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3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化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3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化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31 09:30:1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析】【解答】A、木古琴是由木材和动物筋制作而成的,不属于硅酸盐材料,A不符合题意。
B、骨笛是由动物骨骼制作而成的,不属于硅酸盐材料,B不符合题意。
C、陶陨是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属于硅酸盐材料,C符合题意。
D、青铜编钟是由青铜器制作合成的,为合金材料,不属于硅酸盐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个乐器的制作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科教兴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六号”为中国空间站送去推进剂气,是第族元素
B.火星全球影像彩图显示了火星表土颜色,表土中赤铁矿主要成分为
C.创造了可控核聚变运行纪录的“人造太阳”,其原料中的与互为同位素
D.“深地一号”为进军万米深度提供核心装备,制造钻头用的金刚石为金属晶体
【答案】C
【知识点】原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同位素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Xe为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零族,A不符合题意。
B、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B不符合题意。
C、、的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为1和2,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C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为共价晶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Xe为稀有气体元素。
B、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D、金刚石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为共价晶体。
3.建设美丽乡村,守护中华家园,衣食住行皆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千家万户通光纤,光纤的主要材质为
B.乡村公路铺沥青,沥青属于天然无机材料
C.美容扮靓迎佳节,化妆品中的甘油难溶于水
D.均衡膳食助健康,主食中的淀粉可水解为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硅和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A、光纤的主要材料为SiO2,Si是半导体材料,A不符合题意。
B、沥青属于有机材料,B不符合题意。
C、甘油为丙三醇,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得甘油易溶于水,C不符合题意。
D、淀粉可水解生成葡萄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光纤的主要成分为SiO2。
B、沥青属于有机材料。
C、甘油为丙三醇,易溶于水。
D、淀粉可水解生成葡萄糖。
4.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图1:喷泉实验 B.图2:干燥
C.图3:收集 D.图4:制备
【答案】B
【知识点】氨的性质及用途;氨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当挤压胶头滴管后,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内,NH3溶于水后,使得烧瓶内压强降低,烧杯内的水溶液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A不符合题意。
B、P2O5为酸性氧化物,能与NH3反应,因此不能用P2O5干燥NH3,B符合题意。
C、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不符合题意。
D、CaO能与浓氨水发生反应:CaO+NH3·H2O=Ca(OH)2+NH3↑,因此可用该装置制取NH3,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NH3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现象。
B、P2O5为酸性干燥剂,能与NH3反应。
C、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CaO能与NH3·H2O反应,生成Ca(OH)2和NH3。
5.化学处处呈现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舞台上干冰升华时,共价键断裂
B.饱和溶液可析出无水蓝色晶体
C.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单双键交替呈现完美对称
D.晨雾中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
【答案】D
【知识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苯的结构与性质;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过程中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无共价键断裂,A不符合题意。
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CuSO4·5H2O,为蓝色晶体,而无水CuSO4为白色固体,B不符合题意。
C、苯分子为正六边形结构,但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C不符合题意。
D、雾为胶体,晨雾中的光束,为胶体产生的丁达尔效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无化学键断裂。
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CuSO4·5H2O。
C、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双键。
D、晨雾中的光束为丁达尔效应。
6.负载有和的活性炭,可选择性去除实现废酸的纯化,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原电池正极
B.电子由经活性炭流向
C.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
D.每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最多去除
【答案】B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气体摩尔体积;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Ag电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因此Ag电极为负极,A不符合题意。
B、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因此电子由Ag电极经活性炭流向Pt电极,B符合题意。
C、该电解质溶液为酸性,因此Pt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C不符合题意。
D、未给出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装置中通入O2的Pt电极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Ag电极为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Ag-e-+Cl-=AgCl。
7.劳动有利于“知行合一”。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帮厨活动:帮食堂师傅煎鸡蛋准备午餐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
B 环保行动:宣传使用聚乳酸制造的包装材料 聚乳酸在自然界可生物降解
C 家务劳动:擦干已洗净的铁锅,以防生锈 铁丝在中燃烧生成
D 学农活动:利用秸秆、厨余垃圾等生产沼气 沼气中含有的可作燃料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铁的化学性质;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的特殊反应
【解析】【解答】A、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A不符合题意。
B、聚乳酸在自然界中发生生物降解,因此可用聚乳酸制作的包装材料,减少白色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擦干已洗净的铁锅,防止铁锅生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xH2O,C符合题意。
D、秸秆、厨余垃圾可发酵产生CH4,CH4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可用作燃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加热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B、聚乳酸在自然界中可进行生物降解。
C、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生成Fe2O3·xH2O。
D、厨余垃圾可发酵产生CH4,用作燃料。
8.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点击化学”的科学家。图所示化合物是“点击化学”研究中的常用分子。关于该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加成反应
B.最多能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
C.能使溴水和酸性溶液褪色
D.能与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氨基反应
【答案】B
【知识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乙炔炔烃;苯的结构与性质;羧酸简介
【解析】【解答】A、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碳碳三键,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分子结构中的羧基、酰胺基都能与NaOH反应,因此1mol该有机物能与2molNaOH反应,B符合题意。
C、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三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不符合题意。
D、分子结构中的羧基能与氨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酰胺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C≡C,都可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结构中的羧基、酰胺基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C、碳碳三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D、羧基能与氨基发生取代反应。
9.按图装置进行实验。将稀硫酸全部加入Ⅰ中的试管,关闭活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试管内的反应,体现的氧化性
B.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还原性
C.在Ⅰ和Ⅲ的试管中,都出现了浑浊现象
D.撤掉水浴,重做实验,Ⅳ中红色更快褪去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装置Ⅰ中稀硫酸提供H+反应后生成H2O,因此反应过程中体现了H+的酸性,A不符合题意。
B、装置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B不符合题意。
C、装置Ⅰ和装置Ⅲ都反应生成了S,因此都产生了淡黄色浑浊,C符合题意。
D、撤去水浴加热后,重新实验,则SO2逸出的量减少,装置Ⅳ中溶液红色褪去变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装置Ⅰ中发生反应S2O32-+2H+=S↓+SO2↑+H2O,烧杯中的热水,可促使SO2逸出。SO2加入装置Ⅱ中,使得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SO2进入装置Ⅲ中,SO2将Na2S溶液中S2-氧化成S,体现了SO2的氧化性。最后SO2进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体现了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同时也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SO2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10.部分含或含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可存在c→d→e的转化
