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11: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习目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第七课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出现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 系辞》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条件:
(商业)原始的、萌芽的形态,是生产者直接的物物交换。尔后才有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
(2)表现: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阅读P35第二段,完成表格)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自主梳理:阅读课本P35-36,思考:
(1)在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2)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商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是在什么时期?
(4)从商周到明清商品种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朝
2、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①出现职业商人;
②商业贸易范围遍及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1)商周时期: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商人的出现
手工业者
商人
由官府供养其原料、衣食
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自主梳理:阅读课本P35-36,思考:
(1)在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2)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商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是在什么时期?
(4)从商周到明清商品种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2、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表现:“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范蠡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思考:“工商食官” 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司马迁《史记》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司马迁《史记》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秦汉时期:
概况: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商业初步发展,逐渐艰难。
艰难原因: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③征收重税、商人地位低下。
自主梳理:阅读课本P35-36,思考:
(1)在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2)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商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是在什么时期?
(4)从商周到明清商品种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2、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朝
唐宋之际
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夜市》
①时间上:
日中为市(时间限制)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打破时间限制)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4)隋唐到两宋时期:
②空间上::
严格的坊市界限(空间限制)
坊市界限逐步被打破;专业化市场
③管理上:
市的交易有专人监管
不受官府直接控制
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020·北京高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B
(2020年浙江7月选考)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清代的“地摊经济”
长途贸易的发展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5)元、明、清时期
明清十大商帮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晋商票号——日昇昌
乐善好施坊(安徽)
商帮的象征——会馆
(2021年1月浙江选考)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①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②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雅典为代表);海外贸易活跃。
③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⑤阿拉伯商人: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⑥古巴比伦:商业繁荣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主要贸易通道 商品种类 中国出口商品
运往中国的商品
贸易方式 贸易管理机构 唐宋
清朝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
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明朝:海禁政策:
严禁中国人到国外经商贸易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经商贸易的政策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政策是在海禁政策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
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广州十三行)中进行,
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限制国人出海贸易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收藏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
(五)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2)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1、含义:
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当代汉语词典》
2、代表:
(1)中国
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____________
②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演变 ____________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____________
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____________
⑤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白银的演变 ________________
铜币(商朝)
秦半两(秦朝)
五铢钱(汉朝)
开元通宝(唐朝)
交子、白银(宋、明清)
国外地区 时间 货币形式
埃及 前11世纪
小亚细亚 前8——前7世纪
铜块、银块
金属铸币
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北齐墓葬中出土,成为陪葬品
大食金币
唐朝产物,国内发现最早阿拉伯铸币
古罗马金币
白银流入
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流入国内
商品经济繁荣
跨国贸易交往增多
问题探究: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
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放贷业务
春秋
借贷普遍出现
唐朝
出现飞钱
宋朝
出现交子、当铺
明中后
出现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
清朝
资本性借贷,庄票产生
公元前16-前11世纪,借贷合约完备
公元前4世纪,出现汇票雏形
古希腊
15世纪,银行出现为商人提供信用
威尼斯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国外
国内
信贷
信贷
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信贷
【材料一】1/2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穆腊比第42年。 ——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伦账目文献》
1.根据材料一描述古巴比伦人如何签订借贷合约。
一定程度推动金融经济的发展,形成超前消费的观念和习惯(缓解生产生活压力;还不清贷款影响生活)
【材料二】(古巴比伦)在欠款还清后,按习惯要把泥版砸碎。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借贷泥版,说明当时有些人还不清贷款。
——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2.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借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借贷双方;写明还款时间及本息数目;写下证人姓名并盖章;写明日期
公元前3000年
商周
契约出现
汉朝
商业契约走向普遍化(处理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唐朝
商业契约应用更为广泛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2600年
契约普遍化,详细规定了权利义务,且有了盖章签名
契约
国外
国内

商业契约(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精神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问题探究:三大商业工具的演变,反映何问题?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领域日益扩大
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
古代的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中国、西方)
商业贸易的通道——陆、海丝绸之路
商业契约
货币演变
信用借贷
产品分工
私有制产生
产品剩余
2、唐宋时期,交易场所的“市”与举办宗教、体育、临时性交易等活动的“场”逐渐结合趋同,作用与含义也逐渐合。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拓展了社会公共空间 B.政府已经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市的发展侵占了场的活动空间 D.市、坊的空间与时间界限被打破
1、宋代茶、盐、矾等物的生产运销由政府管制后,政府发给特许商人支领和运销这类产品的证券,名茶引、盐引、矾引,统称“钞引”。“钞引”的出现表明宋朝(   )
A.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B.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C.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D.管理理念非常先进
即学即练
A
A
3、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这一现象(   )
A.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 B.扩大了中外贸易的范围
C.推动了跨区域文化交流 D.反映了西南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即学即练
C
B
6、公元前 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即学即练
D
5.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以经济目的为主
C.是海禁政策的具体体现 D.以政治目的为主
D
1、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者,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   )
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 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
C.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 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
2、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课堂检测
C
B
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D
B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
——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异: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
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
同:都是国家主导;都充满政治性;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
陆海丝绸之路的异同
2010年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已出水可复原文物近四万件,大多是民窑所产青花瓷器,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及铜板等。
从“南澳一号”看“海上丝绸之路”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官方贸易体系。
(2)发展:起源于先秦,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3)特点:
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朝贡方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②强调“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4)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
经济上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古罗马壁画《花神芙罗拉》
虽无证据直接说明出现的就是中国丝绸,但经文献和图像佐证,中国丝绸在罗马时期已经远涉重洋,成稀有珍品。
西方艺术品中的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