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12: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甲组中不切断,拟南芥正常生长,乙组中在①处切断,即除去结构Ⅰ,生长缓慢,则结构Ⅰ处有生长素产生,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拟南芥弯曲生长,丙组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生长,说明在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拟南芥弯曲生长,丙组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生长,说明在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说明甲组和乙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不生长,在③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不生长,实验结果相同,说明②③之间无生长素产生,也不能判断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单侧光照时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茎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的,因而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从而造成茎向光弯曲生长。
2.(2023·湖北)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H2O2含量,故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
B、胁迫环境下已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不适合苦草生存,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
C、镉属于重金属,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C正确;
D、胁迫是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镉胁迫下苦草已经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镉胁迫使环境条件显著偏离于苦草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
3.(2023·广东)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任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解答】A、对植物进行扦插时,插条一般保留3-4个芽,幼嫩的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促进插条生根,提高其成活率,A错误;
B、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当插条上叶片较多时,蒸腾作用比较旺盛,会导致插条失水过多而枯萎死亡,故剪去多数叶片可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B正确;
C、NAA可以促进插条生根,对于较高浓度的NAA可以选用沾蘸法处理插条,低浓度NAA可以选用浸泡法进行处理,C错误;
D、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为促进插条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一般在弱光下培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以下两类方法比较简便。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沾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同时插条上的多数叶片需要剪掉,以降低蒸腾作用的强度,并保留3-4个芽,利于合成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
4.(2023·全国甲卷)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答案】D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生长素主要由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合成生长素的原料主要有色氨酸,A正确;
B、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某些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调控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影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C正确;
D、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5.(2023·海南)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贮藏蛋白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为探究赤霉素在某种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团队设计并实施了A、B、C三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只有A组是对照组
B.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
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D.三组实验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本实验中A组和B组都是对照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上升,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会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抑制贮藏蛋白为幼苗提供营养,不利于种子萌发,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三组实验中,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B组、A组、C组,所以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B组、A组、C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三组实验中,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B组、A组、C组,说明赤霉素会促进贮藏蛋白的降解,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抑制剂会导致贮藏蛋白的降解速率下降,不利于种子萌发。
6.(2023·北京)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乙烯组主根长度较短,说明乙烯抑制主根生长,A正确;
B、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赤霉素组主根长度较长,说明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B正确;
C、乙烯抑制主根生长,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两者作用相反,说明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C正确;
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组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主根长度变短,说明乙烯抑制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赤霉素:①合成部位为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②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③分布: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主要分于未成热的种子,幼芽、幼根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2)乙烯 :①合成部位为植物体各个部位。②主要作用为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③分布:成熟果实中含量最多。
7.(2023·湖北)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A.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答案】B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M的稀释浓度为1/400时对甲的影响最小,落叶率低;对乙的影响与1、2组差别不大,综合分析M的稀释浓度为1/400 时效果最好,A正确;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
C、本实验目的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喷施M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时间选择在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种子尚未成熟可以有效防止其传播和蔓延,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落叶率与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实验目的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在对植物生长调节剂M浓度选择时,应选择甲落叶率低而乙落叶率高的浓度进行喷施。左图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稀释度增高落叶率降低,与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应选择落叶率较高组,但三组结果相近,综合两图结果,选择稀释浓度为1/400组最为适宜。
8.(2023·浙江)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由图甲和乙可知,红光处理后的种子赤霉素含量高于远红光处理后的种子,远红光处理后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故红光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
B、红光促进赤霉素的合成,机制为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由图乙可知,红光处理莴苣种子开始萌发时间早于赤霉素处理莴苣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
D、红光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抑制种子萌发,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激素间的关系:拮抗作用:脱落酸和赤霉素: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打破种子休眠,脱落酸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雄花的形成,脱落酸促进雌花的形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2、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等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2)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
9.(2023·广东)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答案】A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依据题干比较室内和室外的差异是光照强度的不同,因此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引起下游生物学效应,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A正确;
B、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转化和传递光能,植物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是光敏色素,B错误;
C、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得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水仙转入室内后,若给以单侧光,也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C错误;
D、水仙转入室内后,光照强度减弱,徒长甚至倒伏,说明弱光促进了水仙叶芽的分化及叶的伸长生长,室外强光才会促进花芽的分化形成花,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体不但可以感受光的刺激,还可以利用光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植物体有感受光刺激的光受体,光敏色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可以吸收、转化和传递光能供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0.(2023·新课标卷)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登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日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措施②春花处理,利用低温诱导花芽的形成,措施④利用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减少作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无消耗,措施⑤合理密植,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有机物积累,B错误;
C、措施②春花处理,利用低温诱导花芽的形成,与光合作用无关,措施⑤合理密植,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措施⑥间作种植,利用不同作物光合作用,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作物产量,C错误;
D、措施①利用低温降低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措施③风干储藏,减少作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无消耗,措施④利用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与呼吸作用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2、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
(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光照强弱的控制;
