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定窑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 窑
五大名窑传世经典
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 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
生产工具(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
三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中劳动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第二单元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目录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封建社会)
石器农具 特点
制作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磨制;需要专人制作。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青铜制造的农具。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数量有限。
世界: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来该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城中亚、北非和欧洲。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19-20,梳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发展历程
中国: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②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③唐朝出现曲辕犁。
一、农业工具的进步
(一)耕作工具
原始社会
耒
耜
工艺: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石、木等—青铜—铁—钢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趋势:
演变趋势:
材质: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耕作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一)耕作工具
2.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1)出现:
(2)传播: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二)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
唐朝
宋朝
东汉末年
翻车(马钧改进)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明清
风力水车
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龙骨水车 人力踩踏或畜力牵转
(二)灌溉工具
一、农业工具的进步
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三)畜牧业驯养工具
1.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2.驯养条件:
圈厩(jiù)、马槽等
1489 清乾隆 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
圈厩
马槽
一、农业工具的进步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知识拓展:铁犁牛耕的发展
(1)历程:
①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
②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③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作用: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目录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1-22,总结纺织工具演变历程
(一)纺织工具
时间 工具及其用途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以后
古代西方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骨针
陶纺轮
汉代手摇纺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黄道婆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南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一)纺织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 宋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制造陶器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二)陶瓷工具
泥条盘筑(制陶)
坯车(制坯)
匣钵(防止污损)
支钉(防止粘连)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坩埚
范
锉
锤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冶金工具
水排
水力冶铁鼓风工具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趋势:人力→自然力
目录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手工业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2-23,梳理古代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2-23,梳理古代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工具简单;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
【思考】东汉——魏晋南北朝,出现农业庄园劳作方式(坞堡)的原因?有何特点和影响?
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影响: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①规模大、自给自足; ②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④人身依附关系强;
(一)农业
1.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
C.庄园经济的特点 D.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巩固练习
C
人民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谷物而食,种植桑麻而衣。还有那房屋器具,柴草蜡烛,没有不是靠种植的东西来制造的。那种能保守家业的,可以关上门而生活必需品都够用,只是家里没有口盐井而已。
解析:据题意可知,除了盐井,所有的生产生活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是庄园经济的特点,故选C;小农经济主要是针对农业经济,与“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能说明生产力显著提升和家庭手工业占主导,排除B\D。
材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思考:小农经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积极: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
局限
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一)农业
类别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手工业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2-23,梳理古代劳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家庭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
经营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民营 手工业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 手工业 春秋战国 家庭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稳定了小农经济;
近代逐渐破产。
注: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手工业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
分工细密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技术水平高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国家扶持、资金充足
经营规模大、设备先进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 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
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 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神权和地位的象征,常常用在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因而青铜农具相对较少,故选A项;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铸造水平并不低,故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奴隶经济日益发展,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故排除C、D两项。
巩固练习
A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铮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巩固练习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铁农具看,成套的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B;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3.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巩固练习
C
解析:商代妇好墓中出土有纺织品残片,而且有多个品种,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C项正确;材料与青铜铸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而不是萌芽,排除B项;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巩固练习
4.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崔寔在《政论》中写道:“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工商食官”制的衰落
C.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
C
解析:依据材料“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结合东汉末期的历史知识可知,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内部可以自给自足,使得官器的使用量减少,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不会废弛,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衰落,排除B项;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是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巩固练习
A
解析:材料反映杭州出现了富人组织的手工作坊,各坊主雇佣织工生产,织工们以工资收入养家糊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型经营方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雇佣关系“逐渐普及”,排除B项;材料缺少对比信息,不能说明杭州的纺织地位,排除C项;织工们计日受值,从事坊主们的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副业,排除D项。故选:A。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