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4:酶与ATP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中溶液(0.2mL) 乙中溶液(2mL) 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
0s 50s 100s 150s 200s 250s
I 肝脏提取液 H2O2溶液 0 9.0 9.6 9.8 10.0 10.0
II FeCl3 H2O2溶液 0 0 0.1 0.3 0.5 0.9
III 蒸馏水 H2O2溶液 0 0 0 0 0.1 0.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
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
C.250 s时I组和Ⅲ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
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C
【知识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H2O2分解生成O2,气体体积增加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
B、实验从催化剂与底物接触时开始计时,即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
C、由表可知,三组实验的底物两相同,反应结束时产物量也会相同,即最终的压强应相同,由表可知,但250 s时I组已结束,Ⅱ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
D、实验通过对比酶(肝脏提取液)与无机催化剂(FeCl3)的催化效果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2023·广东)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允
【答案】B
【知识点】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自然选择与适应;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施莱登和施旺最初建立的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产生的,后来耐格里、魏尔肖发现“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学说的修正,而共同由来学说为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B错误;
C、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C正确;
D、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本质为蛋白质,后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也就是说酶的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这一发现对酶化学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补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是对教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历程、中心法则的构建以及酶的发现与探索历程四段科学史的考查。
3.(2023·广东)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娄调、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份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答案】C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
【解析】【解答】A、揉捻是通过物理作用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内合成的多酚氧化酶释放出来与茶多份充分接触,A正确;
BC、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可以维持酶的活性,使反应速率加快,故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但是有机酸含量增加会导致反应体系pH值下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B正确,C错误;
D、题干“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因此采用高温破坏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可以防止茶多酚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过酸、过碱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4.(2023·天津)衣原体缺乏细胞呼吸所需的酶,则其需要从宿主细胞体内摄取的物质是( )
A.葡萄糖 B.糖原 C.淀粉 D.ATP
【答案】D
【知识点】ATP的作用与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细胞呼吸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衣原体缺乏细胞呼吸所需的酶,所以不能进行细胞呼吸,不能为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需要从宿主细胞中摄取。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因此衣原体需要从宿主细胞体内摄取的物质是ATP,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 D。
【分析】细胞呼吸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储存在ATP中。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水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2023·天津)癌细胞来源的某种酶较正常细胞来源的同种酶活性较低,原因不可能是( )
A.该酶基因突变
B.该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C.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D.该酶在翻译过程中肽链加工方式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酶活性降低,A正确;
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启动基因的转录,若该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的转录过程无法进行,不能合成该种酶,B错误;
C、若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会导致该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改变,酶活性降低,C正确;
D、该酶在翻译过程中肽链加工方式变化,可能导致该酶的空间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其功能改变,酶活性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等有关。
(2)癌细胞是细胞基因突变产生的,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6.(2023·湖南)食品保存有干制、腌制、低温保存和高温处理等多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
B.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C.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
【答案】C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酶的特性;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渗透作用
【解析】【解答】A、干制过程去除水分,使微生物代谢减慢,不易生长和繁殖,延长食品保存时间,A正确;
B、腌制过程中添加食盐、糖等可增加环境溶液溶度,从而微生物渗透失水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B正确;
C、低温条件下新陈代谢减慢,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例如水果蔬菜的保存需要零上低温,C错误;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酶在高温条件下会变性失活,减少对营养物质的水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延长对食物的保存时间可以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杀死杂菌等方式实现。
7.(2023·浙江)某同学研究某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己糖激酶溶液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丧失50%;己糖激酶溶液中加入过量底物后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仅丧失3%。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 )
