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夷货非衣食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何我也,何可得哉!“基于这种认识,统治者( )
A.推行实业救国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奉行闭关锁国
2.(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 B.发展商业 C.编户齐民 D.盐铁官营
3.(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清顺治十八年,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问,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日:敢山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杜绝西方思潮 D.防止鸦片走私
4.(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5.(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6.(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7.(2019·昭平模拟)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强调发展农业,限制一切商业发展
D.此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8.(2019·佛山模拟)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9.(2019·杭州模拟)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刻影响
B.海外贸易主要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繁荣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倾销
10.(2019·日喀则模拟)《旧唐书 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1.(2019·茂名模拟)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2.(2019·范县模拟)西汉政治家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据此可知,桑弘羊认为工商业经济发展( )
A.有利于抑制与民争利的行为 B.可以有效缓解流民问题
C.易形成威胁统治的叛乱势力 D.加剧了朋党之争的乱象
13.(2019·河北模拟)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高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14.(2019高一下·汪清期中)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15.(2019高一下·九台期中)“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浙江选考)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17.(2019·潮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18.(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3)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业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经济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古代中国影响商业思想(政策)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须的物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东西。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国隔绝,从而使外国寻衅冲突的理由不能产生,外国即使想窥探觊觎我国怎么可能得呈呢!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符合题意;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 ,排除A;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
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及战国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是重农抑商,A符合题意;
B政策不符合史实,历代政府都抑制商业发展;
CD政策都始于汉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所沿用,对于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政策是海禁政策,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严格控制海外贸易,B正确;
ACD说法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中国日益落后,对中国的发展弊大于利。
4.【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市场发育和资本积累,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答案选C项。
A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源于中国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项排除;
闭关锁国没有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按照历史概念构成的要素分析闭关锁国政策。
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国家将一些最有利可图的特殊行业收归官营,实行垄断,有利于一直商业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的抑商政策,D正确;
A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商周时期的工商业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
B错误,这些官营制度实行始于汉武帝时期,不是汉初;
C错误,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抑商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家把有利可图的特殊行业收归官府承办,有利于抑制商业的发展。
6.【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及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体制下有一部分私商参与其中,D正确;
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体现了朝贡贸易中一部分私商也参与其中。
7.【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缺少资本,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后有些朝代有过松动,如宋朝商业环境比较宽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政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政策,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可以看出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故B正确。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
小说虽是文学作品,仍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点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体现了政府对于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
9.【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这就人为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成就的描述可以直接排除B项。
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和英国商品输出均属于外因,因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
10.【答案】B
【知识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把老百姓的茶园都征用,官府管理采收,制作,贩卖茶叶。茶农只能赚到卖苦力的钱。体现了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反映,应排除。
封建政府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高考中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上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
11.【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认为开海贸易有助于沿海民生改善、国家财政丰盈,于是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
重农抑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故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故排除A、B两项。
D项,闭关锁国政策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确立,故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
12.【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认为,地方豪强经营盐铁,导致朋党相聚,不利于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是对材料表象的叙述,未深入本质分析,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重农抑商政策从目的上来说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不符合宋明时期的史实,故排除A;B.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一贯推行的,商业“末业”地位在宋明时代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C.根据材料“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可知多元化和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商人积极性提高,所以C符合题意;D.“重商”思想盛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松动,进而得出结论。
1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排除A。
BD仅仅是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的一个侧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我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准确把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我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可知,材料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其他行业均依赖于农业生产,体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选C。
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并非根源,故A项错误;
B、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史料形式来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16.【答案】(1)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
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地位:根据材料“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根据材料“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本题考查“胡焕庸线”。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可选择自己熟悉的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如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或选择阐述②:平遥古城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及“胡焕庸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也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取事件进行论述,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例如: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也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自行选取事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做到论从史出,试论结合。
18.【答案】(1)政策:重视商业。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思想:重农抑商。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3)措施:规范商税征收(立税则);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 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思想:工商皆本。(因素:经济基础的变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社会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商鞅变法;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重视商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知富国强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重农抑商;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榜商税则例于务门”可知规范商税征收;依据“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可知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可知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政治和思想角度思考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夷货非衣食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何我也,何可得哉!“基于这种认识,统治者( )
