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博大精深,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因此,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注重育人的过程性,注重学生情感的生成过程。鉴于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汉阳陵陶俑趣味情境创设、瓦当、史料、拓片揭秘的活动,对教学具体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有效学习途径,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课标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课标解读:本课的学习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知道西汉的建立,以及西汉初的形势;二是知道“休养生息”政策,知道其实施原因与内涵;三是知道“文景之治”,包括原因及表现。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汉高祖的继任者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三个子目是按照时序排列的,互为因果关系,休养生息政策是重点、难点,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讲述西汉的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学素养要求透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点”去了解“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的“线”,认识到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文景之治”治世奠定了西汉强盛和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最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面”,从而建立起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结合单元标题与课题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和线索,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内在因由,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秦汉历史有一定兴趣,求知欲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然而由于他们认知积累的特点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的片段。同时由于他们的心智发育和认知水平还不是非常成熟,对事物更多的是依赖整体认知和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和采用较多的史料、瓦当、拓片资源来帮助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课本的瓦当图片及阅读课本,知道西汉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结合课本的汉初形势图,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二)通过史料研读,拓片解读,了解“文景之治”的背景、主要政策和统治效果。认识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三)通过本课小结和历史感悟,认识统治者要适时调整政策,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以民为本”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落实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七、教学设计思路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鉴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汲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相继施行了许多有利于安定社会、稳固民生的措施。此后继位的文帝和景帝延续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从不同方面施行了许多惠民爱民的措施,从而达到了“文景之治”的社会景象。基于帮助建构知识体系、落实部编教材理念、进行价值观引领等考虑,本课教学设计通过“汉俑的微笑”,提问西汉人民真的幸福吗?以“民”为核心围绕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照用课文三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部分内容是前后因果关系,体现历史的逻辑联系(教材的逻辑、教学的逻辑),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和线索。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物照片】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阳陵陶俑展览——汉俑的微笑
【教师讲述】: 2015年2月,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汉景帝的地下王国——汉阳陵文物特展”的展览,在这场展览中,展示了非常多有关西汉时期汉景帝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展览中的彩俑。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彩俑有什么共同特征吗?(面带微笑),从中又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呢?(当时的人民生活幸福感很高),那这些彩俑背后又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面貌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西汉前期,去探寻当时的社会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照片,营造历史场景,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也为后面“文景之治”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西汉的建立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的“汉并天下”瓦当图片,提问:这个刻有“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都城长安建立西汉
【设计意图】用课本“汉并天下”瓦当引出“刘邦建立西汉”内容,自主归纳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地点,有利于帮助明确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结合课本的汉初形势图,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教师活动】过渡提问:刘邦建立西汉后,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呢?
【材料研读】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1)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2)结合情景,思考当时的人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材料来自于课本“材料研读”。通过材料研读,连串性问题,创设情境,学生感知历史,在体验中得出历史结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活动】提问:假如你是刘邦,面对如此时局,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去改变现状?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回到历史的“现场”,设身处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自主思考意识。
2.休养生息政策
【情景对话】
陆生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乃古成败之国。”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陆贾劝说刘邦的故事、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为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作铺垫。明白“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根源——“反秦之弊,与民休息”,感悟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含义。
【教师活动】过渡提问:休养生息政策具体如何才能做到“反秦之弊”?
