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三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科学思维。 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培养学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实践活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将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②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④本套教材的内容框架特点是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单元按照生物一生物与环境一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整套教材中,本单元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等等。 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他们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会误以为能生长、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满足全部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才是生物,只满足其中一项的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可提供一些图片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机器人和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等),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2、学生会误以为各种调查都要对所有的样本逐一进行调查。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需要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活动:有时调查的范围较大,调查的对象太多,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可能逐一调查,往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生物的特征 科学方法:观察
生物的共同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科学方法:调查
生物归类的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的概念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不同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核方式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实例——P8 2.题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步骤——学习了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明明产生了一些疑问,鸟的骨真的比其他动物的轻吗?为此,他选择家鸽和鱼的骨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 ) ①在带有刻度的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刻度。 ②将一定量的家鸽骨放入水槽,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取出;把鱼骨放入水槽,使水面上升到记录的刻度,然后取出。 ③将两种骨烘干后称量,发现家鸽骨的质量小,鱼骨的质量大。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B,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积相等的家鸽骨和鱼骨 C.由实验可知,家鸽的骨比鱼骨轻 D.鸟类的骨骼轻,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生物的归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1~4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乌龟 B.1孢子植物、2蕨类植物、3藻类植物、4水绵 C.1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3裸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祸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 1.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P18 2.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8 4.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P24 5.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P24 2.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32 1.题 生物圈的范围——P32 1.题 生物圈的类型——P32 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片分析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能叙述生物的7大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是关系?根据生物现象描述判断生物与环境所属的关系能针对生物现象准确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观看课本图文,理解内化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小组讨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哪个是最大的?能阐述生物圈的意义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与非生物高清图片、动植物名称与分类拓展资料 实验室资源:实验装置、鼠妇 数据资源:三北防护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生活资源:学校生物园、附近的小池塘、农田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生物的特征 1 新授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新授课+活动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授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 新授课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根据所学“生物的特征”知识,联想课本以外的实例,举例说明。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完成一篇放学路上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所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调查后的体会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找个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拍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用水族箱做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请你在熟悉的当地找一处生态系统并拍照,说明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归纳概括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3. 说出观察的步骤。
新知导入
下列图片中哪些是生物?
珊瑚
珊瑚虫
钟乳石
菌
夹竹桃
金鱼
新知讲解
要想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要对生物进行观察。
怎么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呢?
新知讲解
一、观察——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观察应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
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
由表及里等原则;
观察越细致越能接近真实。
法布尔
“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你是否触摸过桃毛,打开过桃核?
新知讲解
下列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感官获得的信息不一定精确,学会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电子天平
放大镜
显微镜
照相机
卷尺
新知讲解
观察、比较、讨论: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只有生物才具有的吗?
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机器人能动
能否自主运动不是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
植物不能移动位置
二、生物的特征
新知讲解
观察、比较、讨论: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只有生物才具有的吗?
能从小长大的就是生物吗?
能否从小长大也不是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
新知讲解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育下一代。
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
新知讲解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营养物质。
阳光下生长的洋紫荆
人给植物浇水
植物光合作用
人吃饭
吃草的羊
人类和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所以只能以植物和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海豚摄食
新知讲解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物质。
蘑菇
微生物培养需要培养基
新知讲解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新知讲解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部分生物不需要氧气,如酵母菌无氧环境发酵产生酒精,乳酸菌在无氧环境制造酸奶和泡菜。
动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
新知讲解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体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吸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动物排泄
植物排泄
新知讲解
生物摄取营养
生物进行呼吸
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部分。合成代谢指机体利用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构筑和更新自身的组成成分,并将能量储存。分解代谢指机体分解能量物质,释放能量,供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和维持体温。
新知讲解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向光性。
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会合拢。
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动植物都有应激性,越高等的生物,对刺激的反应越灵敏。
新知讲解
猎豹发现羚羊后迅速追击,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新知讲解
遗传现象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变异现象
大肠杆菌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
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吗?
病毒靠寄生于活细胞来生活。
新知讲解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新知讲解
会开花的生石花
生石花的肉质叶像石头,它是生物吗?
