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海底世界》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3《海底世界》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7: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说课稿
——智慧课堂案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底世界》。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海底世界》第二课时展开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感悟。)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海底世界的动物活动、植物差异、丰富矿产等,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语言积累。
3.结合第四、五自然段,继续巩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前两条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条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结合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学情,借助“畅言智慧课堂”、“畅言晓学”等平台,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读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智慧课堂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具体介绍。
复习导入,精准施教。
指导朗读,感受趣味。
自主学习,梳理信息。
资源推送,激发兴趣。
总结回顾,明确要素。
作业推送,延伸课外。
(一)复习导入,精准施教。
课上,我首先利用畅言智慧课堂的“讲评”功能对第一课时布置朗读作业进行讲评。
我从“畅言晓学”后台呈现的四维雷达图讲评朗读作业的流畅度、完整度、声韵和声调,对学生突出的项目及评分高的同学给予表扬。
依据AI智能分析,我发现个别字词的读音,全班错误较多,我将这些字词聚焦、放大,并通过示范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
接着,我们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回顾,复习本课是从“光线变化、声音多样、动物活动、植物差异、矿产丰富”五个方面把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写清楚的。
这一环节中,“讲评”、“聚焦”、“放大”、“圈画”功能的使用,让学生们对讲授内容有更加直观、清晰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畅言晓学”APP对学生朗读进行的伴随性数据分析采集,可以为学生提供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得到朗读指导;我可以通过后台随时查阅每位孩子的朗读录音,改变了以往老师对学生课后的朗读作业监控不到的弊端。系统生成的班级报告,能直观了解班级的朗读情况,我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做到精准施教,强力巩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朗读,感受趣味。
第四自然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海底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我主要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朗读品悟: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环节,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用横线画出第四自然段的关键句;
(2)圈一圈这一部分描写了哪些动物,找到它们的活动方式,完成表格。
2.学生开始自主默读并在课本上圈画。我在巡视过程中指名一位同学在我的平板上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圈画。通过她的示范,教给孩子自主阅读时边批注边作答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3.展示交流中,学生齐读平板上圈画的关键句,指名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通过表格将学生圈出的动物展示出来,指导学生交流每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4.指导朗读,品悟特点。
按照本段的介绍顺序,我指导学生依次学习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的活动。
在学习“海参”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靠肌肉伸缩的方式爬行,并归纳这类动物的活动特点是“慢”。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只能”、“四米”等关键词,通过情境引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海参活动慢的特点。
和“海参”不同,梭子鱼的活动特点是快。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已经能抓住“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比普通的火车还快”等关键语句感受梭子鱼的活动快。在指导朗读时,我结合学生年段特点,创设了“假如自己就是一只正和火车比赛的梭子鱼”的情境,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感受梭子鱼的“快”。
海参和梭子鱼的活动有明显的反差,所以我设计了分组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动物活动的不同特点。
学习“乌贼和章鱼”这一部分,遇到了一个小障碍,“反推力”是科学学科中的概念,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我利用智慧课堂推送“气球推动小车”的科学实验微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反推力”,进而感受“乌贼和章鱼”奇特有趣的活动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学科融合,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习得更加多样,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提供了帮助。
最后一种动物是“贝类”。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巴”字的意思,再借助海底世界视频,让学生跟着贝类一起去旅行。视频播放结束后,我通过“随机选人”采访了几位学生,把自己“海底旅行”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一说。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同时抓住关键语句,感受“免费的长途旅行”的表达效果,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5.整体回顾。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对四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和特点进行总结。接着我让学生思考:海底的动物这么多,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几种呢?学生交流后,我适时总结,作者在选择动物活动方式时很有代表性,有的慢,有的快,有的奇,有的巧。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这是对教学重点“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落实。
(三)自主学习,梳理信息。
有了第四自然段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五自然段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信息”。首先出示“自学要求”,指名朗读。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后,把第五自然段的文本内容用“畅言智慧课堂”中的“全班批注作答”功能,推送到每位学生的平板上。学生利用作答界面里的工具笔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圈画、批注,直至提交。我通过“答题报告”实时监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自由翻阅、调出展示。在学生全部提交结束后,我有选择的调出几位学生的答题页面,由这几位学生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概括出这一自然段是围绕颜色和大小两方面写出了海底植物的差异。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海底植物的差异,进而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借助“畅言智慧课堂”的“全班批注作答”功能巩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学法迁移。另外,这种智慧课堂手段的运用,丰富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学生生成的答题报告,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查阅、点赞,丰富了生生间的互动和互评。这样的语文课堂更加开放,充满活力。
(四)资源推送,激发兴趣。
第六自然段是用一句话介绍海底的矿产资源。我通过提问“海底还有哪些矿产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自由回答补充的基础上,我把保存在“草稿箱”里的“海底矿产知多少”资源包推送到每一位学生的平板页面上。学生自由翻阅、学习。在学生学习结束后,我指名交流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学生从海底矿产丰富,我们要合理开发、保护海洋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相机总结,引导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呼吁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这一环节,我使用了智慧课堂中推送资源包的方式,它可以将课外的各种资源整理后推送给学生,整合多方资源助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它也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也是对本单元人文主题“奇妙的世界”的落实。
(五)总结回顾,明确要素。
结合板书,我带领学生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本课从光线变化、声音多样、动物活动、植物差异、矿产丰富五个方面把海底世界描写得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六)作业推送,延伸课外。
我通过畅言智慧课堂中的“分享”功能,将《自然界的时钟》这篇文章分享到学生“畅言晓学”的班级圈中,布置学生阅读文章,并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自然界的时钟。
借助这种智慧课堂手段,学生能对课堂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延伸巩固,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结课时,有几位同学对资源包里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询问我是否能发给他们课后学习。我运用“畅言智慧课堂”里的分享功能将资源包推送给这几位同学,让他们在家也能通过“畅言晓学”平台学习。这样,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延伸至课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反思感悟
回顾整节课教学,我的反思如下:
智慧课堂助力教学:课前,基于数据分析,生成可视化学情报告,解决“学情难掌控”问题,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课中,智慧课堂教学让教与学更高效,实现了立体化课堂互动,帮助教师关注到每位学生;课后,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包,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进行知识的拓展,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智慧课堂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技术手段,我们在实际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合理使用,不能为了用而用。另外,在使用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学生视力的保护,所以我们学校规定学生连续使用平板不能超过15分钟。智慧课堂,智慧语文,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做到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有更多的尝试与思考!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专家领导的倾听,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