
考点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家人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托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考点1:从最后四句来看,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2:赏析“长”字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长”字,是一直、总是的意思,写出了亲人流离失所,书信总是不能够寄到的情形,也写出了战事频繁,战争时间长,亲人生死难料,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其中有对家乡的怀念、亲人的思念,夹杂着生死离别的焦虑;有忧国忧民的情感,期盼战乱早些停止,渴望社会安定……
主旨情感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拜访
作者简介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诵读诗歌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意:贾谊被贬长沙停留了三年,千秋万代只留下他的悲哀。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停留,居留
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意:我踏着秋草独自寻觅贾谊离去后的足迹,寒冷的树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疏通诗意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诗意: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又有谁知道?
指汉文帝刘恒
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意:寂寞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诵读全诗,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史悲
景悲
情悲
己悲

整体感知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
首联:贾谊被贬,身世悲凉。
颔联:情景交融,暗示时政。
颈联:反语双关,无限愤懑。
尾联:抑郁悲凉,痛苦无奈。
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楚客:贾谊的客居身份。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1.“三年”“谪宦”“栖迟”“万古”“楚客”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赏诗悟情
2.这两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象征意义),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4.本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分析:诗中后六句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
秋草
寒林
人去
借景抒情: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独 寻
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空见
寒林
日斜
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双 关
湘水
江山
黄叶
无情流逝
寂寂
摇落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
秋风吹过,黄叶飘零。
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悲景衬悲情
分析:诗中后六句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表现诗人抑郁
悲凉痛苦心境
借景 抒情
双关;象 征
有道的汉文帝
对贾谊尚且恩薄
昏聩无能的唐代宗
对诗人更无恩遇
楚国的屈原
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
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
西汉的贾谊
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
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联 想
联 想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
抑郁无诉的心境。



怀
分析:诗中后六句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分析:诗中后六句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
怜君
既指代贾谊
也指代诗人自己

更是怜己
不仅是怜人
何事到天涯
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结句设问表达了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如此结尾仿佛让人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语义 双关
借古 抒怀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结合全诗,分析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贾谊的同情
对汉文帝的指责
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
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借古讽今,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所见景象和悲凉心情,抒发了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借怜贾以自怜,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与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课堂小结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
情感: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拓展延伸
咏史诗特色: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咏史诗的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贬官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作者简介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学
背景链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诵读诗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凄凉
悲愤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早晨上奏
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这里指皇帝。
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指皇帝
岂肯、哪能
将,因。
吝惜残余的生命,顾惜晚年的生命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读懂诗意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堵塞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你,指韩湘
应该有所打算
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1.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进谏前后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忠而遭贬的愤懑之情。
赏诗悟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1)意思: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2)愿望: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的愿望。
诗人形象:老而弥坚 刚正不阿
坚持真理 无怨无悔
3.展开联想与想像,生动描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一: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不知家在那里?立马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大雪阻拦,前途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示例二: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氛冷酷
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前路的艰辛
归路渺渺
前途茫茫
家何在
马不前
写景的作用:
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云:浮云聚散无常,往往用来喻人的漂泊迁徙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浮云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朝廷小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该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赏析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写韩愈向侄孙交代后事,照应诗题。“应有意”有三重意思:理解韩愈因忠被贬,冤屈伤怀;了解韩愈年老体弱,路途艰难遥远;知道潮州多瘴气,环境险恶,此去凶多吉少。
运用典故,借用老臣骞叔哭师的故事,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显得沉痛而又凄凉。
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因忠而遭罪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思亲念家、对长安故园的留念;对自己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对自己前途渺茫的愁思。
课堂小结
贬谪诗常抒发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7.思乡 、忠君、豁达等感情
……
小 结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被贬原因
忠君之心
英雄失路
交代后事
悲愤、忧伤
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此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乱吟。坐穷檐而后无朋,进一觞以孤斟。步前除以彳亍,荷藜杖于墙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枿,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羌洁白其何极




温庭筠
《天净沙.秋思》
《次北固山下》
《春夜洛城闻笛》
《己亥杂诗》
作者: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羁旅诗
温故知新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
通过典型意象
运用表现手法
表达思想感情
温庭筠,本名 ,字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代诗人。


飞卿
了解作者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背景介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诵读诗歌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赏诗悟情

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两幅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馨美好
凄清冷寂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馨美好
凄清冷寂
结合《商山早行》《天净沙·秋思》总结羁旅诗中表达的情感一般有哪些?
要求:
独立思考。(1分钟)
小组交流。(2分钟)
代表发言,补充笔记。
知者加速:
思考诗歌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情感的?
互助探究
小 结
表达漂泊无定之苦闷。
表达孤寂凄凉之情。
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多难的忧思,
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
自身
家乡亲人
国家
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