A.温度 B.底物 C.反应时间 D.酶量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两组实验的温度都为45℃(温度相同),水浴时间都为12min(反应时间相同),酶量一致,两组实验的不同点是第二组加入过量底物,因此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底物。
故答案为:B。
【分析】(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a.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
b.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
(2)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8.(2023·浙江)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
C.磷酸化酶a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
【答案】B
【知识点】酶促反应的原理;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不进入肝细胞内部,A错误;
B、饥饿时,需要肌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肌糖原的分解需要磷酸化酶a的催化,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为磷酸化酶a,B正确;
C、磷酸化酶a能的作用是催化肝糖原水解,不提供能量,C错误;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磷酸化酶a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胰岛素无提高磷酸化酶a活性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岛素含量升高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
二、非选择题
9.(2023·全国乙卷)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花色主要是由花瓣中所含色素种类决定的,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其中酶1的合成由A基因控制,酶2的合成由B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两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某研究小组分别取甲、乙的花瓣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了甲、乙花瓣的细胞研磨液,并用这些研磨液进行不同的实验。
实验一:探究白花性状是由A或B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
①取甲、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
②在室温下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变成红色。
③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颜色无变化。
实验二: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
将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 (答出3点即可);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 。
(2)实验一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 。
【答案】(1)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空间结构
(2)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AAbb;aaBB;白色
【知识点】酶的特性;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1)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高温条件会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所以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故答案为: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空间结构。
(2) 题干中指出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而甲、乙花瓣原本都是白色的,现在两种花瓣细胞研磨后混合液变红色,说明混合后发生了相应的酶促反应,进一步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故答案为: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实验二中甲细胞中的酶在高温条件下会变性失活,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依然有有红色色素产生,可确定甲细胞中肯定没有酶2,甲细胞中应该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在乙细胞中酶2的作用下产生了红色色素。又因为甲、乙都是白花纯合子,所以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若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会使乙细胞中的酶2变性失活,即使甲细胞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没有酶2的作用,也无法产生红色素,故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白色。
故答案为:AAbb;aaBB;白色。
【分析】(1)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效率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特别提醒: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来说的。)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③作用条件温和: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使酶永久失活。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主要体现在:
①生物的绝大多数性状受单个基因控制。
②生物的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如人的身高。
③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10.(2023·全国甲卷)[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常需要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蛋白质。某同学用凝胶色谱法从某种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甲、乙、丙3种蛋白质,并对纯化得到的3种蛋白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电泳槽的阳极和阴极)。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且甲、乙均由一条肽链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迁移的方向是 (填“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
(2)图中丙在凝胶电泳时出现2个条带,其原因是 。
(3)凝胶色谱法可以根据蛋白质 的差异来分离蛋白质。据图判断,甲、乙、丙3种蛋白质中最先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 ,最后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 。
(4)假设甲、乙、丙为3种酶,为了减少保存过程中酶活性的损失,应在 (答出1点即可)条件下保存。
【答案】(1)从上向下
(2)丙由两条肽链组成
(3)相对分子质量;丙;乙
(4)低温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解析】【解答】(1)进行凝胶电泳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DNA片段,迁移距离越小。根据题中信息甲的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故甲的迁移距离相对乙较小,可判断出迁移方向是从上到下。
故填:从上向下。
(2)题中信息甲、乙均由一条肽链构成,凝胶电泳时分别出现1个条带,因此,丙出现2个条带,说明丙是由2条肽链构成。
故填:丙由两条肽链组成。
(3)凝胶色谱法主要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来分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进入孔径较大的凝胶孔隙内,故移动距离较短,会较先被洗脱出来,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移动距离较长,比较靠后被洗脱出来。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最先被洗脱出来,乙的分子质量最小,最后被洗脱出来。
故填:相对分子质量;丙;乙。
(4) 低温会抑制酶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故酶一般在低温条件下保存。
故填:低温。