(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11.(2023·浙江)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切去叶片,保留叶柄,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IAA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越迟使用IAA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实验探究IAA处理对叶柄脱落的影响,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
B、由图可知,越迟使用IAA处理,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越低,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弱,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IAA处理具有抑制叶柄脱落,不使用IAA处理,单独使用乙烯处理促进叶柄脱落,故二者的作用相拮抗,C错误;
D、由题意可知,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都是抑制叶柄脱落,不能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叶、花、果实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2.(2023·湖南)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01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I酶的合成
C.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
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
【答案】A,C,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果实成熟后被捕食的同时实现了种子的传播,因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故此时种子已成熟,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NCEDI 是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由左题图曲线可知,NDGA组NCEDI酶活性被抑制时脱落酸含量趋近于零,因此说明脱落酸的生成必须有NCED1酶的作用。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合成的同时就必须有NCEDI酶的合成,B错误;
C、基因ACO1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由右题图分析可知,NDGA组NCEDI酶受抑制,脱落酸合成减少。与对照组及加脱落酸组相比,乙烯开始增加的时间由6天延长到10天,因此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C正确;
D、由右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脱落酸组乙烯含量增加时间更早,含量更多,所以可推测脱落酸诱导了乙烯合成;但脱落酸+1-MCP组乙烯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脱落酸: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③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客和组织中含量多。
(2)乙烯: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③分布:成熟果实中含量多。
三、非选择题
13.(2023·新课标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 。
(2)植物细胞分裂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完成的。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 。
(3)给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有 (答出Ⅰ点即可)。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光敏色素;温度、重力
【知识点】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1)细胞间期主要进行物质准备,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在促进细胞分裂时,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的调控,如光照,在植物细胞中含有能感受光信号的光敏色素,除此之外还有温度、重力等。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质分裂,二者共同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同时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协同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和赤霉素:赤霉素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的氧化分解,从而协同促进细胞伸长。
3、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14.(2023·天津)研究人员探究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情况,得到了生长素运输方向示意图(图1)
(1)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类型是 。
(2)图2是正常植物和某蛋白N对应基因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据此回答:
(i)N蛋白基因缺失,会导致根部变短,并导致生长素在根部 处(填“表皮”或“中央”)运输受阻。
(ii)如图3,在正常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植物顶膜的蛋白,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 运输到细胞 ,根据图3,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 。
(3)根据上述研究,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 ,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
【答案】(1)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表皮;顶膜;侧膜和底膜;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3)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故填: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i)分析图2,与正常型相比N蛋白缺失型伸长区表皮处几乎无生长素分布,据此可推测生长素在根部表皮处运输受阻。
(ii)由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和N蛋白缺失型个体顶膜的PIN2蛋白含量相同,正常型侧膜和细胞质中无PIN2分布。结合图1,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顶膜运输至侧膜和底膜;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但是相等较少,其中细胞质中含量最少。
故填:表皮;顶膜;侧膜和底膜;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3)由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只有顶膜有PIN蛋白分布,而N蛋白缺失型个体则在顶膜、侧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
故填: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15.(2023·湖北)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 (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 。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 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
(5)实验三的结论是 。
【答案】(1)mRNA
(2)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产物是RNA,mRNA是RNA的一种,也是翻译的模板,所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1mRNA含量得出。
故填:mRNA。
(2)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并且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故填: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该实验目的是验证基因A编码的一种膜蛋白与乙烯结合,从而实现植物对乙烯的响应。自变量是有无蛋白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是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对照组则是与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
故填: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纵坐标是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是通过膜蛋白A与14C2H4结合的。通过基因工程导入了基因A的酵母菌膜表面的蛋白A数量是有限的,因此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与之结合的蛋白A达到饱和,实验组的曲线上升趋势变慢。
故填: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该实验目的是验证基因A编码的一种膜蛋白与乙烯结合,从而实现植物对乙烯的响应,证明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相应有关。
故填: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分析】1、实验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对照实验是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2、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12: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2.(2023·湖北)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3.(2023·广东)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任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插条只能保留1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NAA
D.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4.(2023·全国甲卷)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5.(2023·海南)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贮藏蛋白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为探究赤霉素在某种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团队设计并实施了A、B、C三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只有A组是对照组
B.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
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D.三组实验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
6.(2023·北京)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7.(2023·湖北)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A.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1/400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喷施M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8.(2023·浙江)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9.(2023·广东)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10.(2023·新课标卷)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登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日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11.(2023·浙江)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切去叶片,保留叶柄,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IAA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越迟使用IAA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IAA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体现IAA作用的两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2.(2023·湖南)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01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I酶的合成
C.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
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
三、非选择题
13.(2023·新课标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增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 。
(2)植物细胞分裂是由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同作用完成的。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 。
(3)给黑暗中生长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有 (答出Ⅰ点即可)。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 (答出2点即可).
