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复习精编讲义
第四单元 比
单元知识要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值的意义及比与分教、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和求比值。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有关比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归纳总结
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当两个相关联的量具有相除关系时,就可以用“比”来表示。比的写法:a:b或(b≠0)。比的读法:“:”读作“比”,从前往后读成“几比几”。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还可以用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比的基本性质是a:b=na:nb(b≠0,n≠0),a:b=(b≠0,n≠0)。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5.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先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先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转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
6.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1)用整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把各部分的比看作份数关系。解题步骤:①求出总份数;②求出一份是多少;③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2)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步骤:①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③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典型例题
例1 4:( )==5÷( )==( )(填小数)。
【分析】用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1:5,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求出1:5=4:20;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5,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求出1÷5=5÷25;分数化为小数: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20 6 25 0.2
例2 公顷:625平方米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分析】1公顷=10000平方米,把公顷单位换算为平方米,前项和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解答】10:1 10
例3 三角形的内角度数之比是2:3:4,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知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运用按比例分配方法可求出各角的度数,然后找出最大角和最小角并判定三角形的类型。
2+3+4=9
180°×=40°
180°×=60°
180°×=80°
因为最大的内角是8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解答】锐角
例4 将7:8的后项加上24,要使比值不变,那么它的前项应该( )。
A.加上24 B.加上23 C.加上22 D.加上2
【分析】比的后项8加上24后,计算比的后项扩大的倍数,比的前项扩大相同的倍数得到新的比的前项,新的前项减去原来的前项所得之差即为所求。
【解答】D
例5 学校新买来450本儿童读物,按2:3的比例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这两个年级各分得图书多少本?
【分析】我们根据条件可得,一共有450本儿童读物,按照2:3的比例分给四五年级。可以得到把450本一共分成了2+3=5份,四年级占全部读物的,五年级占全部读物的,所以四年级:450×=180本,五年级:450×=270本。
【解答】四年级:(本)
五年级:(本)
答:四年级分得180本,五年级分得270本。
例6 六(1)班原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占。后来转进11人,男、女生人数比变成3:2,后来转进男生多少人?转进女生多少人?
【分析】原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占,则原有男生49×=28人。后来转进11人,总人数变成49+11=60人,此时男女比变成3:2,则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人,所以转来11人后,男生人数变为60×人,由此即可求出男生转来的人数,进而求出女生转来的人数。
【解答】(49+11)×-49×
=60×-28
=36-28
=8(人)
11-8=3(人)
答:后来转进男生8人,女生3人。
例7 甲、乙两人同时骑自行车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已知甲行了全程的,离相遇地点还有20km,相遇时甲比乙少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路程比=速度比,根据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4,确定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从而确定20千米的对应分率,用20千米÷对应分率,求出全程,全程÷总份数,求出一份数,一份数×甲比乙少行的份数即可。
【解答】20÷(-)÷(3+4)×(4-3)
=20÷÷7×1
=210÷7
=30(千米)
答:相遇时甲比乙少行了30千米。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9:6=( ):4==12÷( )=( )填小数。
2.把0.375米:米化简是( ),比值是( )。
3.六(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9:10,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4.( )( )( )。(填小数)
5.走同一段路,小红用5分钟,小明用4分钟,小红与小明的速度比是( )。
二、选择题。
1.男生人数的等于女生人数的,则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
A.4:5 B.5:4 C.:
2.某校学生共有540人,男、女生的人数之比可能是( )。
A.3:4 B.4:5 C.2:5
3.a、b、c的平均数是30,三个数的比是::,b是( )。
A.10 B.15 C.30
4.把10克糖溶在90克的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
A.1:10 B.1:11 C.10:11
5.一批练习本分发给数学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分到36本,如果只发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分到60本,如果这批练习本不超过200本,若只发给男生,那么平均每人可分到( )本。
A.36 B.40 C.48 D.90
三、判断题。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
2.做一项工作,甲要用小时,乙要用小时,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是3:2。( )
3.3:4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加上6。( )
4.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1:3,则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1:6。( )
5.甲数的等于乙数的,则甲:乙=4:3。( )
四、计算。
1.化简比。
五、解决问题。
1.一袋大米,吃了2天后,已吃的和未吃的比为3:7,再吃去5千克后,已吃的和未吃的比为2:3,这袋大米原来有多少千克?