B.能与反应生成c的物质只有b
C.新制的d可用于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
D.若b能与反应生成,则b中含共价键
【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c为NaOH、d为Cu(OH)2、e为CuO,NaOH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Cu(OH)2受热分解,可得到CuO,因此存在c→d→e的转化,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c为NaOH,可由Na2O、Na与H2O反应生成,B符合题意。
C、葡萄糖中含有-CHO,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不符合题意。
D、b为钠的氧化物,若b能与H2O反应生成O2,则b为Na2O2,其中O22-含有共价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为单质,因此a为Na或Cu。b为氧化物,且其化合价为+1价,因此b为Na2O。c为碱,且其化合价为+1价,因此c为NaOH。d为碱,且其化合价为+2价,因此d为Cu(OH)2。e为氧化物,且其化合价为+2价,因此e为CuO。
11.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侯氏制碱法涉及和等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
B.完全分解,得到的分子数目为
C.体积为的溶液中,数目为
D.和的混合物中含,则混合物中质子数为
【答案】D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一个NH4Cl中含有4个共价键,因此1molNH4Cl中所含的共价键数目为4NA,A不符合题意。
B、1molNaHCO3中含有1mol碳原子,因此完全分解后,可产生1molCO2,所以得到CO2的分子数为1NA,B不符合题意。
C、1L1mol·L-1的NaHCO3溶液中n(NaHCO3)=1L×1mol·L-1=1mol,由于HCO3-在水中发生水解和电离,因此溶液中HCO3-的数目小于1NA,C不符合题意。
D、含1molCl-的NaCl、NH4Cl混合物,其物质的量为1mol,由于NaCl、NH4Cl的质子数都是28,因此1mol混合物中所含的质子数为28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一个NH4Cl中含有4个共价键。
B、根据碳原子守恒确定分解产生CO2的分子数。
C、NaHCO3溶液中存在HCO3-的电离和水解。
D、NaCl、NH4Cl中所含的质子数相同,都是28个。
12.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形成多孔炭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B 装有的密闭烧瓶冷却后颜色变浅 转化为的反应吸热
C 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遇盐酸产生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D 溶液导电性比同浓度醋酸强 溶液的比醋酸的高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蔗糖转化为碳,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形成多孔碳,说明碳与浓硫酸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A符合题意。
B、冷却后烧瓶内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因此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久置在空气中的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因此遇稀盐酸变为CO2,C不符合题意。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因此NaCl溶液的pH笔醋酸的pH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浓硫酸加入蔗糖形成多孔碳,则蔗糖发生脱水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冷却后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
13.利用活性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闭合,一段时间后(  )
A.U型管两侧均有气泡冒出,分别是和
B.a处布条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C.b处出现蓝色,说明还原性:
D.断开,立刻闭合,电流表发生偏转
【答案】D
【知识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氯气的化学性质;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U型管左侧电极为阳极,电解过程中产生Cl2,右侧电极为阴极,电解过程中产生H2,A不符合题意。
B、Cl2不具有漂白性,红色布条褪色,是由于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使红色布条褪色,Cl2不具有漂白性,B不符合题意。
C、b处出现蓝色,说明Cl2将I-氧化成I2,此时说明还原性I->Cl-,C不符合题意。
D、断开K1,闭合K2,该装置为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流表发生偏转,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闭合K1后,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左侧电极为阳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右侧电极为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Cl2接触湿润的红布条后,红布条褪色。Cl2进入b中淀粉KI溶液后,Cl2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色。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用于吸收Cl2,防止Cl2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14.化合物可作肥料,所含的5种元素位于主族,在每个短周期均有分布,仅有Y和M同族。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X与M同周期,E在地壳中含量最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电负性:
B.氢化物沸点:
C.第一电离能:
D.和的空间结构均为三角锥形
【答案】A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Z为H、M为P、X为Mg、E为O、Y为N。
A、同一周期,核电荷数越大,电负性越强,因此电负性O>N,由于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因此电负性O>N>H,即E>Y>Z,A符合题意。
B、M、Y、E的氰化物分别为PH3、NH3、H2O,其中H2O为液态物质,其余为气态物质,因此H2O的沸点最高;由于NH3可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其沸点高于PH3,因此三种氢化物的沸点H2O>NH3>PH3,即E>Y>M,B不符合题意。
C、X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Y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3,电子层数越大,其第一电离能越小,因此X的第一电离能最小;Y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能量最低,最稳定,因此其第一电离能最大,所以三种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Y>E>X,C不符合题意。
D、YZ3的化学式为NH3,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YE3-的化学是为NO3-,其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其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以E是O。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则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3或3s23p3,且Y和M同族,因此Y、M为N或P。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nsn-1,当n=2时,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1,则元素符号Li;当n=3时,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则元素符号为Mg。所以X为Li或Mg。在化合物XYZ4ME4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0,因此Z为H、M为P、X为Mg、E为O、Y为N。
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A、使用催化剂Ⅰ和催化剂Ⅱ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四个波峰,因此其反应历程都经历了4个步骤,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因此平衡逆向移动,R的浓度增大,B不符合题意。
C、使用催化剂Ⅱ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更高,反应速率更慢,因此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更慢,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Ⅱ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反应过程中出现4个波峰,则反应历程经历4步反应。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C、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D、结合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
16.用一种具有“卯榫”结构的双极膜组装电解池(下图),可实现大电流催化电解溶液制氨。工作时,在双极膜界面处被催化解离成和,有利于电解反应顺利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总反应:
B.每生成,双极膜处有的解离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中的物质的量不因反应而改变
D.相比于平面结构双极膜,“卯榫”结构可提高氨生成速率
【答案】B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化学电源新型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电解池装置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3-+8e-+6H2O=NH3+9OH-,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因此电解总反应为KNO3+3H2O=NH3·H2O+2O2↑+KOH,A不符合题意。
B、每生成1molNH3·H2O,则转移电子数为8mol,因此双极膜中有8molH+移向电极a,则双极膜处有8molH2O发生解离,B符合题意。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内每消耗4molOH-,双极膜内产生4molOH-进入阳极室,因此阳极室中n(KOH)不因反应而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卯榫”结构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H2O被催化解离成H+和OH-,从而提高NH3的生成速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大电流催化电解KNO3溶液制氨”则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且KNO3溶液中NO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因此电极a为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NO3-+8e-+6H2O=NH3+9OH-。电极b为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电解池装置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因此双极膜中H+移向电极a,OH-移向电极b。
