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上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微生物专题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五单元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类;(2)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5)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6)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7)观察和培养微生物。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微生物有哪些(总),然后详细对微生物中的病毒、细菌、真菌进行讲解(分),最后汇总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观察微生物(总)。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课本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情况合理利用课本教材。微生物的结构模型。利用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微生物的结构。网络资源。网络中关于微生物的图片、科普视频、漫画科普、纪录片等资源丰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实际案例——新冠、流感等。利用新冠肺炎、流感等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本单元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3)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4)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1)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出现混淆;(2)病毒的有益性,学生可能会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留下思维定式。
2022新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属于2022年新课标“生物的多样性”中的一个章节。(1)2022年新课标整体要求: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2)2022年新课标内容要求:2.3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2.3.1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2.3.2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2.3.3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2.3.4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3)2022年新课标学业要求:①对于给定的一组生物,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②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③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单元学情 (1)大多数学生对于微生物是一种半空白的状态,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细菌、病毒,但无法想象微生物的具体结构,并很难将其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入“微生物的分类”这一小节内容,将常见的微生物进行图像展示,并重点讲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2)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依旧难以区分病毒、细菌、真菌这三大类生物,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可能会存在混淆,因此需要加强辨析“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讲解“观察和培养微生物”,让学生将对微生物的想象化为实体,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描述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明白微生物有益有害的两面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分类、辨析,加强学生的分类汇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微生物的两面性,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和疾病的了解,让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对微生物的学习,打破学生对于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认知,认识到“一切生命都有物质基础”这一生命观点,通过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强学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观看微生物的影片或者图像,学习“观察和培养微生物”、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问题设定”“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通过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讲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并通过“观察和培养微生物”中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社会责任: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
达成评价表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微生物的分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微生物大单元学习评价细表
关键问题 子问题 核心任务 评价设计
单元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时
微生物的分类 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能对微生物有大体的了解,能区分病毒、细菌、真菌,知道常见的几种微生物。 1课时
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病毒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 掌握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特点,能了解真菌的分类、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生殖方式之间的联系 1课时
微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病、细、真的辨析) 列出表格,能准确区分不同微生物之间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多方面的不同 1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被发现的故事;了解微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2-3课时
观察和培养微生物 学会制作培养基并观察菌落;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理解病毒的培养过程 1-2课时
分课时设计(第六节: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课题 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2-3课时,需要一节信息课)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①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的危害;②人类对病毒、细菌、真菌的利用;③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目前,学生对于微生物有了相对明确且清晰的认识,但依旧不知道微生物和人类有什么联系,不清楚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已经到了什么层次,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也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人类认识微生物的过程。②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③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方方面面。④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真实例子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现实背后的生物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微生物病疫的资料收集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通过验证“细菌能分解落叶”学会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生物中的案例与微生物的知识结合,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提高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并增加对自然的敬畏。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难点:讲解案例背后的微生物原理