是
生石花能从小长大;
能开花结种子,能繁殖;
有根,能吸收水,无机盐
课堂练习
1.小刚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量法 C.观察法 D.统计法
2.在水样中,小刚观察到了一些球形的绿色小颗粒,以下判断合理的是( )
A.一定属于植物 B.一定不属于生物
C.一定属于生物 D.不足以准确判断
C
D
课堂练习
3.某市湿地公园内,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小鸭正在水中觅食,看到游人接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以上描述中,没有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
A.生物能繁殖后代
B.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能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记忆口诀:
营养呼吸排废物
生长繁殖有反应
遗传变异有细胞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你放学回家路边看到的有生命的生物。
2.实践活动:查找资料,利用家庭常见的豆类、花生、大蒜等植物进行水培,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生物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物学》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单元,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主导者是:生物。 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征”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学的第一单元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意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2、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理解生物的根本特征。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能描述二者之间的差异。 他们还没有掌握观察方法,不善于观察比较,特别是有些不易观察的生物特征。 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物的特征是认识生物的起点,是学生从具体的生物个体到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存在形式一一生物圈的认识的起步。教师在本节课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要为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做好铺垫。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对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 难点:生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普遍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在八年级上册对鸟类的身体结构特征进行过基础的学习。再结合前两节刚刚学昆虫及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应该比较容易了解繁殖特点和方式。同时,鸡蛋是同学们从小吃到大的一种食物。他们了解鸡蛋的味道,知道怎样剥开,但却没有认认真真观察过它们的结构,这种生活经验为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以及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并初步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态度责任: 1、初中第一节生物课给同学提出的要求,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从认识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现状的思考。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认识生物学,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知道科学方法:观察及其方法步骤
3 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4 能应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识别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
5 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探究能力 能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能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能够对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敬畏生命。
保持对大自然中生物现状的思考。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依据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同学们了解生物,才能更好地保护生物,保护我们的环境。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问:你认识生物吗?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请区分以下图片展示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帮助了解生物学的含义,为学生初中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激发兴趣,为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做铺垫。
新知探究 科学方法:观察 怎么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呢?首先我们要对生物进行观察。那么什么是观察呢? 用生活中常见的桃子引发学生对观察的思考,引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言对学生认真观察起到激励作用。 活动:给出图示,提问:下列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展示讲解观察可用的工具举例。 “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这往往是学生刚开始最质朴的回答。 学生总结体验:观察应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观察越细致越能接近真实。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观察”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思考,结合生活经验,给出对观察的理解。再引出生物研究的方法——观察,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 举例“桃子”及时巩固学生的观察技能,并通过活动总结经验,便于后续学习中更熟练地使用此方法。 通过进一步“观察”线段的长短,激发学生对于观察结果的思考,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会更客观。
知识探究二: 生物的七大特征 举例、观察、对比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机器人、钟乳石都不是生物的原因。从而引出生物能够生长的特征,并且长到一定阶段还要繁殖。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说出植物如何获取营养物质。 提问: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需要从外界获得哪些营养物质? 展示图片,进一步提问:那么动物和微生物呢? 结合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提问: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吗?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如水葫芦的疯长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晚上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的植物等等。 结合自身排出废物的方式,提问:植物如何排出废物? 补充:植物除呼吸外,通过叶片脱落,一部分经植物细胞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也随之被带走。总结: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 课件展示图示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提问:该特征对生物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什么是应激性? 课件展示猪繁殖的图片,教师讲解生物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表现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课件展示图示“新冠病毒”和大肠杆菌细胞,教师提问: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吗? 通过机器人和动植物的观察对比,判定能否自主运动不是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通过钟乳石和生石花的观察对比,判定能否从小长大也不是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总结出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观察、分组讨论、交流。 回答:绿色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结合其他生物的例子,得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学生思考并回答动物和微生物如何获取营养。 思考、讨论并得出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 思考并回答:植物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引导得出: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是有别于非生物的。 并对应激性进行理解总结。 学生观察猪繁殖的图片,通过生活实例,理解“生物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表现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一生物特征。 通过老师讲解明白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繁殖。所以病毒是生物。 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举例、观察、对比,从而判定生物和非生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员参与思考与讨论,初步形成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标准,从而判断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回答,此过程会调动学生思考总结,从而得出植物也需要“吃饭”的结论。 学生得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需要“吃饭”的结论,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结论。 通过展示“鲸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同类生活实例,从而得出结论: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 类比人类本身,有吸收就有排出,进一步探讨“植物如何排出废物”。从而得出结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 通过实例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实例的举例,并讨论得出结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通过不同的实例展示,加深学生对于“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一抽象特征的理解。 结合近年学生熟悉的传染病“新冠肺炎”病毒,帮助学生理解: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学以致用 提问:了解了生物的这些特征,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它们去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了。请你们回答:生石花的肉质叶像石头,它是生物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通过判断生石花是不是生物,达到新知的学以致用,巩固新知的同时加强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落地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记忆口诀: 营养呼吸排废物 生长繁殖有反应 遗传变异有细胞 学生熟悉“生物的基本特征”的记忆口诀,并快速记忆。 通过老师引导总结: 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生物能进行呼吸 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⑤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生物的7大特征”,进一步加强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1.举例说明你放学回家路边看到的有生命的生物。 2.实践活动:查找资料,利用家庭常见的豆类、花生、大蒜等植物进行水培,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