第二部分: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过渡]:汉高祖刘邦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在后续的统治者中,文帝和景帝则更是将“休养生息”政策继承发展乃至推向了顶峰。
1.以农为本
[呈现材料]: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文帝)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景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据班固《汉书》
[提出问题]:这些诏令中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农)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思想?(以农为本)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帝和景帝颁布的诏令,理解其治国理政的核心观念(以农为本)。
2.进一步减轻赋税
[呈现材料]:
文帝二年:“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十二年:“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其除田租之税” ……景帝元年:“五月,令田半租,三十而税一”。 ——据班固《汉书》整理
3.进一步减轻徭役
【教师活动】
[呈现材料]:
秦朝服徭役的年龄从17岁开始,一年数次。
文景帝时期服徭役的年龄从20岁开始,三年一次。
——据《史记》《汉书》整理
4.废除严刑
【教师活动】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提出问题:故事体现了汉文帝顺民心哪方面的措施?感悟汉文帝废除严刑恤民的举措。
【设计意图】学习汉文帝遇到问题从自身找原因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感受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仁爱“大德”。通过故事讲述,人物解读,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史政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建立历史的因果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
5.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教师活动】观看节选自中国通史的《汉文帝节俭》片段,强调:汉文帝以躬亲节俭、思安百姓著称于世,在古代享有盛名。他以身作责,处处“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太子(即汉景帝)在他的教育和要求下,自小养成了俭朴的品性,使得文帝开创的俭朴之风,在景帝时期得以继续。
【设计意图】培养从视频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史学观点,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从具体事例中感受汉文帝的优秀品质和治国智慧,进行价值观引领,渗透家国情怀学科素养。
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看拓片和史料, “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史记·平淮书》;“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数目巨大),贯朽(穿钱的绳索腐烂)而不可校(校对)。太仓(京师的粮仓)之粟陈陈相因(陈粮压着陈粮),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教师活动】展示拓片和史料,播放节选自中国通史的《文景之治》视频,思考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具体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强盛。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从拓片、史料和视频中找出关键词或句,根据关键词或句分析具体历史信息,透过历史的表象。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继秦而建立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吸取秦王朝15年而迅速灭亡的教训,注意研究如何避免重蹈秦的覆辙,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社会生活较为富足,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这说明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出现经济发展、物资丰盛的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这祖孙几代的“无为之治”实际上是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特别是经历秦朝暴政后,这种政治风格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进步。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凡是强调以民为本的朝代,往往会保持较为长久的繁荣和稳定。帮助建构知识体系,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作用,引导认识到“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
九、教学答疑
请看单选题,第1题,本题考察的是本课课程标准的西汉的建立者。先找关键字词,再看选项,ABD选项的陈胜、吴广、项羽都属于秦朝末年的历史人物,与题意不符。刘邦建立西汉即汉高祖,故答案选C。
第2题考察的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先找关键词,再看选项,ACD选项的统一文字 、 统一货币、 严刑峻法都是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与题意不符。汉高祖建立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得出答案是B。
第3题考察的是本课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文景之治”。先找关键词,再看选项,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体现了文帝景帝时期重视农业发展,符合题意。C.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体现了汉景帝劝农桑重视农业,符合题意。D.汉文帝的妃子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体现了汉文帝以躬亲节俭著称于世,符合题意。B.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与史实汉文帝开创节俭之风相违背,B答案不符合历史史实。
第4题考察秦汉两朝的总体特征朝代概述,找关键词,看选项,可以采用排除法。把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属史前时期,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B社会变革与诸侯争霸时期属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也可排除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与题意不符可排除。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建立和巩固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时期,答案为C。
问答题,考察的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突破本课难点答疑解题思路是修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和作用,参考答案: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今天的答疑到此,谢谢观看,同学们,再见!
十、教学评价
(一)课堂巩固与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立的政权,史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2.西汉建立后,社会贫困,汉高祖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休养生息 C.统一货币 D.严刑峻法
3.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材料反映了( )
A.政府特别重视工商业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赋税徭役已经被废除 D.文学艺术的繁荣兴盛
4.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 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B.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C.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
D. 汉文帝的妃子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5.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 )
A.中华文明起源时期 B. 社会变革与诸侯争霸时期
C. 首次大一统时期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
6.汉初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亡教训 B. 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汉朝的统治
8.“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促发展,巩固统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者禁,轻田租,什五税一。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西汉]司马迁《史记》
(1)材料一说明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社会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
(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10.问答题
【问题】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参考答案】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二)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评价设置为课堂巩固与提升,主要用来观察在学完本课后是否已掌握核心或主干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重点关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家国情怀”。
“课堂巩固与提升”部分第1-5题是选择题,侧重考查的识记能力,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解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第6题是材料问答题,侧重考查是否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渗透价值观的引领。
十一、教学板书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一部分:西汉的建立
第二部分:休养生息政策
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十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民”为核心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突破口梳理教材、立足课堂教学,建立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注意适度补充汉文帝的相关史实以丰满汉文帝形象,让跨越时空与汉文帝对话,想他所想,思他所思,从中感受其人格魅力、责任与担当意识、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渗透“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课堂拓展部分”则引入了“神圣光环下的阴影:‘文景之治’的局限”,通过探究学习相关材料,让了解到文景时期,农民的负担较前代有所减轻,但依然沉重,培养客观和全面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汉文帝 “节俭”“思安百姓”“以身作责”是对他的评价。细节最能打动人,人物最能叩击心灵、引起共鸣。关注细节、关注人物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应该是教学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