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2课《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三篇课文。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本单元三篇课文中的人物和角色,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时,有的对,有的错;有的先糊涂后清醒,有的先迷惑后醒悟,学生读后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本单元引导学生从故事的不同侧面谈看法,或联系实际,谈生活中类似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加深理解,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从故事中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的感受。“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本单元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为后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教材在《画杨桃》课后提出“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小马过河》课后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的要求,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
本课分析
《亡羊补牢》是个古代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寓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
1.识字方面:学生已通过之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能够准确认读所学生字和词语。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形声字,对“形声字”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理解。现有知识将为本学期学习出现的大量合体字,提供学习借鉴。
2.写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笔画、常用偏旁,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对字的间架结构、形体美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为新学期汉字的规范书写打下基础。
3.阅读方面: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对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有集中的学习。
4.口语交际方面:前期在倾听、表达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学习。可以为本学期提供知识的迁移运用。
已有策略经验:
1.识字方面:加一加、减一减,熟字识记、语境识记等策略,能够使用两种查字法。为新学期学生识字认字提供方法经验。也是对识字方法的一再强化,为中高年级顺利完成识字及读写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2.写字方面:掌握对汉字的观察和笔画的书写方法,有良好的书写姿势及习惯。不仅能够为本学期书写能力更为后续年级写字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
3.阅读方面:已了解划分文章段落、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复述、朗读技巧、标点符号朗读等多项阅读方法。为本学期达到更高的阅读能力提供基础,实现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本学期朗读重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
4.口语交际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动作等媒介,把事情说清楚,能运用情境表演表达自己的想法。
已有生活经验:
识字写字方面:能通过生活中遇到的标志、牌子、报纸等事物,提高自己的识字量。阅读方面:在生活中阅读了一些绘本和故事,观看了一定短片或影片,对生活的体味更为深刻,能结合生活理解文章。口语交际方面: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写话方面:学生能通过生活观察,简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
困难障碍:
1.识字能力仍然较弱,写字习惯仍然有待改进。
2.朗读中容易添字漏字,难以做到准确流利。
3.交流时口头禅较多,语言罗嗦,观点不鲜明。
4.识字量较少,无法完全把想到的写下来。
突破措施:
1.借助图文、动画等进行识字,展示窟窿、羊圈图片,扩充相关知识。规范写字习惯。
2.课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3.出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学会表达。生生互讲,品味诵读来使学生理解寓言含义,引导孩子们思考后进行交流。
4.多练习汉字的书写。引导孩子们练习写词、写句、用会写的字表达想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圈、叼”等 9个生字,会写“亡、牢”两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学习过程】
一、猜故事,进新课
1.看图猜故事
2.这些包含着道理的故事就是:寓言。
3.看来,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寓言,学习第 16课的第一则寓言,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带着任务呢!我们的成长策读古人的故事,探寻启示,再回想自己(或者他人)犯过的错误和遇到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思、所做,完成我们的成长策。
4. 学习“亡羊补牢”的意思。
A古文字识字形和字义:亡
B视频学习“牢”字
C生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识词语,知故事
1.情境识字词:羊圈窟窿叼走点拨:圈——圆圈窟窿——轻声字音、穴宝盖以及字义叼走——形旁字义2.字词串识字词:街坊后悔修补结结实实3.朗读课文一遍,并用下面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修补结结实实
三、读课文,解故事朗读第 1-3自然段,思考:
1.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2.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3.读好人物对话,学习二三自然段。
(1)出示二三自然段,自己练习读好对话。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2)指导朗读街坊劝说的话。
①点拨街坊的心情、动作。
②指导朗读,读出心急、担忧。
(3)指导朗读这个人的话。
①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谁听出来他说的意思了?出示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②引导学生明白,他的意思是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③想想这个人当时的心情和想法,谁来读读这句话?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④听到这个人说的话,你怎么评价他?
4.朗读课文第 4、5段,思考:第二次丢羊以后,养羊人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这是第二次丢羊了。
(2)出示第五自然段: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①第一次丢羊和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人是不一样的。
②点拨后悔。角色体会并拓说体会:后悔什么?我真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太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后悔就说明他知道自己?(知道自己错了,并且开始改正。)
④他心里这样想,现在修还不晚?辨一辨:现在修,晚不晚?说说你的看法。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⑤他接着也行动了起来。
A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有什么不同?◎你感受到了什么?
B朗读体会“赶紧”。
5.表演故事,再次体会最佳台风小演员——表演自信大方,声音洪亮。最具表现力小演员——表演加上动作、表情、注意语气。观众的要求:安静听,有礼貌,善点评。
四、研故事,品寓意
1.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我想对养羊人说:“______________。”你说的这些话啊,其实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你知道这个故事选自哪里吗?
(1)战国策
(2)走进战国策,看看这个历史故事,边看边思考,楚襄王是个怎样的人?播放视频:视频音:大约 2000多年前,中国正处于非常混乱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襄王每天吃喝玩乐,不理国政。大臣庄辛忧心国事,便向楚襄王进言。“大王您整日不理国事,整日喝酒游乐,这样下去,国家是会出大问题的”。“我们的国家不是好好的吗?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既然大王不信,那么请大王允许臣到赵国去避难”。庄辛走后,秦王看到楚襄王整日不务正业,便派兵攻打楚国。楚国的军队不堪一击,楚襄王吓得逃离了国都,四处躲避。“快!快去把庄辛请回来。”“大王!我回来了。”“寡人错了,当初不该不听你的劝告。现在可怎么办呀?”“大王莫急。俗话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从此以后,楚襄王每天勤于治理国家,楚国最终战胜了秦国。
(3)交流楚襄王
(4)再次回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悟生活,迁智慧
生活中也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例,请你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看法,可以把自己的所想所做记录在成长卡上。生自己思考先说说再写在记录卡上。生交流。师总结:这些问题可能也正是我们成长中的窟窿,也启发我们及时改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作业布置
像这样承载着启迪和智慧的故事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有百发百中、抱薪救火、画龙点睛。课下,请你继续阅读寓言并完成这两项作业。
基础性作业:把《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拓展性作业:请你选择一则你喜欢的寓言成语故事进行阅读,和你喜欢的人的交流自己的所读、所想以及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