5.评价量表 知识点“资料分析和汇总”的评价量表
任务列表 评价标准(总分30分)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任务一:了解人类是如何认识各种微生物的过程 能否根据课本内容简单汇总出微生物的发现历程(2分)。
任务二:了解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战争” 能否根据主题查找出相关信息(总10分):资料是否全面(5分);整理后的资料是否有逻辑(5分)。
任务三:了解人类对微生物有哪些方面的利用 能否说出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5分)。
任务四: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能否说出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3分)。
②能否设计出实验过程(10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了解人类是如何认识各种微生物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P71和P89, 并展示米凯利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并研究真菌的科学故事,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病毒、细菌、真菌三种微生物的发现顺序:可以大致汇总为细菌、真菌、病毒。1665年,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1753年之后德国真菌学家佩尔松建立了第一个蘑菇分类,被认为是现代真菌学的创始人。1892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候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②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自主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资料,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汇总内容并讲解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让学生对微生物的发现历程有简单的认识。【评价标准】能否根据课本内容和老师展示的真菌资料简单汇总出微生物的发现历程(总2分):自行根据资料汇总出“细菌、真菌、病毒”这一发现顺序得2分,在教师讲解之后能了解微生物的历史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二:了解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战争”(信息课)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微生物病疫大事件的资料(可选项):①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②三次鼠疫大流行(黑死病)③造成全球3亿多人死亡的天花病毒④粪水中的霍乱⑤艾滋病⑥新冠病毒。。。。。。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课上教师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事件,其他学生认真聆听。541年第一次鼠疫、1817年霍乱、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947年天花、1981年艾滋病、2019年新冠。教师补充事件信息。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微生物病疫,同时对自然界产生敬畏感,学会清晰地整理资料。【评价标准】能否根据主题查找出相关信息(总10分):资料充足得5分;资料不够充足得3分;资料少得1分;整理后的资料逻辑清晰得5分;逻辑整体清晰,但细节有点混乱得3分,逻辑不够清晰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三:了解人类对微生物有哪些方面的利用
教师总结微生物病疫,并引导学生“微生物病疫很可怕,但人类也逐渐在和微生物的战斗中学会了利用微生物”,请学生快速阅读P66-9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①人类以菌治虫,如用苏门金杆菌、白僵菌杀灭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②用来制作酸奶、泡菜等食物;③用来防治疾病,如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④产生清洁能源,如甲烷菌产生沼气。⑤利用病毒制作疫苗;⑥利用病毒进行转基因技术。 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内分工,确定每个人负责的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范围开始阅读课本并寻找资料。小组内汇总信息,达成共识。小组展示和分享成果。教师补充。 学习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评价标准】能否说出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总5分):说出5个及以上得5分,说出3-4个得3分,2个及以下得1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任务四: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教师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中的细菌真菌可以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植物和人患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相互帮助。教师展示落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落叶为什么不会越积越厚呢?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设计实验验证。4.讲解实验设计的步骤:①确定实验目的;②找出实验变量;③根据实验变量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④找出实验中必须要控制的无关变量。⑤整理出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⑥实验步骤:取样,分组编号,自变量处理,无关变量适宜且相等,观察并测量。 5.教师提出有关落叶实验的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避免无关因素影响该实验。②为什么要保持树叶潮湿?给微生物提供一定的水分。③为什么要取20片落叶,每组取1片可以吗?避免偶然性。 独立思考:学生思考“落叶不变厚”的原因,考虑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设计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教师请几个不同方案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让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示例】实验目的:探究细菌对落叶分解的影响。实验变量:细菌实验步骤:①取相同的落叶20片,随机等量地分为AB两组;②A组灭菌后放置在无菌的培养皿中,B组不灭菌然后放置在无菌的培养皿中。③实验过程中保持潮湿和适宜的温度,一段时间后,观察落叶的情况。 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答案——验证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观念,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评价标准】①能否说出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总3分):说出1个得1分。②能否设计出实验过程(总10分):实验目的是否正确,正确得2分,错误得0分;实验变量是否正确,正确得2分,错误得0分;实验是否有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得2分,没有得0分;实验是否有较多落叶,有得2分,没有得0分;实验过程中是否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有得2分,没有得0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运用了什么食品保存技巧。
9.教学反思
知识点“微生物分类”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病毒”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细菌”的评价量表
知识点“真菌”的评价量表;
表格设计的评价量表
资料分析和汇总的评价量表
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
微生物的分类有哪些?
病毒是什么?
细菌是什么?
真菌是什么?
微生物和人类、自然界的关系是什么?
真实生活中的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微生物的分类,熟悉常见的微生物
观察并描述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细菌的结构,分析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观察并描述真菌的结构,分析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能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微生物之间的异同
了解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会制作培养基培养和观察微生物
微生物是什么?
二、微生物病疫大事件
一、微生物的发现历程
★设计实验:
细菌能分解落叶吗?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三、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