二、实验题
17.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计算获得。
(1)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
①上述滴定操作用到的仪器有   。
A. B. C. D.
②该盐酸浓度为   。
(2)热量的测定:取上述溶液和盐酸各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   (c和分别取和,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3)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的焓变(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反应前 反应后
i 溶液 粉 a b
ii 粉 a c
①温度:b   c(填“>”“<”或“=”)。
②   (选择表中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4)乙同学也借鉴(2)的方法,测量反应的焓变。
查阅资料:配制溶液时需加入酸。加酸的目的是   。
提出猜想:粉与溶液混合,在反应A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粉和酸的反应。
验证猜想:用试纸测得溶液的不大于1;向少量溶液中加入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反应A和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实验小结:猜想成立,不能直接测反应A的焓变。
教师指导:鉴于以上问题,特别是气体生成带来的干扰,需要设计出实验过程中无气体生成的实验方案。
优化设计: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了优化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反应A的焓变。该方案为   。
(5)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写出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
【答案】(1)AD;0.5500
(2)
(3)>;或
(4)抑制水解;;将一定量的粉加入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为
(5)燃料燃烧(或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等)
【知识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和热的测定;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用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浓度,需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NaOH溶液,用锥形瓶盛装待测盐酸溶液,因此所需的仪器有锥形瓶、碱式滴定管。
②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因此该盐酸的浓度。
(2)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m=(50mL+50mL)×1.0g·mL-1=100g;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量ΔT=(T1-T0)℃。所以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cmΔT=4.18×100×(T1-T0)=418(T1-T0)J。
(3)①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后溶液的温度身高,故b>c。
②实验ⅰ中,n(CuSO4)=c×V=0.20mol·L-1×0.L=0.02mol。所以实验ⅰ中0.02molCuSO4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Q=4.18×100×(b-a)×10-3kJ=0.418(b-a)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
实验ⅱ中,则0.01molFe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4.18×100×(c-a)×10-3kJ=0.418(c-a)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
(4)查阅资料:Fe2SO4溶液中存在Fe3+的水解反应Fe3++3H2O Fe(OH)3+3H+,配制Fe2(SO4)3溶液时,加入酸,可增大溶液中c(H+),从而抑制Fe3+的水解。
验证猜想:加入铁粉后Fe3+与Fe反应生成Fe2+,使得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因此溶液颜色变浅。同时有气泡冒出,是由于溶液中Fe3+水解,使得溶液显酸性,Fe与H+反应生成H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
优化设计:Fe与Fe2(SO4)3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同时存在Fe与H+的反应,因此无法直接测定Fe与Fe2(SO4)3反应的反应,此时可结合盖斯定律,通过测定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Fe+CuSO4=FeSO4+Cu的反应热,从而计算反应Fe+Fe2(SO4)3=3FeSO4的反应热。因此实验方案为:将一定量的Cu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测量反应热,得到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的焓变ΔH1;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CuSO4=FeSO4+Cu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Fe2(SO4)3=3FeSO4的焓变ΔH=ΔH1+ΔH2。
(5)应用化学能转化为让热能,生活中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进行加热。
【分析】(1)①根据酸碱中和滴定确定所需的仪器。
②根据公式c1V1=c2V2进行计算。
(2)根据公式Q=cmΔ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
(3)①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②根据公式Q=cmΔ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计算Fe或CuSO4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
(4)Fe3+易水解,加酸可抑制Fe3+的水解。
加入铁粉后,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生成H2。
根据盖斯定律通过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和反应“Fe+CuSO4=FeSO4+Cu”的反应热,从而计算反应“Fe+Fe2(SO4)3=3FeSO4”的反应热。
(5)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可应用于生活中燃料燃烧。
三、工业流程题
18.均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从处理后的矿石硝酸浸取液(含)中,利用氨浸工艺可提取,并获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氨性溶液由、和配制。常温下,与形成可溶于水的配离子:;易被空气氧化为;部分氢氧化物的如下表。
氢氧化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可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常温下,的氨性溶液中,    (填“>”“<”或“=”)。
(3)“氨浸”时,由转化为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滤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了的明锐衍射峰。
①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②提高了的浸取速率,其原因是   。
(5)①“析晶”过程中通入的酸性气体A为   。
②由可制备晶体,其立方晶胞如图。与O最小间距大于与O最小间距,x、y为整数,则在晶胞中的位置为   ;晶体中一个周围与其最近的O的个数为   。
(6)①“结晶纯化”过程中,没有引入新物质。晶体A含6个结晶水,则所得溶液中与的比值,理论上最高为   。
②“热解”对于从矿石提取工艺的意义,在于可重复利用和   (填化学式)。
【答案】(1)
(2)>
(3)或
(4)晶体;减少胶状物质对镍钴氢氧化物的包裹,增加了滤泥与氨性溶液的接触面积
(5);体心;12
(6)0.4或;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晶体的定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常数
【解析】【解答】(1)活性MgO与H2O反应生成Mg(O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O=Mg(OH)2。
(2)lgKb(NH3·H2O)=-4.7,所以Kb(NH3·H2O)=10-4.7,即。常温下该溶液的pH=9.9,则溶液中c(H+)=10-9.9mol·L-1,此时溶液中,所以,所以溶液中c(NH3·H2O)>c(NH4+)。
(3)“氨浸”过程中Co(OH)3转化为[Co(NH3)6]2+,其中Co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则溶液中的SO3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OH)3+12NH3·H2O+SO32-=[Co(NH3)6]2++SO42-+13H2O+4OH-。若氨水的量少,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OH)3+8NH3·H2O+4NH4++SO32-=2[Co(NH3)6]2++SO42-+13H2O。
(4)①NH4Al(OH)2CO3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了明锐的衍射峰,说明NH4Al(OH)2CO3属于晶体。
②(NH4)2CO3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较少了胶状物质对Ni、Co氧化物的包裹,增大了滤泥与氨性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Ni、Co的浸取速率。
(5)①“析晶”过程中饱和NiCl2溶液中NiCl2结晶析出,得到NiCl2·4H2O。通入的气体A为HCl,可增大溶液中c(Cl-),促进NiCl2结晶析出。
②在AlxCoOy晶体中,Co原子的个数为1,因此Co位于晶胞的体心位置。Al与O最小间距大于Co与O的最小间距,因此Al位于晶胞的顶点,O位于晶胞的面心。所以晶体中一个Al周围与其最近的O的个数为个。
(6)①加入活性MgO后得到滤液Ⅰ,滤液Ⅰ的主要成分为Mg(NO3)2。“结晶纯化”后得到晶体A,晶体A中含有6个结晶水,因此晶体A的化学式为Mg(NO3)2·6H2O。根据反应Mg(NO3)2+2H2O Mg(OH)2+2HNO3、Mg(OH)2MgO+H2O可得,还剩余5个水分子,因此所得HNO3溶液中n(HNO3)与n(H2O)的比值理论上最高为2:5。
②“热解”过程中发生反应Mg(OH)2MgO+H2O,因此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还有MgO。
【分析】(1)MgO与H2O反应生成Mg(OH)2,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确定大小,从而得出c(NH3·H2O)与c(NH4+)的相对大小。
(3)“氨浸”时,Co发生还原反应,则氨性溶液中的SO3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①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明锐的衍射峰,则该物质属于晶体。
②(NH4)2CO3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提高了Ni、Co的浸取速率。
