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①②走向共和之路
—辛亥革命
【2014年考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狭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一、厘清概念1.辛亥革命2.革命派:形成于19世纪末,主张武装起义,主张民主共和制。
3.立宪派:伴随着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而起 ,主张请愿斗争,主张君主立宪制。
分歧处:两种模式的争夺
共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都追求民主政治
二、纵览历程探究一:武昌起义为什么事出偶然却如此迅猛导致清王朝顷刻瓦解? 1.变局·危局·残局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结论:清政府内外交困洋人的玩偶八国之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新思想·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新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工业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
新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结论:新力量冲击着旧体制。革命派:
立宪派:
民众: 结论:清政府失去民心,社会动荡,部分立宪派成为革命的同路人。3.革命派·立宪派·民众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多次武装起义 影响扩大
请愿活动失败
皇族内阁出台后失望
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频繁。
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武昌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黄花岗起义4.4.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州书院巷20号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肃清江南、再战而覆清都… …民国义师… …今为发轫之初。
——刊登在《申报》上的誓师宣言民谣:“苏州光复苏人福,全靠程都督。” 5.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作思维升华:和平光复也是一种选择。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节选) 结论:清帝逊位是中国的光荣革命,善于妥协的智慧一个追问:从清帝退位诏书你联想到了西方历史中的什么事件?探究二:从民初政治建设中看政治构建理念
1.四个临时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选举还没条件举行,但革命还要组织。坚持民主程序;要坚持民主共和,坚持宪政。归纳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地位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章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结论:仿照美国模式;符合现代政治潮流,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但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意见。政治上:民主丰碑——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社会习俗: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伟大意义1.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2013 扬州中学)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以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B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阅读材料一、二有关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的史料:2.你不知道的辛亥革命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二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材料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
材料二: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二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3)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孤证不立
(史学方法)2.你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结论:辛亥革命后,局势混乱。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探究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
来保障民主? 完善民主,我们需要:
教育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法制健全
政治的智慧
个人权利意识、公民意识的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