2.要修一条长1800米的水渠,工作五天后,已修的长度与未修的比是2:3,照这样的进度修下去,还要多少天才能修完这条水渠?
3.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4.甲、乙两地相距600km,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两车相遇。已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3:2,问客、货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5.文明小学有学生448人,六(2)班人数是全校总人数的,该班男、女生人数的比为9:5,六(2)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聪聪三次参加数学竞赛。三次的成绩比是,已知三次的平均成绩是90分,聪聪第二次的成绩是多少分?
7.某学校举行校园“阅读节”,要求每个学生统计自己课外书的本数。甲乙丙三人的课外书本书的比为,已知甲比乙少30本,那么,丙有多少本课外书?
8.如图是小明家用于出租的房屋平面图。主卧租给一对夫妻,两间次卧分别租给2个刚入职的青年。客厅、厨房、阳台和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租客们共同使用。房屋的租金一共3600元,租客们怎样分摊租金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房间 人数 人均收入 房间大小/m2 公共区域
主卧 2 5000元 24 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共同使用共60m2
次卧1 1 4000元 18
次卧2 1 4000元 12
9.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上午8:00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当行驶了全程的时与货车相遇。已知货车行驶完全程要8小时,两车相遇是什么时刻?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口算天天练
参考答案
一、1.6 21 8 1.5
2.1:2
3.
4.8 9 0.75
5.4:5
二、1.B 2.B 3.C 4.A 5.D
三、1.× 2.× 3.× 4.× 5.×
四、1.4.2:0.7=(4.2÷0.7):(0.7÷0.7)=6:1;
24:=(24×):(×)=32:1;
5.4:36=(5.4÷1.8):(36÷1.8)=3:20;
:=(×18):(×18)=3:4
五、1.5÷(-)
=5÷
=50(千克);
答:这袋大米原来有50千克。
2.已知这条水渠长1800米,则已修的长度为:
(米),则每天修的工程量为:(米);
剩下未修的水渠长为(米),则还需要的天数为:
(天)。
答:还要7.5天才能修完这条水渠。
3.5+3=8(份)
80÷2×
=40×
=25(厘米)
80÷2×
=40×
=15(厘米)
25×15=375(平方厘米)
答:长和宽分别是25厘米和15厘米,面积是375平方厘米。
4.600÷4×
=150×
=90(千米/时)
600÷4×
=150×
=60(千米/时)
答:客、货两车的速度各是90千米/时,60千米/时。
5.男生:36人;女生:20人
5.448×÷(9+5)
=56÷14
=4(人)
4×9=36(人)
4×5=20(人)
答:男生各有36人,女生有20人。
6.聪聪三次数学竞赛的总成绩为:(分),
三次的成绩比是,则第二次的成绩为:
(分)
答:聪聪第二次的成绩是85分。
7.30÷(-)×
=30÷×
=30××
=70(本)
答:丙有70本课外书。
8.24:18:12=4:3:2
3600÷2=1800(元)
1800÷(4+3+2)
=1800÷9
=200(元)
200×4=800(元)
200×3=600(元)
200×2=400(元)
1800÷(2+1+1)
=1800÷4
=450(元)
450×2=900(元)
800+900=1700(元)
600+450=1050(元)
400+450=850(元)
答:主卧夫妻租金1700元,次卧1租金1050元,次卧2租金850元。
9.根据题意可知,两车的速度比为7:5;
60÷7×5
=×5
=(千米);
×8=(千米);
÷(60+)
=÷
=3(小时);
8时+3小时=11时,即11时20分;
答:两车相遇是11时20分,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千米。
口算天天练
单元复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