(5)①饱和NiCl2溶液中通入HCl,增大溶液中c(Cl-)可促使NiCl2结晶析出。
②结合晶胞结构分析。
(6)①“结晶纯化”过程中发生反应Mg(NO3)2+2H2O Mg(OH)2+2HNO3、Mg(OH)2MgO+H2O,据此计算。
②由于Mg(OH)2热分解产生MgO,因此可循环的物质还有MgO。
四、原理综合题
19.配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某有机物能与形成橙红色的配离子,该配离子可被氧化成淡蓝色的配离子。
①基态的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
②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某研究小组对(1)中②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用浓度分别为的溶液进行了三组实验,得到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
①时,在内,的平均消耗速率=   。
②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平衡后加水稀释,增大
B.平衡转化率:
C.三组实验中,反应速率都随反应进程一直减小
D.体系由橙红色转变为淡蓝色所需时间:
(3)R的衍生物L可用于分离稀土。溶液中某稀土离子(用M表示)与L存在平衡:
研究组配制了L起始浓度与L起始浓度比不同的系列溶液,反应平衡后测定其核磁共振氢谱。配体L上的某个特征H在三个物种中的化学位移不同,该特征H对应吸收峰的相对峰面积S(体系中所有特征H的总峰面积计为1)如下表。
0 1.00 0 0
a x 0.64
b 0.40 0.60
【注】核磁共振氢谱中相对峰面积S之比等于吸收峰对应H的原子数目之比;“”表示未检测到。
①时,   。
②时,平衡浓度比   。
(4)研究组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3)中M与L反应体系。当时,测得平衡时各物种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时,计算M的平衡转化率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1);HNO2
(2);A、B
(3)0.36;3:4或0.75
(4)98%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铁的原子序数为26,基态Fe2+是由基态Fe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所以基态Fe2+的3d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②该反应中铁元素由+2价变为+3价,失去一个电子,2个[FeR3]2+发生反应,则转移2个电子。反应过程中HNO3体现氧化性,则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由于参与反应的NO3-个数为1,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原子守恒可得,产物为HNO2。
(2)①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曲线Ⅲ表示的是c(HNO3)=3.0mol·L-1时的变化曲线。在0~1min内,参与反应的Δc([FeR3]2+)=1.5×10-4mol·L-1-1.0×10-4mol·L-1=5×10-5mol·L-1。因此用[FeR3]2+表示的反应速率。
②A、平衡后加水稀释,平衡逆向移动,使得溶液中n([FeR3]2+)减小,n([FeR3]3+)减小,则增大,A符合题意。
B、反应达到平衡时,曲线Ⅲ中剩余c([FeR3]2+)最小,曲线Ⅰ中剩余c([FeR3]2+)最大,因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FeR3]2+的平衡转化率αⅢ>αⅡ>αⅠ,B符合题意。
C、三组实验中,反应刚开始时,反应速率先增大,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反应体系由橙红色变为淡蓝色所需的时间tⅢ<tⅡ<t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3)①当时,S(L)=x,S(ML)<0.01,即表示体系中未检测到ML,S(ML2)=0.64。而S(ML2)+S(ML)+S(L)=1,所以S(L)=1-0.64=0.36,即x=0.36。
②当时,S(L)<0.01,即表示体系中未检测到L,S(ML)=0.40,S(ML2)=0.60。S(ML2)相比于S(ML)含有两个配体,则其浓度应为S(ML)的一半,因此平衡浓度比。
(4)起始时c0(L)=1.0×10-5mol·L-1、c0(M)=0.51×10-5mol·L-1。平衡时,c平(ML)=c平(L)= 0.40×10-5mol·L-1。由L守恒可得c平(ML2)=×(1.0×10-5-0.4×10-5-0.4×10-5) mol·L-1=0.1×10-5mol·L-1。由M守恒可得c平(M)=(0.51×10-5-0.4×10-5-0.1×10-5)mol·L-1=0.01×10-5mol·L-1。所以M的平衡转化率为。
【分析】(1)①基态Fe2+是由基态Fe失去两个电子得到,结合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其3d电子轨道表示式。
②结合得失电子守恒确定HNO3的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再结合原子守恒确定产物的化学式。
(2)①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据此结合图像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②A、结合稀释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B、平衡时c([FeR3]2+)越小,则其转化率越大。
C、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
D、根据图像确定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
(3)①根据S(ML2)+S(ML)+S(L)=1进行计算。
②S(ML2)相比于S(ML)含有两个配体,则其浓度应为S(ML)的一半。
(4)根据元素守恒,结合图标数据进行计算。
五、有机推断题
20.室温下可见光催化合成技术,对于人工模仿自然界、发展有机合成新方法意义重大。一种基于、碘代烃类等,合成化合物ⅶ的路线如下(加料顺序、反应条件略):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x的结构简式为   (写一种),其名称为   。
(2)反应②中,化合物ⅲ与无色无味气体y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原子利用率为。y为   。
(3)根据化合物V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条件 反应形成的新结构 反应类型
a         消去反应
b         氧化反应(生成有机产物)
(4)关于反应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
A.反应过程中,有键和键断裂
B.反应过程中,有双键和单键形成
C.反应物i中,氧原子采取杂化,并且存在手性碳原子
D.属于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头碰头”形成的键
(5)以苯、乙烯和为含碳原料,利用反应③和⑤的原理,合成化合物ⅷ。
基于你设计的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a)最后一步反应中,有机反应物为   (写结构简式)。
(b)相关步骤涉及到烯烃制醇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c)从苯出发,第一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答案】(1);(或或);戊酮(或二甲基丙醛或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或氧气
(3)浓硫酸,加热;;、,加热(或酸性溶液);(或)
(4)C;D
(5)和;;
【知识点】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乙烯的化学性质;苯的结构与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化合物ⅰ的结构简式为,所以其分子式为C5H10O。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其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说明其结构具有对称性,因此x的结构简式为、、,其名称分别为3-戊酮、2,2-二甲基丙醛、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反应②中乙烯与气体y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100%,因此气体y为O2。
(3)化合物ⅴ中含有羟基,且首碳碳原子、相邻碳原子上都含有氢原子,因此可发生氧化反应、消去反应。发生消去反应所需的试剂和条件为浓硫酸/加热,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发生氧化反应所需的试剂和条件为O2、Cu/加热,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若所用试剂和条件为酸性KMnO4溶液,则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4)反应⑤中CO、和反应生成。
A、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的C-I化学键断裂,反应物中的O-H化学键断裂,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不含有C=O化学键,反应后生成酯基,则反应后有C=O和C-O生成,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中氧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同时还含有2个孤电子对,因此氧原子采用sp3杂化。分子结构具有对称性,所有的碳原子都不是手性碳原子,C符合题意。
D、CO的结构简式为C≡O,只含有极性键,且结构不具有对称性,因此CO属于极性分子。CO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肩并肩”形成的π键,“头碰头”形成的是σ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5)(a)最后一步反应中,反应物为CO、CH3CH2OH和,因此有机反应物为CH3CH2OH和。
(b)烯烃制醇的反应中,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与H2O发生加成反应,乙烯与H2O制取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
(c)从苯出发,第一步反应是苯与液溴发生的取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其分子式。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则结构具有对称性,据此确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及命名。
(2)反应②的原子利用率为100%,结合反应物ⅲ和生成物ⅳ的分子式确定气体y的化学式。
(3)化合物ⅴ中含有羟基,结合醇类4物质的性质分析。
(4)根据反应⑤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结构进行分析。
(5)物质ⅷ可由CO、CH3CH2OH和发生反应⑤生成。而可由发生反应④生成;可由和发生反应③生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A.A B.B C.C D.D
2.科教兴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六号”为中国空间站送去推进剂气,是第族元素
B.火星全球影像彩图显示了火星表土颜色,表土中赤铁矿主要成分为
C.创造了可控核聚变运行纪录的“人造太阳”,其原料中的与互为同位素
D.“深地一号”为进军万米深度提供核心装备,制造钻头用的金刚石为金属晶体
3.建设美丽乡村,守护中华家园,衣食住行皆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千家万户通光纤,光纤的主要材质为
B.乡村公路铺沥青,沥青属于天然无机材料
C.美容扮靓迎佳节,化妆品中的甘油难溶于水
D.均衡膳食助健康,主食中的淀粉可水解为葡萄糖