A.推行实业救国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奉行闭关锁国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须的物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东西。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国隔绝,从而使外国寻衅冲突的理由不能产生,外国即使想窥探觊觎我国怎么可能得呈呢!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符合题意;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 ,排除A;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
2.(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 B.发展商业 C.编户齐民 D.盐铁官营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及战国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是重农抑商,A符合题意;
B政策不符合史实,历代政府都抑制商业发展;
CD政策都始于汉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所沿用,对于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019高一下·天长期末)清顺治十八年,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问,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日:敢山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杜绝西方思潮 D.防止鸦片走私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政策是海禁政策,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严格控制海外贸易,B正确;
ACD说法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中国日益落后,对中国的发展弊大于利。
4.(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市场发育和资本积累,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答案选C项。
A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源于中国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项排除;
闭关锁国没有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按照历史概念构成的要素分析闭关锁国政策。
5.(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国家将一些最有利可图的特殊行业收归官营,实行垄断,有利于一直商业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的抑商政策,D正确;
A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商周时期的工商业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打破;
B错误,这些官营制度实行始于汉武帝时期,不是汉初;
C错误,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抑商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国家把有利可图的特殊行业收归官府承办,有利于抑制商业的发展。
6.(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及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体制下有一部分私商参与其中,D正确;
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体现了朝贡贸易中一部分私商也参与其中。
7.(2019·昭平模拟)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强调发展农业,限制一切商业发展
D.此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缺少资本,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后有些朝代有过松动,如宋朝商业环境比较宽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强调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政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的一种政策,即可得出答案。
8.(2019·佛山模拟)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可以看出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故B正确。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
小说虽是文学作品,仍有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点的朝贡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体现了政府对于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
9.(2019·杭州模拟)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刻影响
B.海外贸易主要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繁荣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倾销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这就人为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成就的描述可以直接排除B项。
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和英国商品输出均属于外因,因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
10.(2019·日喀则模拟)《旧唐书 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答案】B
【知识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把老百姓的茶园都征用,官府管理采收,制作,贩卖茶叶。茶农只能赚到卖苦力的钱。体现了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反映,应排除。
封建政府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高考中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上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
11.(2019·茂名模拟)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认为开海贸易有助于沿海民生改善、国家财政丰盈,于是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
重农抑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故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故排除A、B两项。
D项,闭关锁国政策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确立,故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对外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
12.(2019·范县模拟)西汉政治家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说:“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据此可知,桑弘羊认为工商业经济发展( )
A.有利于抑制与民争利的行为 B.可以有效缓解流民问题
C.易形成威胁统治的叛乱势力 D.加剧了朋党之争的乱象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认为,地方豪强经营盐铁,导致朋党相聚,不利于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是对材料表象的叙述,未深入本质分析,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重农抑商政策从目的上来说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3.(2019·河北模拟)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高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不符合宋明时期的史实,故排除A;B.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一贯推行的,商业“末业”地位在宋明时代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B;C.根据材料“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可知多元化和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商人积极性提高,所以C符合题意;D.“重商”思想盛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松动,进而得出结论。
14.(2019高一下·汪清期中)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但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排除A。
BD仅仅是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的一个侧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我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准确把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我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5.(2019高一下·九台期中)“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可知,材料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其他行业均依赖于农业生产,体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选C。
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并非根源,故A项错误;
B、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史料形式来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16.(2018·浙江选考)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答案】(1)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
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地位:根据材料“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根据材料“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本题考查“胡焕庸线”。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可选择自己熟悉的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如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或选择阐述②:平遥古城是晋商的重要发源地: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及“胡焕庸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19·潮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也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取事件进行论述,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例如: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也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
【点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自行选取事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做到论从史出,试论结合。
18.(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3)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业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经济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古代中国影响商业思想(政策)的因素。
【答案】(1)政策:重视商业。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思想:重农抑商。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3)措施:规范商税征收(立税则);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 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思想:工商皆本。(因素:经济基础的变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社会思想领域的变化。
【知识点】商鞅变法;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重视商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知富国强兵。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重农抑商;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榜商税则例于务门”可知规范商税征收;依据“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可知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可知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政治和思想角度思考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