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开学第一课
考试依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进入了“后考纲时代”,今后的高考命题突出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实现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从单一评价向多维评价的转变,成为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课堂。
立德
树人
服务
选才
引导
教学
价值引领
具体实现
坚持选拔标准
提高培养质量
价值引领
“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考试依据
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
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
“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考试依据
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基础性知识点必须尽量涵盖
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学科内容融合,试题形式多样
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使用贴近时代、社会、生活的素材,选取生活、成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考试依据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具体要求: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素养水平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水平1 能根据实验现象辨识物质及其反应,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简单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
水平2 能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物质及其反应的类型,能运用微粒结构图式描述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和不同类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
水平3 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能运用化学符号和定量计算等手段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能分析物质化学变化和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水平4 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能评估某种解释或预测的合理性;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表征。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一、具体要求: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水平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水平1 能认识到物质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能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和特征,能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能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现象和数据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与规律。
水平2 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化学变化的内因和变化的本质,能理解化学反应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能从质量守恒,并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变化;能运用化学计量单位定量分析化学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
水平3 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念,认识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初步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水平4 能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能运用对立统一思想和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能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做出解释或预测,能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分析说明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变化。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具体内容: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水平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水平1 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对有关的化学问题提出假设,能依据证据证明或证伪假设;能识别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
水平2 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能依据证据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推出合理的结论;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水平3 能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上收集证据,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推出合理的结论;能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能对模型和原型的关系进行评价以改进模型;能说明模型使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水平4 能依据各类物质及其反应的不同特征寻找充分的证据,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能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以建构相应的模型,能选择不同模型综合解释或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能指出所建模型的局限性,探寻模型优化需要的证据。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具体内容: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二、课程目标: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水平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水平1 能根据教材中给出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客观地进行记录,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发现和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水平2 能对简单化学问题的解决提出可能的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仪器,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能运用多种方式收集实验证据,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水平3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在与同学讨论基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和假设,依据假设提出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基于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水平4 能根据文献和实际需要提出综合性的探究课题,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探究方案,评价和优化方案,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能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已有结论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和新的实验设想,并进一步付诸实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一、具体内容: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课程目标: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水平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水平1 具有安全意识,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迷信,能自觉抵制伪科学;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水平2 崇尚科学真理,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具有“绿色化学”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水平3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
水平4 尊重科学伦理道德,能依据“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伦理对某一个化学过程进行分析,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决策;能针对某些化学工艺设计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处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备考策略
备考策略
复习阶段 单元复习 (一轮复习) 综合复习 (二轮复习) 模拟-冲刺
(三轮复习)
任 务 构建结构框架 凸显重要概念 专题知识综合 实验技能训练 备考知识检测
考前查漏补缺
目标 知识 梳理知识要点 完善知识体系 激活重组知识
能力 理解为主 综合、探究 问题解决为主
方法 已知信息加工 (精加工策略) 相关信息整合 (组织策略) 信息提取应用
(元认知策略)
关系 基础阶段 关键环节 极致目标
高考复习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2023.9——2024.2
二轮复习:2024.3——2024.5
三轮复习:2024.5——2024.6
专注课堂,提升效率
注重休息,劳逸结合
碎片时间,查漏补缺
合理安排,拒绝拖沓
以明日之淳辉,行荆棘、过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