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1.1教学设计+课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1.1教学设计+课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七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31 14:19: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属于新课标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三大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从属于这个大概念中的第一个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如图所示: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科学思维。 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培养学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1章对应1个课时; 2、每节设置“想一想、议一议”问题或情境导入,均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探究实践”、“观察与思考”、“小资料”等模块,任务突出; 5、课后有“练习”和“课外实践”,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教材编写特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设置多个模块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中实现培养学生逐步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的生命观念。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体现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表现形式很独特,图文并茂,并且附上了很多的颜色。在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一些内容学生不能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参照书上的图文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直观。另外,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轻松一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探究实践活动。教材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此设计了多个模块,通过多种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锻炼。如“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模块,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思考能力;“资料分析”模块,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套教材将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②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从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④本套教材的内容框架特点是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单元按照生物一生物与环境一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建构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整套教材中,本单元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合理利用已有教材。根据学情和班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有所取舍。如每一节开头的“想一想,议一议”,如果觉得有更合适的问题和情景取代可以有所改变。 2、科学选择网络资源。根据教学过程和与知识的关联,科学选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辅助教师将知识形象化展示。如:播放“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等等。 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进行学习活动。调查与交流活动: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他们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亲手制作的生态瓶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会误以为能生长、能运动的就是生物。 突破方法:教师强调“满足全部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才是生物,只满足其中一项的不一定是生物”,如钟乳石。可提供一些图片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机器人和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等),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2、学生会误以为各种调查都要对所有的样本逐一进行调查。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需要用“抽样调查法”进行的活动:有时调查的范围较大,调查的对象太多,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可能逐一调查,往往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1、课堂上能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但长时间后注意力容易下降,需要教师把控时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言语表达等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每堂课至少安排一次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提升班级综合素养。 3、课后实践任务完成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需要教师及时强化、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认识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
探究实践 尝试运用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思维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每节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与环境的欲望。课堂上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学习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生物的特征 科学方法:观察
生物的共同特征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科学方法:调查
生物归类的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圈的概念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的不同类型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核方式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实例——P8 2.题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及步骤——学习了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明明产生了一些疑问,鸟的骨真的比其他动物的轻吗?为此,他选择家鸽和鱼的骨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 ) ①在带有刻度的水槽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录刻度。 ②将一定量的家鸽骨放入水槽,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然后取出;把鱼骨放入水槽,使水面上升到记录的刻度,然后取出。 ③将两种骨烘干后称量,发现家鸽骨的质量小,鱼骨的质量大。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B,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积相等的家鸽骨和鱼骨 C.由实验可知,家鸽的骨比鱼骨轻 D.鸟类的骨骼轻,有利于减轻体重,适于飞行生活 生物的归类——下列选项符合图中1~4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鸟类、3爬行动物、4乌龟 B.1孢子植物、2蕨类植物、3藻类植物、4水绵 C.1种子植物、2被子植物、3裸子植物、4水杉 D.1无脊椎动物、2扁形动物、3节肢动物、4祸虫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 1.题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P18 2.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P18 4.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P24 5.题 食物链和食物网——P24 2.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P32 1.题 生物圈的范围——P32 1.题 生物圈的类型——P32 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生物与环境是如何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片分析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能叙述生物的7大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是关系?根据生物现象描述判断生物与环境所属的关系能针对生物现象准确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观看课本图文,理解内化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出周围存在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小组讨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哪个是最大的?能阐述生物圈的意义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落实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和记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点。 2、横纵向分析比较。加强章节直接的联系,帮助形成大概念。 3、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帮助课堂的知识点更加内化。 4、探究实践活动。以实验探究出发,参与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生物与非生物高清图片、动植物名称与分类拓展资料 实验室资源:实验装置、鼠妇 数据资源:三北防护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生活资源:学校生物园、附近的小池塘、农田 硬件设施资源:希沃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课型
生物的特征 1 新授课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2 新授课+活动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授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 新授课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请根据所学“生物的特征”知识,联想课本以外的实例,举例说明。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完成一篇放学路上生物的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所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调查后的体会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找个身边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并拍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用水族箱做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请你在熟悉的当地找一处生态系统并拍照,说明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1.2.1.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课通过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拓展学习生物很多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同时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意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人和其他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生物的了解还比较少,但大多都比较喜欢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一些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资料分析和其他实例,以及实验探究等活动,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2.科学思维 (1)通过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讨论,概括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尝试设计对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说出科学探究的设计要点。 3.科学探究: 尝试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实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能够基于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原则设计对照试验,并可以进一步探究温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态度责任: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引发学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 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知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探究能力 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科学态度 形成爱护动物和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构建环境、生态元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等概念,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为实验探究课,该探究为本书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课程,在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培养上的教育价值高于知识层面上的教育价值,所以利用完整的一课时完成。 