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上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微生物专题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五单元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2)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5)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6)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7)观察和培养微生物。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微生物有哪些(总),然后详细对微生物中的病毒、细菌、真菌进行讲解(分),最后汇总讲解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观察微生物(总)。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课本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情况合理利用课本教材。微生物的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微生物的结构。网络资源。网络中关于微生物的图片、科普视频、漫画科普、纪录片等资源丰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实际案例——新冠、流感等。利用新冠肺炎、流感等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本单元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1)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出现混淆;(2)病毒的有益性,学生可能会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留下思维定式。
2022新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属于2022年新课标“生物的多样性”中的一个章节。(1)2022年新课标整体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2)2022年新课标内容要求:2.3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2.3.1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3.2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2.3.3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2.3.4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3)2022年新课标学业要求:①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②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③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单元学情 (1)大多数学生对于微生物是一种半空白的状态,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细菌、病毒,但无法想象微生物的具体结构,并很难将其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入“微生物的分类”这一小节内容,将常见的微生物进行图像展示,并重点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2)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依旧难以区分病毒、细菌、真菌这三大类生物,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能会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加强辨析“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讲解“观察和培养微生物”,让学生将对微生物的想象化为实体,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描述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明白微生物有益有害的两面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分类、辨析,加强学生的分类汇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微生物的两面性,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和疾病的了解,让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对微生物的学习,打破学生对于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认知,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有物质基础”这一生命观点,通过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观看微生物的影片或者图像,学习“观察和培养微生物”、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问题设定”“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通过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讲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并通过“观察和培养微生物”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社会责任: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
达成评价表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微生物的分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细表
关键问题 子问题 核心任务 评价设计
单元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
微生物的分类 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能对微生物有大体的了解,能区分病毒、细菌、真菌,知道常见的几种微生物。 1课时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真菌的分类、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微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病、细、真的辨析) 列出表格,能准确区分不同微生物之间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多方面的不同 1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被发现的故事;了解微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2-3课时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会制作培养基并观察菌落;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理解病毒的培养过程 1-2课时
分课时设计(第二节:病毒)
课题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病毒的分类方式,根据视频资料讲解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学习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病毒不够了解,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部分学生对新冠病毒有所了解,能简单认出冠状病毒,但对病毒具体的结构、营养、生殖并没有太多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常见的病毒,掌握病毒的结构。②能说出病毒的营养方式。③了解病毒的增殖方式,能大致说出病毒的增殖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病毒的案例资料的分析和汇总,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出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减少对病毒“未知的恐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病毒的结构、分类、营养方式、生殖方式难点:根据资料汇总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5.评价量表 知识点“病毒”的评价量表
任务列表 任务要求(总分25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一:了解病毒的形态 能否回答出关于病毒形态的基本问题(3分)。
任务二:通过给不同病毒分类了解病毒的分类方式 ①能否对几种病毒进行有依据地分类(5分)。
②能否将不同的病毒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5分)。
任务三:通过视频资料总结病毒的营养方式和增殖方式 能否根据视频资料总结出合理答案(5分)。
任务四:总结复习 能否正确说出病毒的相关知识点(7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了解病毒的形态
1.教师展示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研究花草病毒的案例,让学生阅读课本P89-90。提出以下问题:①病毒的大小有多大?②病毒要用什么观察?肉眼可以吗?③病毒的结构是什么?2.在学生阅读后,教师汇总内容。①病毒的大小有多大?比细菌小得多,要用纳米表示。②病毒要用什么观察?肉眼可以吗?电子显微镜;肉眼不可见。③病毒的结构是什么?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自主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资料并提取相关信息,做好关键句划线。学生根据问题总结问题答案。 让学生学会从资料中寻找病毒的相关信息,对病毒的大小、形态有更深刻的认识。【评价标准】能否回答出关于病毒形态的基本问题(总3分):答出1问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二:通过给不同病毒分类了解病毒的分类方式
1.教师列出几种常见的病毒及其图片,简单介绍几种病毒。如:①烟草花叶病毒;②腺病毒;③大肠杆菌噬菌体;④新冠病毒;⑤狂犬病病毒;⑥禽流感;⑦郁金香碎色病毒;⑧T2噬菌体等。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宿主的不同,尝试对病毒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病毒放置在对应的分类中。3.教师进行成果汇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并对不同分类方式进行补充和鼓励。植物病毒:①;⑦。动物病毒:②④⑤⑥;细菌病毒:③;⑧。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考虑不同病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出现不同的分类方式。小组内达成分类共识。学生将不同病毒归类。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成果。 通过对病毒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分类方式的多样,同时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病毒分类。【评价标准】①能否对几种病毒进行有依据地分类(总5分):能分类并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得5分;能分类但理由不充分得3分;分类和分类理由关系不大得1分。②能否将不同的病毒归类到相应的类别中(总5分):能将病毒正确置于分类中得5分;有小部分分类错误得3分;有大部分分类错误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三:通过视频资料总结病毒的营养方式和增殖方式
1.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视频资料,提出以下问题。①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是什么?②病毒离开其他生物后还能独立生活吗?③病毒的增殖方式是什么?④简单描述病毒的增殖步骤?2.教师汇总答案。①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是什么?寄生②病毒离开其他生物后还能独立生活吗?不能,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活细胞后会结晶。③病毒的增殖方式是什么?自我复制④简单描述病毒的增殖步骤?吸附、注入核酸、增殖、装配、释放。 合作探究: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视频资料,根据视频资料记好笔记。小组内互相分享笔记并讨论答案,学生尝试总结病毒的增殖步骤。小组内形成共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增殖过程,学习病毒的增殖方式和营养方式,通过视频能提取有效信息。【评价标准】能否根据视频资料总结出合理答案(总5分):能说出正确答案得5分;能说出大概内容得3分;只能说出部分内容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四:总结复习
教师列点总结本节课的内容:①病毒的大小: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表示。②病毒用什么才能看到?电子显微镜。③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④病毒的分类方式,按照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⑤病毒的营养方式:寄生。⑥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⑦病毒离开生物体能不能独立生活?不能,会变成结晶体。 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能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思考、复习。能根据知识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加深知识印象。【评价标准】能否正确说出病毒的相关知识点(总7分):能答出1点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选择以下课题之一进行了解:①狂犬病及狂犬病病毒;②流行性感冒和流感病毒;③新冠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④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
9.教学反思
明确微生物的分类,熟悉常见的微生物
观察并描述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细菌的结构,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真菌的结构,分析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能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微生物之间的异同
了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会制作培养基培养和观察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分类”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病毒”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细菌”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真菌”的评价量表;
表格设计的评价量表
资料分析和汇总的评价量表
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
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
病毒是什么?
细菌是什么?
真菌是什么?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是什么?
真实生活中的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微生物是什么?
四、病毒的增殖方式
①增殖方式:
②增殖过程:
三、病毒的营养方式
二、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形态
大小:
观察:
结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