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5课
工业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
▲ 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
一、 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英美法
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 19世纪
60年代 中期
19世纪 20世纪
70年代 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期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英国
德、美、法、英、俄、日
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知识回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标志
与科技结合程度
中心与进程
主要领域
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时代”
主要是工匠和技师,
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
法、美其次,
德、意、日、俄尚未完成
主要是轻工业领域,新产业少
电力技术的应用——“电气时代”
专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学理论指导,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几乎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产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英、美、德、法等都有重要发明创造其中美、德最为突出
以重工业领域为主,新产业众多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
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
【知识回顾】
家庭式劳作
手工纺纱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
根据图片,试归纳劳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人力、畜力
机器
①生产动力变化:
②生产工具:
③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机器生产
集中
分散
手工生产
1769 理发匠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机
纺 纱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机仿制品
1785 牧师 卡特莱特 水力织布机
织 布
卡特莱特 水力织布机,织布速度提高40倍
瓦特 万能蒸汽机
织 布
瓦特 万能蒸汽机,现安放于西班牙马德里
(一)工厂制度——工厂出现
机器
大生产
工厂集中生产
为什么生产要集中了?
(一)工厂制度——工厂出现
机器
大生产
工厂集中生产
【探究一】分析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厂主监管)
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地点的环形传送带,降低汽车的成本,原来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将人类社会真正带入了汽车时代。(流水线生产之父、汽车大王)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典例研析】 (2021·浙江·高考真题)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答案】C【详解】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英国陶瓷逐渐将中国瓷器挤出欧洲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的建立,产品产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显提升,故选C;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并不是英国瓷器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D。
【典例研析】 (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下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答案】A【详解】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说明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较强,而人们严格的上班时间又体现了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不允许人们上班迟到,A项正确;
评价工厂制度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③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范旭东筹建永利碱厂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族工业
官办
民间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 英国伦敦哥伦比亚路市场
学习聚焦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①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②城市环境日益恶劣;
建设新城
缓解压力
2.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
①人工运河
②铁路运输
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17-19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3.促进乡村面貌的改变
①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②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学思之窗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伦敦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原因
表现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③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对民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后果:使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化,引发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日。随后,举行集会的工人与警察发生冲突,罢工最终被镇压。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幅画表现的是大罢工期间的斗争场景。
本课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