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时备课
课题名称:《把盐放到水里》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按照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依据
1.课标分析
(1)课标论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科核心概念: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3~4年级学段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3~4年级学段内容要求: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4年级学段学业要求: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课标分解:
①学什么:盐能溶解在水中;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100毫升水中溶解多少克盐。
②怎么学:通过把盐和沙子放在水中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小组合作得出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并在对比实验中要保持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开展自主资料探究,补充科普小视频,说出 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盐量。
③学到什么程度:分析课标中 3-4年级学段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这里的“溶解”,指的是能发现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中的“知道”,指的是知道搅拌和高温这两个因素可以加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中的“描述”指的是通过观看演示演示或者观看科普小视频,能说出 100毫升水中盐的溶解量。
2.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四节(教材总第 11节)第一课时,属于小学科学四大领域中“物质科学领域”的范围,是第 1、2两个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
本课是对前三节内容的拓展、延伸和提升,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并了解如何分离液体中的不同固体。本课学习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实验把沙子和盐放到水里,认识不同的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实验现象明显,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明确形成溶解物的概念。
第二部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讨论交流,从中选择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展开实验,如:假设盐溶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也可以引导学生假设搅拌与盐溶解快慢有关。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究。教材把实验步骤写出来,让学生围绕着它展开实验,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让学生体验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形成对比实验的观念,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研究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水的溶解能力。做完这个实验后,提问:100毫升水中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吗?运用数据得出像盐或糖这样的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3.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特点:三年级学生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辨别并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能读懂学习资料中蕴含的信息。
(2)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特别像盐和糖;也大体知道很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石等。
(3)存在的困难与障碍:三年级的学生对“溶解”这个词缺少直观的概念认知,对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现象观察思考不多,对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不甚了解,而在 100毫升水中对盐的溶解量更没有任何生活经验。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 说出哪些物质能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
2. 知道温度和搅拌是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3. 能说出 100毫升水中盐的溶解量。
(二)科学思维目标:
1. 在交流过程中,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 体会温度高、搅拌的水中盐的确溶解的更快。
3. 认真开展资料探究,交流自己对盐的溶解量的发现。
(三)探究实践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能得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2.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发现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3. 通过资料探究结合观看视频,能说出 100毫升水中盐的溶解量。
(四)态度责任目标:
1. 反思生活中能够利用通过加热和搅拌,提高效率的生活方式。
2. 能将盐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物质上去。
三、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点:知道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二)学习难点:盐在水中的溶解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评价任务
1.对比把盐和沙子放在水中的现象,知道有的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指向:科学观念目标 1、思维目标 1、探究目标 1)
2.通过观察冷水和温水中盐溶解的快慢,发现温水中的盐溶解的更快;通过观察搅拌和不搅拌时盐溶解的快慢,得出搅拌时盐溶解的更快。(指向:科学观念目标 2、思维目标 2、探究目标 2、态度目标 1)
3.在观看科普小视频过程后,说出 100毫升水中盐的溶解量。(指向:科学观念目标 3、探究目标 3、态度目标 2)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测,导入新课
1.师:把一粒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会不见了。
2.师:把一粒沙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 1:会不见了。
生 2:在水中还可以看见。
3.师: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视频,看一看怎样使用搅拌棒搅拌?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把 2克的盐和 2克的沙子分别放入装有 100ml的冷水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静止一会儿后再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盐不见了吗?沙子呢?生:沙子仍然看得见。
5.师:我们把像盐这样的固体,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溶解。把固体浮在水面上或沉入水底,称为不溶解,(像沙子这样的固体,在水中看得见的现象叫不溶解)。
【设计意图】:一粒盐放进水中很容易溶解,而一粒沙子放入水中,它不溶解也容易看见,先猜,再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实验现象,说出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
(二)、探究实践,展开新课
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把盐放到水里。【板书课题】
2. 关于把盐放到水里,你有哪些问题呢?学生思考。
生 1:如果把很多的盐放入 100ml的水中,还能溶解吗?
生 2:如果把一袋盐都放入水中,还能溶解吗?
生 3:盐溶解得快慢跟什么有关系?如果不用搅拌棒搅拌,它能溶解吗?
生 4:把盐放到热水里,它溶解会快一些吗? .........
3.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问题:盐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4.师:设计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呢?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假设:盐溶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5.实验步骤:、
(1)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3)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得快。
6.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 250毫升的热水和冷水,然后用药匙放入已经用天平称量的食盐。)
7.实验结论:盐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来说出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挑选出适合本节课研究的因素,用实验去验证。
8.师:盐溶解得快慢,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1:与盐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水,盐越少,溶解得越快,盐越多,溶解得越慢)
生 2:与搅拌棒的搅拌有关(同样多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用搅拌棒搅拌溶解得快,没有用搅拌棒就慢)......
生 3:跟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得越快,反之就慢)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小组讨论。
9.师:这是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有针对性。这样确保实验的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做实验学会控制变量,是我们做实验采用的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
(三)、资料探究,拓展视野
1.师:测量 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请大家观看看科普小视频。
2.提出注意事项:
(1)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
(2)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3)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
(4)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
(5)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在烧杯内倒入 100毫升的水,然后放入已经用定量勺量取的食盐。)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结束后汇报。
3.师:特别说明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盐不可计算在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科普小视频,得出结论。让学知道温度不同,水中盐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一般采用室温 20度时的溶解度。另外,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勺盐在水中没有溶解,最后一次不能算在内。
4.小结:100毫升的水能溶解 36克的盐。当盐在水中无法再溶解时,我们就说盐在水中溶解已饱和了。像盐或糖这样的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咱们知道,糖也能溶解在水中也是溶解物,那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量一样吗?这些溶解物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研究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利用最新得到的科学结论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物质中去。也为下一节课的有序展开,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把盐放到水里
(第一课时)
1、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
2、盐溶解快慢因素:温度、搅拌
3、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量不同
八、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所以,本课在进行过程中要更多地开展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在把沙子和盐放到水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察发现,促进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提醒学生们可以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讨论,从中选择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展开实验。在研究 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水的溶解能力。顺势提问:100毫升水中能溶解与盐同样多的糖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运用数据,得出像盐或糖这样的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最后通过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得出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结论。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开展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实践发现中去,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