第1课时的教学思路上,首先充分利用好“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环境的正确概,念,并由此引出对环境中生态因素的学习;之后,利用教材中小麦田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识别和分析影响小麦生活和分布的各种生态因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在上述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师生通过大量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关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继续利用教材1-13和1-14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而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竞争、合作、捕食和寄生等关系。关于生物对环境的实验和影响,教师可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列举一些生物适应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其他实例。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活动后,已经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问: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鱼即使生物在这种环境中,就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有联系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学习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了。 我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 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影响鱼生活的环境。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大熊猫的事例感悟: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新知探究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展示三种生物生活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什么是环境呢?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多媒体展示三组的优美画面和资料,并提问:这些图片分别展示了不同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或者分布,提问: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分组讨论)讲述:生态因素的概念教师引导概括: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营养物质等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归纳出环境的概念。 观察图并思考,学生找出影响各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生物是生存在一定环境中的。 让学生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等,并按有无生命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刚刚我们所说的光照、空气、水、温度这些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的呢? 展示“水源充足和缺水的草原”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继续展示多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内容,思考、回答:水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通过分析大雁南飞、泽陆蛙冬眠的现象,得出:温度能对生物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向日葵向阳、悬崖上的柏树现象,得出:阳光能对生物产生影响。 利用教材资料和补充的课外资料从生长和分布两个方面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在对资料的分析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牛吃草、猫捕捉老鼠等。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影响动植物生长的生物因素间的关系。 展示稻田中的狮子与大象争夺水源、水稻与杂草竞争水肥,引导学生思考狮子与大象、水稻与杂草之间属于什么关系。 展示海葵和小丑鱼、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葵和小丑鱼、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属于什么关系。 展示马蛔虫、菟丝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其攀附的植物之间属于什么关系。 进行点评并总结: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都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接着展示有关同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片。 进行评价并总结: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合称为生态因素。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捕食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竞争关系。 学生分析:海葵有毒刺,保护小丑鱼不受其他鱼类攻击,小丑鱼吃海葵消化完的残渣,协助其清理身体;或当作海葵的捕食其他鱼类的“诱饵”,并回答:共生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寄生关系。 通过分析蚂蚁合作搬运食物、成年狒狒争当“首领”的实例,认识到同种生物之间既有合作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通过课本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及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展示生物之间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不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还能调动课堂氛围:生动有趣的图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行热烈的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可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结论,能帮助内化新知,记忆与理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环境会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呢?让学生观教材中蚯蚓图片,思考:蚯蚓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的 进一步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请说明。 展示荒漠中的骆驼和骆驼刺、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展示草丛中的老虎、枯叶蝶的形态、蛇的体色变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拟态和保护色的意义: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使生物不易于被其他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通过“人间奇迹”——塞罕坝荒原变林海、退耕还林还草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吧。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蚯蚓以植物枯枝落叶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利于植物生长。可见,蚯蚓对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回答。 通过分析草丛中的老虎、枯叶蝶的形态、蛇的体色变化,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 深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力。作为在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展示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利用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丰富的资料支持使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结论,能帮助内化新知,记忆与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知识点: 1、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生存。 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温度、光照、水、土壤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3)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我们应关爱生物,保护环境。其实,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认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不仅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拓展延伸 展示枯叶蝶和雷鸟,并提问: 1.拟态和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2.如果冬季降雪来迟,周围还是苔原的颜色,而雷鸟的羽毛仍然会变成白色。这种适应性还存在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自然界中的实例分析,拓展“拟态”和“保护色”的概念与意义。
作业设计 查找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诗句并分享。
板书设计(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新知导入
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新知讲解
这些图片分别展示了不同的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或者分布,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讲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空气
温度
其它生物
新知讲解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温度

空气
土壤
……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新知讲解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新知讲解
大雁南飞
泽陆蛙冬眠
温度
非生物因素:
新知讲解
非生物因素:

向日葵向阳
悬崖上的柏树
新知讲解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牛吃草
不同种生物之间
猫捕老鼠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新知讲解
竞争:不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发生斗争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狮子与大象
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不同种生物之间
新知讲解
海葵和小丑鱼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不同种生物之间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新知讲解
菟丝子
马蛔虫
不同种生物之间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新知讲解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合作关系
竞争关系
成年狒狒争当“首领”
同种生物之间
新知讲解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蚯蚓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的
新知讲解
退耕还林
生物对环境影响
新知讲解
荒漠中的骆驼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图片
骆驼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新知讲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使生物不易于被其他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新知讲解
“人间奇迹”——塞罕坝荒原变林海
课堂练习
1.任何生物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下列各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生活在海水中的红树植物根部有许多露出水面的气生根
B.地衣能够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C.南极的企鹅具有密度很高的羽毛,有助于维持体温恒定
D.青蛙常栖息于池塘等处,在水边活动,也能在水中游泳
B
课堂练习
2.蚯蚓体表有黏液和刚毛,有助于其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而蚯蚓的活动又能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强土壤肥力。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
B.生物必需适应环境,并且能够改造环境才能生存
C.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不能改变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
课堂练习
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C
课堂总结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同种生物间的关系
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
合作
竞争
捕食
竞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生物
适应、 影响
影响
光、温度、水、土壤、空气……
作业布置
查找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诗句并分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