4.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图1:喷泉实验 B.图2:干燥
C.图3:收集 D.图4:制备
5.化学处处呈现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舞台上干冰升华时,共价键断裂
B.饱和溶液可析出无水蓝色晶体
C.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单双键交替呈现完美对称
D.晨雾中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
6.负载有和的活性炭,可选择性去除实现废酸的纯化,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原电池正极
B.电子由经活性炭流向
C.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
D.每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最多去除
7.劳动有利于“知行合一”。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帮厨活动:帮食堂师傅煎鸡蛋准备午餐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
B 环保行动:宣传使用聚乳酸制造的包装材料 聚乳酸在自然界可生物降解
C 家务劳动:擦干已洗净的铁锅,以防生锈 铁丝在中燃烧生成
D 学农活动:利用秸秆、厨余垃圾等生产沼气 沼气中含有的可作燃料
A.A B.B C.C D.D
8.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点击化学”的科学家。图所示化合物是“点击化学”研究中的常用分子。关于该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发生加成反应
B.最多能与等物质的量的反应
C.能使溴水和酸性溶液褪色
D.能与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氨基反应
9.按图装置进行实验。将稀硫酸全部加入Ⅰ中的试管,关闭活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中试管内的反应,体现的氧化性
B.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还原性
C.在Ⅰ和Ⅲ的试管中,都出现了浑浊现象
D.撤掉水浴,重做实验,Ⅳ中红色更快褪去
10.部分含或含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可存在c→d→e的转化
B.能与反应生成c的物质只有b
C.新制的d可用于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
D.若b能与反应生成,则b中含共价键
11.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侯氏制碱法涉及和等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
B.完全分解,得到的分子数目为
C.体积为的溶液中,数目为
D.和的混合物中含,则混合物中质子数为
12.下列陈述Ⅰ与陈述Ⅱ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形成多孔炭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B 装有的密闭烧瓶冷却后颜色变浅 转化为的反应吸热
C 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遇盐酸产生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D 溶液导电性比同浓度醋酸强 溶液的比醋酸的高
A.A B.B C.C D.D
13.利用活性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闭合,一段时间后(  )
A.U型管两侧均有气泡冒出,分别是和
B.a处布条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C.b处出现蓝色,说明还原性:
D.断开,立刻闭合,电流表发生偏转
14.化合物可作肥料,所含的5种元素位于主族,在每个短周期均有分布,仅有Y和M同族。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X与M同周期,E在地壳中含量最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电负性:
B.氢化物沸点:
C.第一电离能:
D.和的空间结构均为三角锥形
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16.用一种具有“卯榫”结构的双极膜组装电解池(下图),可实现大电流催化电解溶液制氨。工作时,在双极膜界面处被催化解离成和,有利于电解反应顺利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总反应:
B.每生成,双极膜处有的解离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中的物质的量不因反应而改变
D.相比于平面结构双极膜,“卯榫”结构可提高氨生成速率
二、实验题
17.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计算获得。
(1)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
①上述滴定操作用到的仪器有   。
A. B. C. D.
②该盐酸浓度为   。
(2)热量的测定:取上述溶液和盐酸各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分别为,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   (c和分别取和,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3)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的焓变(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 体系温度/
反应前 反应后
i 溶液 粉 a b
ii 粉 a c
①温度:b   c(填“>”“<”或“=”)。
②   (选择表中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
(4)乙同学也借鉴(2)的方法,测量反应的焓变。
查阅资料:配制溶液时需加入酸。加酸的目的是   。
提出猜想:粉与溶液混合,在反应A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粉和酸的反应。
验证猜想:用试纸测得溶液的不大于1;向少量溶液中加入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反应A和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实验小结:猜想成立,不能直接测反应A的焓变。
教师指导:鉴于以上问题,特别是气体生成带来的干扰,需要设计出实验过程中无气体生成的实验方案。
优化设计: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了优化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反应A的焓变。该方案为   。
(5)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写出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
三、工业流程题
18.均是重要的战略性金属。从处理后的矿石硝酸浸取液(含)中,利用氨浸工艺可提取,并获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氨性溶液由、和配制。常温下,与形成可溶于水的配离子:;易被空气氧化为;部分氢氧化物的如下表。
氢氧化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可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常温下,的氨性溶液中,    (填“>”“<”或“=”)。
(3)“氨浸”时,由转化为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滤渣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了的明锐衍射峰。
①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②提高了的浸取速率,其原因是   。
(5)①“析晶”过程中通入的酸性气体A为   。
②由可制备晶体,其立方晶胞如图。与O最小间距大于与O最小间距,x、y为整数,则在晶胞中的位置为   ;晶体中一个周围与其最近的O的个数为   。
(6)①“结晶纯化”过程中,没有引入新物质。晶体A含6个结晶水,则所得溶液中与的比值,理论上最高为   。
②“热解”对于从矿石提取工艺的意义,在于可重复利用和   (填化学式)。
四、原理综合题
19.配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某有机物能与形成橙红色的配离子,该配离子可被氧化成淡蓝色的配离子。
①基态的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
②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某研究小组对(1)中②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用浓度分别为的溶液进行了三组实验,得到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
①时,在内,的平均消耗速率=   。
②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平衡后加水稀释,增大
B.平衡转化率:
C.三组实验中,反应速率都随反应进程一直减小
D.体系由橙红色转变为淡蓝色所需时间:
(3)R的衍生物L可用于分离稀土。溶液中某稀土离子(用M表示)与L存在平衡:
研究组配制了L起始浓度与L起始浓度比不同的系列溶液,反应平衡后测定其核磁共振氢谱。配体L上的某个特征H在三个物种中的化学位移不同,该特征H对应吸收峰的相对峰面积S(体系中所有特征H的总峰面积计为1)如下表。
0 1.00 0 0
a x 0.64
b 0.40 0.60
【注】核磁共振氢谱中相对峰面积S之比等于吸收峰对应H的原子数目之比;“”表示未检测到。
①时,   。
②时,平衡浓度比   。
(4)研究组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3)中M与L反应体系。当时,测得平衡时各物种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时,计算M的平衡转化率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五、有机推断题
20.室温下可见光催化合成技术,对于人工模仿自然界、发展有机合成新方法意义重大。一种基于、碘代烃类等,合成化合物ⅶ的路线如下(加料顺序、反应条件略):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x的结构简式为   (写一种),其名称为   。
(2)反应②中,化合物ⅲ与无色无味气体y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原子利用率为。y为   。
(3)根据化合物V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条件 反应形成的新结构 反应类型
a         消去反应
b         氧化反应(生成有机产物)
(4)关于反应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
A.反应过程中,有键和键断裂
B.反应过程中,有双键和单键形成
C.反应物i中,氧原子采取杂化,并且存在手性碳原子
D.属于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头碰头”形成的键
(5)以苯、乙烯和为含碳原料,利用反应③和⑤的原理,合成化合物ⅷ。
基于你设计的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a)最后一步反应中,有机反应物为   (写结构简式)。
(b)相关步骤涉及到烯烃制醇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c)从苯出发,第一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析】【解答】A、木古琴是由木材和动物筋制作而成的,不属于硅酸盐材料,A不符合题意。
B、骨笛是由动物骨骼制作而成的,不属于硅酸盐材料,B不符合题意。