【分析】 本题考查凝胶电泳技术以及电泳条带的解析问题 。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4:酶与ATP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中溶液(0.2mL) 乙中溶液(2mL) 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
0s 50s 100s 150s 200s 250s
I 肝脏提取液 H2O2溶液 0 9.0 9.6 9.8 10.0 10.0
II FeCl3 H2O2溶液 0 0 0.1 0.3 0.5 0.9
III 蒸馏水 H2O2溶液 0 0 0 0 0.1 0.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
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
C.250 s时I组和Ⅲ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
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2.(2023·广东)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允
3.(2023·广东)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娄调、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份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4.(2023·天津)衣原体缺乏细胞呼吸所需的酶,则其需要从宿主细胞体内摄取的物质是( )
A.葡萄糖 B.糖原 C.淀粉 D.ATP
5.(2023·天津)癌细胞来源的某种酶较正常细胞来源的同种酶活性较低,原因不可能是( )
A.该酶基因突变
B.该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C.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D.该酶在翻译过程中肽链加工方式变化
6.(2023·湖南)食品保存有干制、腌制、低温保存和高温处理等多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
B.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C.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
7.(2023·浙江)某同学研究某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己糖激酶溶液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丧失50%;己糖激酶溶液中加入过量底物后置于45℃水浴12min,酶活性仅丧失3%。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 )
A.温度 B.底物 C.反应时间 D.酶量
8.(2023·浙江)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
C.磷酸化酶a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
二、非选择题
9.(2023·全国乙卷)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花色主要是由花瓣中所含色素种类决定的,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其中酶1的合成由A基因控制,酶2的合成由B基因控制。现有甲、乙两个不同的白花纯合子,某研究小组分别取甲、乙的花瓣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了甲、乙花瓣的细胞研磨液,并用这些研磨液进行不同的实验。
实验一:探究白花性状是由A或B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
①取甲、乙的细胞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颜色变化。
②在室温下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变成红色。
③将两种细胞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颜色无变化。
实验二: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
将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变成了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 (答出3点即可);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 。
(2)实验一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变成了红色,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 。
10.(2023·全国甲卷)[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常需要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蛋白质。某同学用凝胶色谱法从某种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甲、乙、丙3种蛋白质,并对纯化得到的3种蛋白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电泳槽的阳极和阴极)。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且甲、乙均由一条肽链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迁移的方向是 (填“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
(2)图中丙在凝胶电泳时出现2个条带,其原因是 。
(3)凝胶色谱法可以根据蛋白质 的差异来分离蛋白质。据图判断,甲、乙、丙3种蛋白质中最先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 ,最后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 。
(4)假设甲、乙、丙为3种酶,为了减少保存过程中酶活性的损失,应在 (答出1点即可)条件下保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H2O2分解生成O2,气体体积增加导致压强改变,A正确;
B、实验从催化剂与底物接触时开始计时,即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
C、由表可知,三组实验的底物两相同,反应结束时产物量也会相同,即最终的压强应相同,由表可知,但250 s时I组已结束,Ⅱ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
D、实验通过对比酶(肝脏提取液)与无机催化剂(FeCl3)的催化效果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答案】B
【知识点】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自然选择与适应;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施莱登和施旺最初建立的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产生的,后来耐格里、魏尔肖发现“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学说的修正,而共同由来学说为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B错误;
C、科学家克里克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少数生物(如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C正确;
D、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本质为蛋白质,后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也就是说酶的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这一发现对酶化学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补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是对教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历程、中心法则的构建以及酶的发现与探索历程四段科学史的考查。
3.【答案】C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
【解析】【解答】A、揉捻是通过物理作用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内合成的多酚氧化酶释放出来与茶多份充分接触,A正确;
BC、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可以维持酶的活性,使反应速率加快,故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但是有机酸含量增加会导致反应体系pH值下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B正确,C错误;
D、题干“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因此采用高温破坏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可以防止茶多酚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过酸、过碱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4.【答案】D