14.(2023·天津)研究人员探究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情况,得到了生长素运输方向示意图(图1)
(1)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类型是 。
(2)图2是正常植物和某蛋白N对应基因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据此回答:
(i)N蛋白基因缺失,会导致根部变短,并导致生长素在根部 处(填“表皮”或“中央”)运输受阻。
(ii)如图3,在正常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植物顶膜的蛋白,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 运输到细胞 ,根据图3,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 。
(3)根据上述研究,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 ,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
15.(2023·湖北)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2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268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237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1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A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乙烯(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 (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F2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9:7的原因是 。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14C2H4与 混合6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
(5)实验三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甲组中不切断,拟南芥正常生长,乙组中在①处切断,即除去结构Ⅰ,生长缓慢,则结构Ⅰ处有生长素产生,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拟南芥弯曲生长,丙组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生长,说明在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乙组在①处切断拟南芥弯曲生长,丙组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生长,说明在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说明甲组和乙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C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可知,在②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不生长,在③处切断拟南芥不弯曲不生长,实验结果相同,说明②③之间无生长素产生,也不能判断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单侧光照时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茎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的,因而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从而造成茎向光弯曲生长。
2.【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H2O2含量,故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
B、胁迫环境下已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不适合苦草生存,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
C、镉属于重金属,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C正确;
D、胁迫是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镉胁迫下苦草已经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镉胁迫使环境条件显著偏离于苦草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
3.【答案】B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
【解析】【解答】A、对植物进行扦插时,插条一般保留3-4个芽,幼嫩的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促进插条生根,提高其成活率,A错误;
B、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当插条上叶片较多时,蒸腾作用比较旺盛,会导致插条失水过多而枯萎死亡,故剪去多数叶片可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B正确;
C、NAA可以促进插条生根,对于较高浓度的NAA可以选用沾蘸法处理插条,低浓度NAA可以选用浸泡法进行处理,C错误;
D、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为促进插条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一般在弱光下培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以下两类方法比较简便。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沾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同时插条上的多数叶片需要剪掉,以降低蒸腾作用的强度,并保留3-4个芽,利于合成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
4.【答案】D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生长素主要由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合成生长素的原料主要有色氨酸,A正确;
B、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某些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调控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影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C正确;
D、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5.【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本实验中A组和B组都是对照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上升,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赤霉素合成抑制剂会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抑制贮藏蛋白为幼苗提供营养,不利于种子萌发,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三组实验中,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B组、A组、C组,所以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B组、A组、C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三组实验中,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B组、A组、C组,说明赤霉素会促进贮藏蛋白的降解,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抑制剂会导致贮藏蛋白的降解速率下降,不利于种子萌发。
6.【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乙烯组主根长度较短,说明乙烯抑制主根生长,A正确;
B、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赤霉素组主根长度较长,说明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B正确;
C、乙烯抑制主根生长,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两者作用相反,说明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C正确;
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组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主根长度变短,说明乙烯抑制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赤霉素:①合成部位为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②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③分布: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主要分于未成热的种子,幼芽、幼根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2)乙烯 :①合成部位为植物体各个部位。②主要作用为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③分布:成熟果实中含量最多。
7.【答案】B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解析】【解答】A、M的稀释浓度为1/400时对甲的影响最小,落叶率低;对乙的影响与1、2组差别不大,综合分析M的稀释浓度为1/400 时效果最好,A正确;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B错误;
C、本实验目的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喷施M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时间选择在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种子尚未成熟可以有效防止其传播和蔓延,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M可提高落叶率与脱落酸的作用相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本实验目的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在对植物生长调节剂M浓度选择时,应选择甲落叶率低而乙落叶率高的浓度进行喷施。左图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稀释度增高落叶率降低,与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应选择落叶率较高组,但三组结果相近,综合两图结果,选择稀释浓度为1/400组最为适宜。
8.【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由图甲和乙可知,红光处理后的种子赤霉素含量高于远红光处理后的种子,远红光处理后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故红光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
B、红光促进赤霉素的合成,机制为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由图乙可知,红光处理莴苣种子开始萌发时间早于赤霉素处理莴苣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
