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31 14: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新湘教 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202X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目录
大气的水平运动
1



你还记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吗?
为什么水平方向上气流会由高压流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知识回顾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方向:
大小:
特点:
风向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变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风向,偏向:北右南左
大小:
纬度越高,偏转角度越大
特点:
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例)
气压/百帕
500
498
496
494
492
490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气压/百帕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方向:
与风向相反
大小: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例如:陆地>海洋 山区>平原等
特点:
既改变风向又改变大小
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摩擦力
大气水平运动受到的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地面摩擦力
风向垂直等压线
平行等压线(高空)
斜交等压线(近地面)
风 向
影响风的因素
风向的确定方法
风向的确定方法
02
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03
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
01
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
04
面向水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该点的风向。
1010
1008
1006
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近地面风向

A
A
高空风向
910
920
900
A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力大小的确定方法
02
等压线疏密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01
同一幅图: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风力的
确定方法
0
10km
998
1000
1002
D
B
0
10km
1012
1010
1008
B
C
0
10km
998
1000
1002
B
B
1012
1006
1000
0
10km
B
A
风力大小是:A>B>C>D
997.5
1000.0
1002.5
1005.0
1007.5
A
B
C
D
风力:A>B>C>D
50Km
50Km
活动题
(1)说出左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是哪一处,再归纳等压线分布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并绘制出风力最大处的风向。
②处。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活动题
(2)说出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绘出该处的风向。
右图比例尺大,气压梯度大,风国比左图大,右图中,C处等压线比D处密集,故C处风力最大。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叫做“马纬度”。
1、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2、“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气流垂直运动,进一步引起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从而产生了促使气流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在它的推动下,形成了风。
该区域这几周受移动到此的副热带高气压作用,盛行下沉气流,无法形成风。
狭管效应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大气环流
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它地区,调节 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成因: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
单圈环流
如果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终年直射赤道的情况,赤道和极地之间的会存在如图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极地
赤道
三圈环流

30°
60°
90°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低气压带
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上的暧空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为西风,在30度上空堆积;
低纬环流
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一部分向北,一部分向南
高压
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
北上的暧空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为西风,在30度上空堆积;

30°
60°
90°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低气压带
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高压影响冷空气南下
极锋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环流

30°
60°
90°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南半球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基础上,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30°
60°
N
极地高压
活动
图中气压 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绘制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就位置上。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北/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压

30°
60°
N
春秋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夏至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度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一月
七月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60 N
30°N
亚 欧 大 陆


西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度以南地区
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亚洲东部背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大洋,季风最典型。
1月
7月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风
温暖湿润
南亚:
冬季
东北风
温暖干燥
夏季
西南风
温暖湿润
小结
①地球静止不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假设条件
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闭合环流
单圈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①,考虑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被分裂成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②,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否定假设条件③,考虑海陆分布
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和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