【知识点】ATP的作用与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细胞呼吸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衣原体缺乏细胞呼吸所需的酶,所以不能进行细胞呼吸,不能为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需要从宿主细胞中摄取。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因此衣原体需要从宿主细胞体内摄取的物质是ATP,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 D。
【分析】细胞呼吸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储存在ATP中。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水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答案】B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酶活性降低,A正确;
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启动基因的转录,若该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的转录过程无法进行,不能合成该种酶,B错误;
C、若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会导致该酶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改变,酶活性降低,C正确;
D、该酶在翻译过程中肽链加工方式变化,可能导致该酶的空间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其功能改变,酶活性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等有关。
(2)癌细胞是细胞基因突变产生的,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6.【答案】C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酶的特性;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渗透作用
【解析】【解答】A、干制过程去除水分,使微生物代谢减慢,不易生长和繁殖,延长食品保存时间,A正确;
B、腌制过程中添加食盐、糖等可增加环境溶液溶度,从而微生物渗透失水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B正确;
C、低温条件下新陈代谢减慢,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例如水果蔬菜的保存需要零上低温,C错误;
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酶在高温条件下会变性失活,减少对营养物质的水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延长对食物的保存时间可以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杀死杂菌等方式实现。
7.【答案】B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两组实验的温度都为45℃(温度相同),水浴时间都为12min(反应时间相同),酶量一致,两组实验的不同点是第二组加入过量底物,因此该同学研究的因素是底物。
故答案为:B。
【分析】(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a.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
b.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
(2)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8.【答案】B
【知识点】酶促反应的原理;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不进入肝细胞内部,A错误;
B、饥饿时,需要肌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肌糖原的分解需要磷酸化酶a的催化,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为磷酸化酶a,B正确;
C、磷酸化酶a能的作用是催化肝糖原水解,不提供能量,C错误;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磷酸化酶a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胰岛素无提高磷酸化酶a活性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岛素含量升高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
9.【答案】(1)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空间结构
(2)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AAbb;aaBB;白色
【知识点】酶的特性;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1)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高温条件会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所以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故答案为: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空间结构。
(2) 题干中指出红色色素是由白色底物经两步连续的酶促反应形成的,第1步由酶1催化,第2步由酶2催化,而甲、乙花瓣原本都是白色的,现在两种花瓣细胞研磨后混合液变红色,说明混合后发生了相应的酶促反应,进一步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故答案为:一种花瓣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另一种花瓣中含有酶2,两者混合后形成红色色素。
(3)实验二中甲细胞中的酶在高温条件下会变性失活,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依然有有红色色素产生,可确定甲细胞中肯定没有酶2,甲细胞中应该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在乙细胞中酶2的作用下产生了红色色素。又因为甲、乙都是白花纯合子,所以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若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会使乙细胞中的酶2变性失活,即使甲细胞中含有酶1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没有酶2的作用,也无法产生红色素,故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呈现的颜色是白色。
故答案为:AAbb;aaBB;白色。
【分析】(1)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效率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特别提醒: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来说的。)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③作用条件温和: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使酶永久失活。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主要体现在:
①生物的绝大多数性状受单个基因控制。
②生物的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如人的身高。
③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10.【答案】(1)从上向下
(2)丙由两条肽链组成
(3)相对分子质量;丙;乙
(4)低温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解析】【解答】(1)进行凝胶电泳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DNA片段,迁移距离越小。根据题中信息甲的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故甲的迁移距离相对乙较小,可判断出迁移方向是从上到下。
故填:从上向下。
(2)题中信息甲、乙均由一条肽链构成,凝胶电泳时分别出现1个条带,因此,丙出现2个条带,说明丙是由2条肽链构成。
故填:丙由两条肽链组成。
(3)凝胶色谱法主要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来分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进入孔径较大的凝胶孔隙内,故移动距离较短,会较先被洗脱出来,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移动距离较长,比较靠后被洗脱出来。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最先被洗脱出来,乙的分子质量最小,最后被洗脱出来。
故填:相对分子质量;丙;乙。
(4) 低温会抑制酶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故酶一般在低温条件下保存。
故填:低温。
【分析】 本题考查凝胶电泳技术以及电泳条带的解析问题 。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