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1.2教学设计+课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1.2教学设计+课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31 14:18: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三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科学思维。 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培养学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实践活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将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②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④本套教材的内容框架特点是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单元按照生物一生物与环境一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整套教材中,本单元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等等。 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他们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会误以为能生长、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满足全部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才是生物,只满足其中一项的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可提供一些图片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机器人和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等),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2、学生会误以为各种调查都要对所有的样本逐一进行调查。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需要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活动:有时调查的范围较大,调查的对象太多,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可能逐一调查,往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生物的特征 科学方法:观察
生物的共同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科学方法:调查
生物归类的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的概念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不同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核方式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实例——P8 2.题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步骤——学习了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明明产生了一些疑问,鸟的骨真的比其他动物的轻吗?为此,他选择家鸽和鱼的骨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 ) ①在带有刻度的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刻度。 ②将一定量的家鸽骨放入水槽,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取出;把鱼骨放入水槽,使水面上升到记录的刻度,然后取出。 ③将两种骨烘干后称量,发现家鸽骨的质量小,鱼骨的质量大。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B,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积相等的家鸽骨和鱼骨 C.由实验可知,家鸽的骨比鱼骨轻 D.鸟类的骨骼轻,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生物的归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1~4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乌龟 B.1孢子植物、2蕨类植物、3藻类植物、4水绵 C.1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3裸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祸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 1.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P18 2.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8 4.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P24 5.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P24 2.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32 1.题 生物圈的范围——P32 1.题 生物圈的类型——P32 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片分析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能叙述生物的7大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是关系?根据生物现象描述判断生物与环境所属的关系能针对生物现象准确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观看课本图文,理解内化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小组讨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哪个是最大的?能阐述生物圈的意义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与非生物高清图片、动植物名称与分类拓展资料 实验室资源:实验装置、鼠妇 数据资源:三北防护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生活资源:学校生物园、附近的小池塘、农田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生物的特征 1 新授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新授课+活动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授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 新授课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根据所学“生物的特征”知识,联想课本以外的实例,举例说明。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完成一篇放学路上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所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调查后的体会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找个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拍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用水族箱做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请你在熟悉的当地找一处生态系统并拍照,说明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1.2.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强化了观察法,同时掌握调查法的科学方法,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对调查生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初步认识生物分类的方法,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的知识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知识课型,需要学生的深入进行实践,才能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较深的理解。第2课时的实验探究,因为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实验,老师需要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如鼠妇或者面包虫、黄粉虫等等(某宝可购买),学生提前分组,课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对生作好实验纪律的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难点:(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对于初中阶段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也充满了期待。金鱼作为常见的观赏鱼,很多学生家中饲养过金鱼,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本课时以学生熟悉的金鱼为实验对象,以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为主要实验内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概,念,举例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相关知识,基本建构了本节的知识体系,为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打下了基础,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构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分组调查实践,学会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环境的理念。 2.科学思维: (1)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活动方案,并学会做调查记录。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态度责任: 在调查实施中,关注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渗透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对校园绿化提合理化建议的探究,唤起热爱生命、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尊重环境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3 会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实验。
探究能力 能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具备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 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第1课时已经完成了概念教学,围统教材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的影响进行分析第2课时则出现了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菜种动物的影响”重点是组织好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提问:生态因素包括哪些? 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等。与植物相比,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反应更加灵敏,短时间就可以看出结果。 学生回顾上个课时所学内容: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等。在上节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什么”。 采用衔接导入,进一步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探究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鼠妇。鼠妇生活在什么样的境中? 展示“鼠妇”的相关视频,补充资料:鼠妇俗称潮虫,体型较大,15-20mm,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前后两端尖,经常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受到刺激时才“加速逃跑”。在花盆、砖块或石块下容易招到。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可能会把鼠妇和西瓜虫混淆在一起,西瓜虫身体较小,约10-15mm,遇到刺激后身体能卷曲为球状,似西瓜,并有“假死”现象,对光的敏感性稍差。因此,与鼠妇不可混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实验前同学们需要准备一个深棕色或不透光的空瓶子,在瓶盖上打两个小孔。瓶中放一层潮湿的土壤和一些枯叶,压实备用。 调查过程中注意观察鼠妇生活的环境特点,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和自己的疑问,完成调查表。 