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后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后两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1: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之《次北固山下》
之《天净沙 秋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天净沙 秋思
次北固山下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内涵。
2.品词析句,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及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诗人寒冬腊月乘船沿长江往东行,经京口前往江南。船抵达北固山时,天已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令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
文体知识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七言同五言)律诗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
听读诗歌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品读诗句
旅人前行的路。
指北固山。
即舟行,就是船行。
诗意:旅途经过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前行。
赏析:首联先写“客路”,再写“行舟”,点明诗人客游在外,漂泊羁旅之处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品读诗句
潮水涨得与两岸齐平。
开阔。
顺,这里指风平浪静。
诗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赏析:颔联写江中景色,以江面之阔映衬一帆之孤,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长江画面。
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读诗句
诗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赏析:颈联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新生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无限感慨。
海面上初升的太阳。
进入、降临。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诗句
思念故乡的书信。
到,送达。
诗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析:尾联用归雁捎书信到洛阳,寄托思乡情思,表达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北归的大雁。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呢?
“客路”即驿道,在青山外,这是作者看不到的地方,说明在行船到北固山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到别的地方去,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细读感悟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有何妙处?
这两句诗用词凝练精妙,写景传神。因为“潮平”,方显两岸宽阔。“阔”是潮平的结果。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船上诗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诗人宽阔的胸襟也由此可见。“风正”,说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船帆,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句首加以强调,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残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的景象。不仅写景逼真,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景中寓情,思乡而不低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引发人们对未来美的遐想。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有何精妙之处,请说说妙在何处?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独特之处?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短短两句,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以及思乡怀亲之情写得情深意切。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首联:写行程。船上想像,暗含奔波之意,羁旅思乡之情,点题。
颔联:写船上所见之
景。景,平静开阔
颈联:写船上所见之
景。点明时令,又暗含理趣。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结构图示
课堂小结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写诗人泊舟北固山时所见江南初春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文体知识
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曲。小令只有一首曲子。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元曲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年),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背景链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
初读诗歌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品读诗句
第一句: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特的意象,糅合在一起,着力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
这三句抓住九种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精妙之处?
第二句:诗人选择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诗意的意象,着力突出一幅温馨、安适、恬静的画面,以景乐衬哀情,“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第三句:诗人选择了“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着力营造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弱的孤独、凄凉的氛围,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有一种凄凉之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句
这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在曲中有何作用?
诗意:望着西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远在天涯,内心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令他几乎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写景
前三句写景与最后两句抒情有何内在联系?
前三句写景没有一处提到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力地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孤独愁苦的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小组交流
抒情
情景交融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
天净沙 秋思
结构图示
课堂小结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深秋傍晚荒野萧瑟凄凉的景物,衬托并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秋怀乡之情。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诗。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不少于250个字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