D、红光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抑制种子萌发,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激素间的关系:拮抗作用:脱落酸和赤霉素: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打破种子休眠,脱落酸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雄花的形成,脱落酸促进雌花的形成。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
2、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等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2)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
9.【答案】A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依据题干比较室内和室外的差异是光照强度的不同,因此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引起下游生物学效应,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A正确;
B、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转化和传递光能,植物感受光信号的受体是光敏色素,B错误;
C、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得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水仙转入室内后,若给以单侧光,也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C错误;
D、水仙转入室内后,光照强度减弱,徒长甚至倒伏,说明弱光促进了水仙叶芽的分化及叶的伸长生长,室外强光才会促进花芽的分化形成花,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体不但可以感受光的刺激,还可以利用光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植物体有感受光刺激的光受体,光敏色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可以吸收、转化和传递光能供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0.【答案】A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措施②春花处理,利用低温诱导花芽的形成,措施④利用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减少作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无消耗,措施⑤合理密植,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有机物积累,B错误;
C、措施②春花处理,利用低温诱导花芽的形成,与光合作用无关,措施⑤合理密植,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强度,措施⑥间作种植,利用不同作物光合作用,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作物产量,C错误;
D、措施①利用低温降低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措施③风干储藏,减少作物细胞中的自由水含量,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无消耗,措施④利用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与呼吸作用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2、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
(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光照强弱的控制;
(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11.【答案】A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实验探究IAA处理对叶柄脱落的影响,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IAA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正确;
B、由图可知,越迟使用IAA处理,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越低,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弱,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IAA处理具有抑制叶柄脱落,不使用IAA处理,单独使用乙烯处理促进叶柄脱落,故二者的作用相拮抗,C错误;
D、由题意可知,不同时间的IAA处理效果都是抑制叶柄脱落,不能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叶、花、果实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12.【答案】A,C,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果实成熟后被捕食的同时实现了种子的传播,因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故此时种子已成熟,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NCEDI 是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由左题图曲线可知,NDGA组NCEDI酶活性被抑制时脱落酸含量趋近于零,因此说明脱落酸的生成必须有NCED1酶的作用。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合成的同时就必须有NCEDI酶的合成,B错误;
C、基因ACO1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由右题图分析可知,NDGA组NCEDI酶受抑制,脱落酸合成减少。与对照组及加脱落酸组相比,乙烯开始增加的时间由6天延长到10天,因此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C正确;
D、由右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脱落酸组乙烯含量增加时间更早,含量更多,所以可推测脱落酸诱导了乙烯合成;但脱落酸+1-MCP组乙烯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D正确。
故答案为:ACD。
【分析】(1)脱落酸: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③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客和组织中含量多。
(2)乙烯: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③分布:成熟果实中含量多。
13.【答案】(1)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光敏色素;温度、重力
【知识点】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1)细胞间期主要进行物质准备,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在促进细胞分裂时,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3)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因素的调控,如光照,在植物细胞中含有能感受光信号的光敏色素,除此之外还有温度、重力等。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质分裂,二者共同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同时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协同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和赤霉素:赤霉素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的氧化分解,从而协同促进细胞伸长。
3、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14.【答案】(1)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表皮;顶膜;侧膜和底膜;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3)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故填: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2)(i)分析图2,与正常型相比N蛋白缺失型伸长区表皮处几乎无生长素分布,据此可推测生长素在根部表皮处运输受阻。
(ii)由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和N蛋白缺失型个体顶膜的PIN2蛋白含量相同,正常型侧膜和细胞质中无PIN2分布。结合图1,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顶膜运输至侧膜和底膜;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点为: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但是相等较少,其中细胞质中含量最少。
故填:表皮;顶膜;侧膜和底膜;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
(3)由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只有顶膜有PIN蛋白分布,而N蛋白缺失型个体则在顶膜、侧膜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
故填: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15.【答案】(1)mRNA
(2)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产物是RNA,mRNA是RNA的一种,也是翻译的模板,所以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1mRNA含量得出。
故填:mRNA。
(2)F2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例为9:7,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并且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故填: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该实验目的是验证基因A编码的一种膜蛋白与乙烯结合,从而实现植物对乙烯的响应。自变量是有无蛋白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是不同浓度的14C2H4与表达有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对照组则是与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混合。
故填:不表达蛋白A的酵母菌。
(4)纵坐标是酵母菌结合14C2H4的量,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是通过膜蛋白A与14C2H4结合的。通过基因工程导入了基因A的酵母菌膜表面的蛋白A数量是有限的,因此随着14C2H4相对浓度升高,与之结合的蛋白A达到饱和,实验组的曲线上升趋势变慢。
故填:导入酵母菌的蛋白A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A数量有限。
(5)该实验目的是验证基因A编码的一种膜蛋白与乙烯结合,从而实现植物对乙烯的响应,证明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相应有关。
故填:基因A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分析】1、实验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对照实验是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2、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