C、陶陨是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属于硅酸盐材料,C符合题意。
D、青铜编钟是由青铜器制作合成的,为合金材料,不属于硅酸盐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个乐器的制作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原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同位素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Xe为稀有气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零族,A不符合题意。
B、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B不符合题意。
C、、的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为1和2,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C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为共价晶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Xe为稀有气体元素。
B、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D、金刚石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为共价晶体。
3.【答案】D
【知识点】硅和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A、光纤的主要材料为SiO2,Si是半导体材料,A不符合题意。
B、沥青属于有机材料,B不符合题意。
C、甘油为丙三醇,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得甘油易溶于水,C不符合题意。
D、淀粉可水解生成葡萄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光纤的主要成分为SiO2。
B、沥青属于有机材料。
C、甘油为丙三醇,易溶于水。
D、淀粉可水解生成葡萄糖。
4.【答案】B
【知识点】氨的性质及用途;氨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当挤压胶头滴管后,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内,NH3溶于水后,使得烧瓶内压强降低,烧杯内的水溶液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A不符合题意。
B、P2O5为酸性氧化物,能与NH3反应,因此不能用P2O5干燥NH3,B符合题意。
C、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不符合题意。
D、CaO能与浓氨水发生反应:CaO+NH3·H2O=Ca(OH)2+NH3↑,因此可用该装置制取NH3,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NH3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现象。
B、P2O5为酸性干燥剂,能与NH3反应。
C、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CaO能与NH3·H2O反应,生成Ca(OH)2和NH3。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苯的结构与性质;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过程中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无共价键断裂,A不符合题意。
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CuSO4·5H2O,为蓝色晶体,而无水CuSO4为白色固体,B不符合题意。
C、苯分子为正六边形结构,但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C不符合题意。
D、雾为胶体,晨雾中的光束,为胶体产生的丁达尔效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无化学键断裂。
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CuSO4·5H2O。
C、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双键。
D、晨雾中的光束为丁达尔效应。
6.【答案】B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气体摩尔体积;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Ag电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因此Ag电极为负极,A不符合题意。
B、在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因此电子由Ag电极经活性炭流向Pt电极,B符合题意。
C、该电解质溶液为酸性,因此Pt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C不符合题意。
D、未给出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装置中通入O2的Pt电极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Ag电极为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Ag-e-+Cl-=AgCl。
7.【答案】C
【知识点】铁的化学性质;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的特殊反应
【解析】【解答】A、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A不符合题意。
B、聚乳酸在自然界中发生生物降解,因此可用聚乳酸制作的包装材料,减少白色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擦干已洗净的铁锅,防止铁锅生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xH2O,C符合题意。
D、秸秆、厨余垃圾可发酵产生CH4,CH4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可用作燃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加热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B、聚乳酸在自然界中可进行生物降解。
C、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生成Fe2O3·xH2O。
D、厨余垃圾可发酵产生CH4,用作燃料。
8.【答案】B
【知识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乙炔炔烃;苯的结构与性质;羧酸简介
【解析】【解答】A、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碳碳三键,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分子结构中的羧基、酰胺基都能与NaOH反应,因此1mol该有机物能与2molNaOH反应,B符合题意。
C、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三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不符合题意。
D、分子结构中的羧基能与氨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酰胺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C≡C,都可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结构中的羧基、酰胺基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C、碳碳三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D、羧基能与氨基发生取代反应。
9.【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装置Ⅰ中稀硫酸提供H+反应后生成H2O,因此反应过程中体现了H+的酸性,A不符合题意。
B、装置Ⅱ中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B不符合题意。
C、装置Ⅰ和装置Ⅲ都反应生成了S,因此都产生了淡黄色浑浊,C符合题意。
D、撤去水浴加热后,重新实验,则SO2逸出的量减少,装置Ⅳ中溶液红色褪去变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装置Ⅰ中发生反应S2O32-+2H+=S↓+SO2↑+H2O,烧杯中的热水,可促使SO2逸出。SO2加入装置Ⅱ中,使得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SO2进入装置Ⅲ中,SO2将Na2S溶液中S2-氧化成S,体现了SO2的氧化性。最后SO2进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体现了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同时也进行了尾气处理,防止SO2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10.【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c为NaOH、d为Cu(OH)2、e为CuO,NaOH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Cu(OH)2受热分解,可得到CuO,因此存在c→d→e的转化,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c为NaOH,可由Na2O、Na与H2O反应生成,B符合题意。
C、葡萄糖中含有-CHO,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不符合题意。
D、b为钠的氧化物,若b能与H2O反应生成O2,则b为Na2O2,其中O22-含有共价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为单质,因此a为Na或Cu。b为氧化物,且其化合价为+1价,因此b为Na2O。c为碱,且其化合价为+1价,因此c为NaOH。d为碱,且其化合价为+2价,因此d为Cu(OH)2。e为氧化物,且其化合价为+2价,因此e为CuO。
11.【答案】D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一个NH4Cl中含有4个共价键,因此1molNH4Cl中所含的共价键数目为4NA,A不符合题意。
B、1molNaHCO3中含有1mol碳原子,因此完全分解后,可产生1molCO2,所以得到CO2的分子数为1NA,B不符合题意。
C、1L1mol·L-1的NaHCO3溶液中n(NaHCO3)=1L×1mol·L-1=1mol,由于HCO3-在水中发生水解和电离,因此溶液中HCO3-的数目小于1NA,C不符合题意。
D、含1molCl-的NaCl、NH4Cl混合物,其物质的量为1mol,由于NaCl、NH4Cl的质子数都是28,因此1mol混合物中所含的质子数为28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一个NH4Cl中含有4个共价键。
B、根据碳原子守恒确定分解产生CO2的分子数。
C、NaHCO3溶液中存在HCO3-的电离和水解。
D、NaCl、NH4Cl中所含的质子数相同,都是28个。
1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浓硫酸的性质实验;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蔗糖转化为碳,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形成多孔碳,说明碳与浓硫酸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A符合题意。
