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上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微生物专题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五单元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分类;(2)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5)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6)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7)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微生物有哪些(总),然后详细对微生物中的病毒、细菌、真菌进行讲解(分),最后汇总讲解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观察微生物(总)。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课本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情况合理利用课本教材。
微生物的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微生物的结构。
网络资源。网络中关于微生物的图片、科普视频、漫画科普、纪录片等资源丰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实际案例——新冠、流感等。利用新冠肺炎、流感等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本单元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3)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4)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出现混淆;(2)病毒的有益性,学生可能会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留下思维定式。
2022新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属于2022年新课标“生物的多样性”中的一个章节。
(1)2022年新课标整体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2)2022年新课标内容要求:
2.3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3.1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
2.3.2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2.3.3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2.3.4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2022年新课标学业要求:
①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②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③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单元学情 (1)大多数学生对于微生物是一种半空白的状态,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细菌、病毒,但无法想象微生物的具体结构,并很难将其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入“微生物的分类”这一小节内容,将常见的微生物进行图像展示,并重点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2)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依旧难以区分病毒、细菌、真菌这三大类生物,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能会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加强辨析“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讲解“观察和培养微生物”,让学生将对微生物的想象化为实体,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描述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明白微生物有益有害的两面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分类、辨析,加强学生的分类汇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微生物的两面性,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和疾病的了解,让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对微生物的学习,打破学生对于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认知,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有物质基础”这一生命观点,通过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看微生物的影片或者图像,学习“观察和培养微生物”、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问题设定”“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通过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讲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并通过“观察和培养微生物”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
达 成
评
价
表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微生物的分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细表
关键问题 子问题 核心任务 评价设计
单元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
微生物的分类 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能对微生物有大体的了解,能区分病毒、细菌、真菌,知道常见的几种微生物。 1课时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真菌的分类、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微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病、细、真的辨析) 列出表格,能准确区分不同微生物之间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多方面的不同 1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被发现的故事;了解微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2-3课时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会制作培养基并观察菌落;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理解病毒的培养过程 1-2课时
分课时设计(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
课题 微生物的分类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讲解微生物的分类,讲解病毒与其他生物的结构区别,讲解细菌真菌的本质区别,并分别讲解病毒、细菌、真菌常见的一些生物。
2.学习者分析 大部分学生只对病毒、细菌、真菌只停留在“知道”这一层面,并不知道微生物具体有哪些、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哪里,对微生物停留在“懵懂”的状态,但大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的印象深刻,因此要将实例和知识结合讲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微生物的分类,能简单区分微生物。
②能知道某种生物具体属于细菌、真菌还是病毒。
③对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方向的认识,熟悉教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培养学生的归类能力,并引导构建和完善生物学科的知识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生物中的案例与微生物的知识结合,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提高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并增加对自然的敬畏。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能说出来三种生物的大致区别
难点:知道某种生物具体属于细菌、真菌还是病毒
5.评价量表 知识点“微生物分类”的评价量表
任务列表 任务要求(总分25分) 学生
自评 生生
互评 教师
评价
任务一:明确微生物的分类 能否出微生物的大致分类(3分)。
任务二:阅读教材,举例常见的微生物 能否根据教材找出常见的微生物并正确分类(5分)。
任务三:了解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 能否说出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5分)。
任务四:了解微生物的生活案例 能否说出病毒、细菌、真菌的有益点和不利点(5分)。
任务五:总结复习 能否正确说出知识点(7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明确微生物的分类
教师介绍新冠肺炎,引导学生回忆疫情,讲解新冠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让学生从目录或P66-P94中快速翻找、浏览,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分类。 自主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查找并思考问题,汇总微生物的分类。
教师汇总内容。
以新冠肺炎引入病毒,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情况,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和汇总信息的能力。
【评价标准】能否根据课本内容简单汇总出微生物的分类(总3分):说出1个得1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二:阅读教材,举例常见的微生物
教师列出微生物的框架图,让学生从P71、P75、P89中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课本中提到的不同微生物,按照类别汇总。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分工进行查阅教材。
小组内汇总答案,达成共识。
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进行成果汇总。
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常见微生物的归属,构建学生微生物的知识框架。
【评价标准】能否根据教材找出常见的微生物并正确分类(总5分):①每种分类中有3个及以上的微生物且完全正确分类得5分;②每种分类中有不足3个但正确分类(或每种分类中有3个及以上但小部分不正确分类)得3分;③每种分类中有不足3个且有部分微生物不正确分类得1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三:了解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
(1)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的病毒、细菌、真菌的图片,简单据图讲解几种生物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①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到的吗?(不是,蘑菇和木耳等微生物肉眼看得到)
②病毒有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等等这些细胞结构?(没有)
③细菌真菌有没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结构?(有)
④那请问病毒和其他生物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让学生再详细观察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细胞核的形态,引导学生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有无成型的细胞核。 自主思考: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思考问题,能给自己的答案找出理由。
学生在思考过后能对清楚病毒、细菌、真菌之间的区别,并做好笔记。 通过展示病毒、细菌、真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微生物形态,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之间的区别。
【评价标准】能否说出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区别(总5分):能正确说出“病毒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和“细菌和真菌的区分”得5分;能说出其中一个得3分;能说出大致意思得1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四:了解微生物的生活案例
让学生快速阅读p79-83、84-87、91-9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举出病毒、细菌、真菌有益的地方和不利的地方。 【病毒】
①有益:制作疫苗;防治有害生物;参与转基因技术。
②不利:引起动植物患病。
【细菌】
①有益: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与动植物共生;用来杀灭害虫;制作食品;参与疾病防治;产生清洁能源。
②不利:引起动植物患病;可能会突变出超级细菌。
【真菌】
①有益: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与动植物共生;用来杀灭害虫;制作食品;参与疾病防治。
②不利:引起动植物患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分工进行查阅教材。
小组内讨论和汇总答案,达成共识。
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补充学生答案,鼓励学生回答:微生物是不是都是不好的?(不是) 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两面性,有好的也有坏的,也为后面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能否说出病毒、细菌、真菌的有益点和不利点(总5分):每点能说出至少1个得5分;能说出大部分得3分;只能说出小部分得1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五:总结复习
教师以问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①微生物分为病毒、细菌、真菌。
②病毒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③常见的病毒有:新冠病毒、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等(举例即可)。
④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乳酸菌、幽门螺杆菌等(举例即可)。
⑤常见的真菌有:酵母菌、蘑菇、木耳等。
⑥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到的吗?不是。
⑦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吗?不是。 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能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回忆和复习。
在老师的鼓励下,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回答。 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知识印象。
【评价标准】能否正确说出知识点(总7分):正确回答一题得1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的其他作用。
9.教学反思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