通过调查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辨析转化,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到底是潮湿程度还是光照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或者两者都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鼠妇体形扁平、较长,呈灰褐色或黑色,常常生活在花盆底下或草丛中等较阴湿的地方。 思考、讨论,回答:可能是鼠妇怕见到光、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等等。 做好准备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查校园或公园中的鼠妇。 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和自己的疑问。 学生思考,将问题分解成:(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通过对鼠妇图片的观察与生活环境的了解,使学生对实验对象有基本的熟知,并能根据它的生活环境和特点进行实验的设置。 教师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对于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转化,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再作点评总结,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形成学习自信心。 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原因都有可能。引出探究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实验探究:作出假设 观察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经过查阅资料和思考以后,你会对问题作出各种尝试性解释,这就是假设。一个好的假设,要能够说明相关事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因此,我们可以作出什么假设呢? 对学生作出的假设进行评价,并补充:作出假设要有依据,要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学生思考,回答: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作出假设的依据:在花盆、石块下等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当把花盆、石块被搬走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引导学生在探究实例中,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作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实要进行纠正和补充。
实验探究:制订计划 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几种实验方案的缺陷,认识到实验设计要有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进行多次重复,获得可信的实验结果。 分析预期结果,了解实施计划的详细步骤,记录数据。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假设成立。 纠正学生的易错点。 提问: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实验时,除光照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湿度、鼠妇数目等相同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光照是该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条件。可以确定实验结果只是由光照这一种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过渡:最后明确实验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后进行实践。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教师分析几种实验方案的缺陷,认识到需要设计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获得可信的实验结果。 设计正确的实验装置:在一个铁盘内均匀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明亮两种环境。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相同。 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变量的控制及对照实验的设计,知道选用较多的实验对象来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明确分工,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通过纠正学生的易错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探究:实施计划 指导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装置两侧的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后开始计数,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并记录,共统计10次。要求学生在统计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认真、如实地记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选取哪组数据作为实验结果?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第10次的数据。因为鼠妇在统计过程中会不停地运动,应该看鼠妇最终选择了哪种环境。 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组数据,最终的结果能以某个小组的数据为准吗?为什么? 取各小组数据的平均值,这样相当于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最后,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影响鼠妇的分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不能,一个小组的数据可能有误差。 通过汇报数据求平均值,让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了解提高实验可信度的科学方法。
实验探究:表达和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 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该动物有影响? 2、如何保证实验的结果不同只能是由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行吗? 4、为什么要计算各组平均值? 独立思考、分析本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后,进行班级交流。 学生体会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及动物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爱护动物的意识。
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能否按照类似的实验思路,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设计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思考实验方案。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巩固新知的同时加强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地了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法。通过探究实验,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通过研究自然界,对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也是同学们用以获得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 学生先归纳总结,说出本课学到的内容和感悟收获。 通过梳理小结,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工作者通常利用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多种方法获得事实和证据,运用逻辑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探究鼠妇是否受温度等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记得实验后将鼠妇放回野外。
板书设计(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3.学会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温故知新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等;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
探究实验
新知讲解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鼠妇。鼠妇生活在什么样的境中?
新知讲解
调查:鼠妇都在哪些地方出没?
新知讲解
提出问题
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为什么鼠妇大多出现在石块或花盆下?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新知讲解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a.探究光这个因素,我们需要设计几种环境,各环境下的鼠妇是否等量?
b.待鼠妇稳定后,需要统计什么数据?
c.如何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制定计划
确定实验方案
新知讲解
a.设计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5-10只) 。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两边面积不均匀,前方加一块小挡板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原设计
改造后(加挡板)
明暗对比更强烈
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图
b.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的数目,每分钟统计一次,统计10次。
实验方案
环境/时间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亮
阴暗
c.计算出全班各组的平均值,能减小误差,增大结论的可信度。
c.实施过程中完成P15讨论内容。
实施计划
注:每x人一组,注意分工合作。
a.设计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5只。
b.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光亮、阴暗处各有多少只鼠妇,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实施计划
结论: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
放生
组 1 2 3 4 5 6 7 8 平均值
明亮
阴暗
8组第十分钟不同环境下鼠妇数
表达交流
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该动物有影响?
2、如何保证实验的结果不同只能是由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3、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4、为什么要计算各组平均值?
光照
水分、温度
单一变量
不可以
减少误差
学以致用
潮湿程度影响鼠妇分布的对照实验
明亮
湿土
湿土
阴暗
光影响鼠妇分布的对照实验
土壤湿度
条件
鼠妇数量、位置
光照
湿土
干土
阴暗
阴暗
温度
一致
课堂练习
1.夏天到了,晓明观察到鱼缸里金鱼的呼吸频率发生了变化,于是他探究了金鱼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呼吸情况,记录数据如图所示。下列与探究无关的问题是(  )
A.温度对金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B.金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
C.金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D.金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
C
课堂练习
2.如表是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设计,选项正确的是(  )
A.左右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湿度都应适宜
D.左右两侧黄粉虫数量可以不同
C
位置 黄粉虫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25 ℃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黑暗 25 ℃ 干燥
课堂练习
3.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有四名学生各提出了一条修改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遮住 B.纸盒上面全部用玻璃板盖住
C.纸盒底部全部铺上细湿土 D.10只鼠妇太多,用2只就行
A
课堂总结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
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制定计划:
变量:有光、无光
实施计划:
实验实施 记录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注意事项
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课堂总结
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探究鼠妇是否受温度等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记得实验后将鼠妇放回野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