B、冷却后烧瓶内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因此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久置在空气中的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因此遇稀盐酸变为CO2,C不符合题意。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因此NaCl溶液的pH笔醋酸的pH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浓硫酸加入蔗糖形成多孔碳,则蔗糖发生脱水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冷却后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
D、NaCl溶液显中性,pH=7;醋酸溶液显酸性,pH<7。
13.【答案】D
【知识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氯气的化学性质;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U型管左侧电极为阳极,电解过程中产生Cl2,右侧电极为阴极,电解过程中产生H2,A不符合题意。
B、Cl2不具有漂白性,红色布条褪色,是由于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使红色布条褪色,Cl2不具有漂白性,B不符合题意。
C、b处出现蓝色,说明Cl2将I-氧化成I2,此时说明还原性I->Cl-,C不符合题意。
D、断开K1,闭合K2,该装置为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流表发生偏转,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闭合K1后,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左侧电极为阳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右侧电极为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Cl2接触湿润的红布条后,红布条褪色。Cl2进入b中淀粉KI溶液后,Cl2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色。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用于吸收Cl2,防止Cl2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14.【答案】A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Z为H、M为P、X为Mg、E为O、Y为N。
A、同一周期,核电荷数越大,电负性越强,因此电负性O>N,由于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因此电负性O>N>H,即E>Y>Z,A符合题意。
B、M、Y、E的氰化物分别为PH3、NH3、H2O,其中H2O为液态物质,其余为气态物质,因此H2O的沸点最高;由于NH3可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其沸点高于PH3,因此三种氢化物的沸点H2O>NH3>PH3,即E>Y>M,B不符合题意。
C、X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Y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3,电子层数越大,其第一电离能越小,因此X的第一电离能最小;Y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能量最低,最稳定,因此其第一电离能最大,所以三种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Y>E>X,C不符合题意。
D、YZ3的化学式为NH3,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YE3-的化学是为NO3-,其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其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以E是O。Y的基态原子价层p轨道半充满,则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3或3s23p3,且Y和M同族,因此Y、M为N或P。X的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nsn-1,当n=2时,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1,则元素符号Li;当n=3时,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则元素符号为Mg。所以X为Li或Mg。在化合物XYZ4ME4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0,因此Z为H、M为P、X为Mg、E为O、Y为N。
15.【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A、使用催化剂Ⅰ和催化剂Ⅱ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四个波峰,因此其反应历程都经历了4个步骤,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因此平衡逆向移动,R的浓度增大,B不符合题意。
C、使用催化剂Ⅱ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更高,反应速率更慢,因此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更慢,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催化剂Ⅱ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催化剂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反应过程中出现4个波峰,则反应历程经历4步反应。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C、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D、结合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化学电源新型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电解池装置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3-+8e-+6H2O=NH3+9OH-,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因此电解总反应为KNO3+3H2O=NH3·H2O+2O2↑+KOH,A不符合题意。
B、每生成1molNH3·H2O,则转移电子数为8mol,因此双极膜中有8molH+移向电极a,则双极膜处有8molH2O发生解离,B符合题意。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内每消耗4molOH-,双极膜内产生4molOH-进入阳极室,因此阳极室中n(KOH)不因反应而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卯榫”结构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H2O被催化解离成H+和OH-,从而提高NH3的生成速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大电流催化电解KNO3溶液制氨”则该装置为电解池装置,且KNO3溶液中NO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因此电极a为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NO3-+8e-+6H2O=NH3+9OH-。电极b为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电解池装置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因此双极膜中H+移向电极a,OH-移向电极b。
17.【答案】(1)AD;0.5500
(2)
(3)>;或
(4)抑制水解;;将一定量的粉加入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为
(5)燃料燃烧(或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等)
【知识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和热的测定;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用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浓度,需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NaOH溶液,用锥形瓶盛装待测盐酸溶液,因此所需的仪器有锥形瓶、碱式滴定管。
②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因此该盐酸的浓度。
(2)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m=(50mL+50mL)×1.0g·mL-1=100g;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量ΔT=(T1-T0)℃。所以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cmΔT=4.18×100×(T1-T0)=418(T1-T0)J。
(3)①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后溶液的温度身高,故b>c。
②实验ⅰ中,n(CuSO4)=c×V=0.20mol·L-1×0.L=0.02mol。所以实验ⅰ中0.02molCuSO4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Q=4.18×100×(b-a)×10-3kJ=0.418(b-a)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
实验ⅱ中,则0.01molFe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4.18×100×(c-a)×10-3kJ=0.418(c-a)kJ。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
(4)查阅资料:Fe2SO4溶液中存在Fe3+的水解反应Fe3++3H2O Fe(OH)3+3H+,配制Fe2(SO4)3溶液时,加入酸,可增大溶液中c(H+),从而抑制Fe3+的水解。
验证猜想:加入铁粉后Fe3+与Fe反应生成Fe2+,使得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因此溶液颜色变浅。同时有气泡冒出,是由于溶液中Fe3+水解,使得溶液显酸性,Fe与H+反应生成H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
优化设计:Fe与Fe2(SO4)3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同时存在Fe与H+的反应,因此无法直接测定Fe与Fe2(SO4)3反应的反应,此时可结合盖斯定律,通过测定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Fe+CuSO4=FeSO4+Cu的反应热,从而计算反应Fe+Fe2(SO4)3=3FeSO4的反应热。因此实验方案为:将一定量的Cu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测量反应热,得到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的焓变ΔH1;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CuSO4=FeSO4+Cu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Fe2(SO4)3=3FeSO4的焓变ΔH=ΔH1+ΔH2。
(5)应用化学能转化为让热能,生活中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进行加热。
【分析】(1)①根据酸碱中和滴定确定所需的仪器。
②根据公式c1V1=c2V2进行计算。
(2)根据公式Q=cmΔ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
