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上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微生物专题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五单元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2)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5)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6)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7)观察和培养微生物。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微生物有哪些(总),然后详细对微生物中的病毒、细菌、真菌进行讲解(分),最后汇总讲解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观察微生物(总)。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课本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情况合理利用课本教材。微生物的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微生物的结构。网络资源。网络中关于微生物的图片、科普视频、漫画科普、纪录片等资源丰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实际案例——新冠、流感等。利用新冠肺炎、流感等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本单元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1)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出现混淆;(2)病毒的有益性,学生可能会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留下思维定式。
2022新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属于2022年新课标“生物的多样性”中的一个章节。(1)2022年新课标整体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2)2022年新课标内容要求:2.3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2.3.1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3.2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2.3.3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2.3.4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3)2022年新课标学业要求:①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②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③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单元学情 (1)大多数学生对于微生物是一种半空白的状态,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细菌、病毒,但无法想象微生物的具体结构,并很难将其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入“微生物的分类”这一小节内容,将常见的微生物进行图像展示,并重点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2)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依旧难以区分病毒、细菌、真菌这三大类生物,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能会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加强辨析“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讲解“观察和培养微生物”,让学生将对微生物的想象化为实体,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描述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明白微生物有益有害的两面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分类、辨析,加强学生的分类汇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微生物的两面性,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和疾病的了解,让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对微生物的学习,打破学生对于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认知,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有物质基础”这一生命观点,通过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观看微生物的影片或者图像,学习“观察和培养微生物”、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问题设定”“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通过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讲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并通过“观察和培养微生物”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社会责任: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
达成评价表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微生物的分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细表
关键问题 子问题 核心任务 评价设计
单元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
微生物的分类 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能对微生物有大体的了解,能区分病毒、细菌、真菌,知道常见的几种微生物。 1课时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真菌的分类、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微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病、细、真的辨析) 列出表格,能准确区分不同微生物之间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多方面的不同 1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被发现的故事;了解微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2-3课时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会制作培养基并观察菌落;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理解病毒的培养过程 1-2课时
分课时设计(第七节: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课题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需要讲解培养基的制作、微生物需要的条件,让学生动手观察并培养微生物。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如今已经对微生物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但还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微生物生活的条件。②学会制作不同生物的培养基。③学会培养和观察微生物。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处理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实操,提高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了解生物是一个建立在实验上的学科。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培养酵母菌难点: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制作
5.评价量表 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
任务列表 评价标准(总分25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一:学会制作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①能否说出微生物生活的条件(3分)。
②能否大致说出微生物培养过程及要点(5分)。
任务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①能否正确使用显微镜并看到酵母菌(5分)。
②能否正确染色并观察到酵母菌的细胞核(5分)。
任务三:培养酵母菌 ①能否根据教师的指导正确培养酵母菌并观察到实验现象(5分)。
②能否对产生气泡、酒味的现象做出解释(2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学会制作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1.教师介绍微生物生活的条件:适应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机物。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微生物生活的条件尝试思考不同微生物培养基的要求。3.教师在学生思考后讲解不同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和要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的制作过程】①制作培养基:用牛肉汁/葡萄糖培养基(含有有机物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去除原本的杂菌;③冷却接种;④恒温培养。【病毒培养基的制作要点】病毒营寄生生活,可以用鸡血细胞、大肠杆菌等其他活细胞进行培养。 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微生物所需的条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条件,理解培养基是为了给微生物提供适合生存的场所,从而学会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调整培养基。【评价标准】①能否说出微生物生活的条件(总3分):说出1个得1分。②能否说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和要点(总5分):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说出1个得1分(4分),说出病毒要用活细胞培养再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1.教师准备酵母菌菌种、显微镜、玻片、碘液等实验材料。2.教师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找→移→转→调。3.教师讲授如何观察酵母菌,师范操作,讲解操作要点。①显微镜镜筒下降时需要从旁边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片并损伤物镜;②染色时要在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自主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行操作观察酵母菌。教师指导学生显微镜的使用。学生观察到酵母菌的形态。教师指导学生找到正在出芽的酵母菌。学生尝试寻找并观察出芽生殖。教师引导学生用碘液进行染色,观察酵母菌的细胞核。学生动手尝试并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出酵母菌的形态。 让学生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让学生学会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评价标准】①能否正确使用显微镜并看到酵母菌(总5分):正确使用显微镜并看到酵母菌得5分,正确使用显微镜但没看到酵母菌得3分;显微镜使用存在错误且不能看到酵母菌得1分。②能否正确染色并观察到酵母菌的细胞核(总5分):正确染色并看到酵母菌的细胞核得5分,正确染色但没有找到细胞核得3分,染色过程存在错误且没有看到细胞核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三:培养酵母菌
1.教师准备煮沸的蔗糖溶液、酵母菌菌种、玻璃棒、矿泉水瓶(充当培养皿,便于学生长时间观察)等各种实验器材。2.教师讲解用蔗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的过程:①将蔗糖溶液煮沸灭菌;②冷却后加入酵母菌菌种;③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酵母菌和蔗糖溶液充分混合;④密封保存。3.教师示范实验并讲解数小时后可以观察酵母菌发酵产生气泡并闻到一定的酒味。 自主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行操作培养并观察酵母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数小时后学生观察到气泡并闻到细微的酒味。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让学生学会培养酵母菌,了解酵母菌发酵过程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评价标准】①能否根据教师的指导正确培养酵母菌(总5分):正确操作并观察到实验现象得5分,过程存在小失误得3分,过程存在错误且没有看到实验现象得1分。②能否对酵母菌发酵产生酒味和气泡的现象做出解释(总2分):正确解析得2分,解析存在小错误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观察酵母菌的情况。
9.教学反思
知识点“微生物分类”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病毒”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细菌”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真菌”的评价量表;
表格设计的评价量表
资料分析和汇总的评价量表
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
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
病毒是什么?
细菌是什么?
真菌是什么?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是什么?
真实生活中的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微生物的分类,熟悉常见的微生物
观察并描述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细菌的结构,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真菌的结构,分析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能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微生物之间的异同
了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会制作培养基培养和观察微生物
微生物是什么?
培养和观察酵母菌
三、实验操作的要点
1、
2、
3、
4、
二、培养基需要哪些条件
一、微生物生活需要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