(3)①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②根据公式Q=cmΔ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计算Fe或CuSO4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
(4)Fe3+易水解,加酸可抑制Fe3+的水解。
加入铁粉后,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生成H2。
根据盖斯定律通过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和反应“Fe+CuSO4=FeSO4+Cu”的反应热,从而计算反应“Fe+Fe2(SO4)3=3FeSO4”的反应热。
(5)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可应用于生活中燃料燃烧。
18.【答案】(1)
(2)>
(3)或
(4)晶体;减少胶状物质对镍钴氢氧化物的包裹,增加了滤泥与氨性溶液的接触面积
(5);体心;12
(6)0.4或;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晶体的定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常数
【解析】【解答】(1)活性MgO与H2O反应生成Mg(O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O=Mg(OH)2。
(2)lgKb(NH3·H2O)=-4.7,所以Kb(NH3·H2O)=10-4.7,即。常温下该溶液的pH=9.9,则溶液中c(H+)=10-9.9mol·L-1,此时溶液中,所以,所以溶液中c(NH3·H2O)>c(NH4+)。
(3)“氨浸”过程中Co(OH)3转化为[Co(NH3)6]2+,其中Co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则溶液中的SO3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OH)3+12NH3·H2O+SO32-=[Co(NH3)6]2++SO42-+13H2O+4OH-。若氨水的量少,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OH)3+8NH3·H2O+4NH4++SO32-=2[Co(NH3)6]2++SO42-+13H2O。
(4)①NH4Al(OH)2CO3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了明锐的衍射峰,说明NH4Al(OH)2CO3属于晶体。
②(NH4)2CO3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较少了胶状物质对Ni、Co氧化物的包裹,增大了滤泥与氨性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Ni、Co的浸取速率。
(5)①“析晶”过程中饱和NiCl2溶液中NiCl2结晶析出,得到NiCl2·4H2O。通入的气体A为HCl,可增大溶液中c(Cl-),促进NiCl2结晶析出。
②在AlxCoOy晶体中,Co原子的个数为1,因此Co位于晶胞的体心位置。Al与O最小间距大于Co与O的最小间距,因此Al位于晶胞的顶点,O位于晶胞的面心。所以晶体中一个Al周围与其最近的O的个数为个。
(6)①加入活性MgO后得到滤液Ⅰ,滤液Ⅰ的主要成分为Mg(NO3)2。“结晶纯化”后得到晶体A,晶体A中含有6个结晶水,因此晶体A的化学式为Mg(NO3)2·6H2O。根据反应Mg(NO3)2+2H2O Mg(OH)2+2HNO3、Mg(OH)2MgO+H2O可得,还剩余5个水分子,因此所得HNO3溶液中n(HNO3)与n(H2O)的比值理论上最高为2:5。
②“热解”过程中发生反应Mg(OH)2MgO+H2O,因此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还有MgO。
【分析】(1)MgO与H2O反应生成Mg(OH)2,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确定大小,从而得出c(NH3·H2O)与c(NH4+)的相对大小。
(3)“氨浸”时,Co发生还原反应,则氨性溶液中的SO3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①X射线衍射图谱中出现明锐的衍射峰,则该物质属于晶体。
②(NH4)2CO3会使滤泥中的一种胶状物质转化为疏松分布的棒状颗粒物,提高了Ni、Co的浸取速率。
(5)①饱和NiCl2溶液中通入HCl,增大溶液中c(Cl-)可促使NiCl2结晶析出。
②结合晶胞结构分析。
(6)①“结晶纯化”过程中发生反应Mg(NO3)2+2H2O Mg(OH)2+2HNO3、Mg(OH)2MgO+H2O,据此计算。
②由于Mg(OH)2热分解产生MgO,因此可循环的物质还有MgO。
19.【答案】(1);HNO2
(2);A、B
(3)0.36;3:4或0.75
(4)98%
【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
【解析】【解答】(1)①铁的原子序数为26,基态Fe2+是由基态Fe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所以基态Fe2+的3d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②该反应中铁元素由+2价变为+3价,失去一个电子,2个[FeR3]2+发生反应,则转移2个电子。反应过程中HNO3体现氧化性,则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由于参与反应的NO3-个数为1,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原子守恒可得,产物为HNO2。
(2)①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曲线Ⅲ表示的是c(HNO3)=3.0mol·L-1时的变化曲线。在0~1min内,参与反应的Δc([FeR3]2+)=1.5×10-4mol·L-1-1.0×10-4mol·L-1=5×10-5mol·L-1。因此用[FeR3]2+表示的反应速率。
②A、平衡后加水稀释,平衡逆向移动,使得溶液中n([FeR3]2+)减小,n([FeR3]3+)减小,则增大,A符合题意。
B、反应达到平衡时,曲线Ⅲ中剩余c([FeR3]2+)最小,曲线Ⅰ中剩余c([FeR3]2+)最大,因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FeR3]2+的平衡转化率αⅢ>αⅡ>αⅠ,B符合题意。
C、三组实验中,反应刚开始时,反应速率先增大,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反应体系由橙红色变为淡蓝色所需的时间tⅢ<tⅡ<t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3)①当时,S(L)=x,S(ML)<0.01,即表示体系中未检测到ML,S(ML2)=0.64。而S(ML2)+S(ML)+S(L)=1,所以S(L)=1-0.64=0.36,即x=0.36。
②当时,S(L)<0.01,即表示体系中未检测到L,S(ML)=0.40,S(ML2)=0.60。S(ML2)相比于S(ML)含有两个配体,则其浓度应为S(ML)的一半,因此平衡浓度比。
(4)起始时c0(L)=1.0×10-5mol·L-1、c0(M)=0.51×10-5mol·L-1。平衡时,c平(ML)=c平(L)= 0.40×10-5mol·L-1。由L守恒可得c平(ML2)=×(1.0×10-5-0.4×10-5-0.4×10-5) mol·L-1=0.1×10-5mol·L-1。由M守恒可得c平(M)=(0.51×10-5-0.4×10-5-0.1×10-5)mol·L-1=0.01×10-5mol·L-1。所以M的平衡转化率为。
【分析】(1)①基态Fe2+是由基态Fe失去两个电子得到,结合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其3d电子轨道表示式。
②结合得失电子守恒确定HNO3的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再结合原子守恒确定产物的化学式。
(2)①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据此结合图像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②A、结合稀释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B、平衡时c([FeR3]2+)越小,则其转化率越大。
C、反应开始时,速率增大。
D、根据图像确定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
(3)①根据S(ML2)+S(ML)+S(L)=1进行计算。
②S(ML2)相比于S(ML)含有两个配体,则其浓度应为S(ML)的一半。
(4)根据元素守恒,结合图标数据进行计算。
20.【答案】(1);(或或);戊酮(或二甲基丙醛或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或氧气
(3)浓硫酸,加热;;、,加热(或酸性溶液);(或)
(4)C;D
(5)和;;
【知识点】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乙烯的化学性质;苯的结构与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化合物ⅰ的结构简式为,所以其分子式为C5H10O。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其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说明其结构具有对称性,因此x的结构简式为、、,其名称分别为3-戊酮、2,2-二甲基丙醛、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反应②中乙烯与气体y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100%,因此气体y为O2。
(3)化合物ⅴ中含有羟基,且首碳碳原子、相邻碳原子上都含有氢原子,因此可发生氧化反应、消去反应。发生消去反应所需的试剂和条件为浓硫酸/加热,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发生氧化反应所需的试剂和条件为O2、Cu/加热,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若所用试剂和条件为酸性KMnO4溶液,则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4)反应⑤中CO、和反应生成。
A、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的C-I化学键断裂,反应物中的O-H化学键断裂,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不含有C=O化学键,反应后生成酯基,则反应后有C=O和C-O生成,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中氧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同时还含有2个孤电子对,因此氧原子采用sp3杂化。分子结构具有对称性,所有的碳原子都不是手性碳原子,C符合题意。
D、CO的结构简式为C≡O,只含有极性键,且结构不具有对称性,因此CO属于极性分子。CO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肩并肩”形成的π键,“头碰头”形成的是σ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5)(a)最后一步反应中,反应物为CO、CH3CH2OH和,因此有机反应物为CH3CH2OH和。
(b)烯烃制醇的反应中,烯烃中的碳碳双键与H2O发生加成反应,乙烯与H2O制取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
(c)从苯出发,第一步反应是苯与液溴发生的取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其分子式。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则结构具有对称性,据此确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及命名。
(2)反应②的原子利用率为100%,结合反应物ⅲ和生成物ⅳ的分子式确定气体y的化学式。
(3)化合物ⅴ中含有羟基,结合醇类4物质的性质分析。
(4)根据反应⑤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结构进行分析。
(5)物质ⅷ可由CO、CH3CH2OH和发生反应⑤生成。而可由发生反应④生成;可由和发生反应③生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