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盐和糖哪儿去了
【目标确定依据】
一、相关课程标准论述
(一)课标摘录
1.学段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质的基本特征。
(2)科学思维: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探究实践: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4)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观兴趣。
2.课程内容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3.学业要求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能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学习活动建议
观察白糖、食盐、食用油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二)课标解读
1.学生学什么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知道食盐、白糖、红糖等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而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中。但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并不是真的“消失”了,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味道等判断物质还在水中;但很难溶解的物质一般都会留有沉淀。
2.学生怎么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搅拌、过滤、静置等方法操作简单的实验,以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学到怎样的程度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哪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哪些难以溶解在水中。
(3)能利用过滤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概念理解的一般顺序(认识——比对——生活现象)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并比较盐、红糖在水中的变化,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及特征,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第二个活动,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认识到面粉在水里很难溶解。面粉放入水中是否能溶解是学生前概念中矛盾冲突最大的之一,通过静置、过滤等方法细致观察与比较,建立对“面粉很难溶解在水里”的认识,并对判断溶解现象的特征更加明晰;第三个活动,把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滤纸上,教给学生用过滤的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接触科学时间不长,还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进行有效联系,对于科学的观察只是零散的、无意识地观察,科学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
2.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一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者盐放入水里,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情景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但学生并不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
3.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学生对于溶解的认识可能只局限在肉眼观察,认为溶解就是“消失”了;也可能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了,如“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观察、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并能举例说明。
2.科学思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一步观察溶解现象,以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探究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用过滤、静置等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评价任务】
1.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搅拌的方法加快盐的溶解,判断盐能溶解在水中。(达成目标 1)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二,说出糖、盐在水中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变少、变小”是溶解的基本特征。(达成目标 1、2)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过滤、静置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完成观察记录单,画出面粉刚放入时、搅拌后、静置后的变化图。(达成目标 1、2、3)
4.教师出示味精、固体饮料等有矛盾冲突的物质,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能基于好奇心于课下主动探究。(达成目标 4)
教学过程
学教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融入点
环节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动画,想看吗?(播放视频:洗盐) 【追问】故事中的小白发现了一件怎样的奇怪事?盐躲哪里了? 【预设】盐化在水里了;盐消失在水里了;盐溶解了。2.聚焦溶解,规范科学用语师:在科学上,我们要这样说“它们溶解了。”和老师一起读“溶解”,(板书:溶解?)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师: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跟老师读:盐和糖哪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1.【对应学教活动 1、2、3】 从“会思考、会联想、会表达”等角度评价学生独立思考、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2.【对应学教活动 4】通过“看视频—提问题 —引话题 ——初判断”一步步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何为“溶解”。
环节二 观察红糖、盐在水中的变化 1.观察盐糖,浅谈发现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盐和糖,不过老师准备的是红糖,大家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预设】盐是白色,红糖是红色,都呈颗粒状。 2.教师指导,分组实验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可以从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那如果我们把盐、糖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 【预设】它们会溶解在水中。 (2)设计实验,分享交流 ①师:刚刚只是我们的猜测,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做?(实验)是的,用实验来证明,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同样的杯子,同样多的盐和糖。我们可以将盐、糖分别倒入 1号、2号杯中,大家在倒入时要轻轻的,不要让水溅出来。现在,请每组的 1号小朋友分别拿起盐和糖,当老师喊“放”的时候,把它们倒入 1号、2号杯中。然后所有的同学静静地观察放入水中的盐、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师:准备好了吗?“放”!仔细观察盐、糖在进入水中后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谁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预设】盐和糖慢慢沉到水底了。 (3)教师引导,记录数据师:如果我们把它们记录下来,会发现它们现在有这么多!(教师记录数据)孩子们,那现在大家再观察,1号杯、2号杯里的盐、糖和刚开始相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预设】数量变少了;颗粒变小了。 (4)方法引领,学习搅拌 【过渡】盐和糖变少了。 (板书:多——少)这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盐、红糖,看来它们还没有躲进水里,你有办法让它们躲进水里去吗?(搅一搅)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是的,我们可以搅拌(板书:搅拌)一下,但搅拌是有要求的:我们搅拌的时候要把搅拌棒放在中间,按照一个方向轻轻搅拌,避免水撒出来,不能碰到杯子的旁边,也不能碰到杯子的底部,避免发出声音,打碎杯子。 (5)分组搅拌,观察现象 ①师:现在大家赶快试一试吧!请每个小组的 2号、3号举起搅拌棒,分别负责 1号、2号杯的搅拌。其他成员认真观察,仔细观察,在搅拌的过程中,2个杯子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内小声交流。停止搅拌后,搅拌棒放在小盘里。开始吧! ②师:停止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盐和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盐和糖都聚在了一起;盐和糖不断旋转。 ③师:现在我们已经停止搅拌一会了,现在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的 1号杯和 2号杯,盐和糖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盐和糖消失了;没有了;溶解在水中了。师:盐和糖并没有真的“消失”。因为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红糖还在水中。所以,物体溶解了以后,我们虽然看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但是可以通过颜色,味道知道它们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颜色和平时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将盐、红糖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1.【对应学教 活 动 1(1)】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动作”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2.【对应学教 活 动 1 (2)】能否初步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3. 【对应学教活动 2、3】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各小组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比较准确的填写观察记录;学生能否遵守实验秩序;学生是否会画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否初步归纳物质溶解在水中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对比意识,如对比红糖水和盐水的相同点
环节三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一)观看视频,答疑解惑师:我们一起观察了盐、糖在水中的变化,知道了盐和糖能溶解到水中。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了吗?正巧,有头小毛驴在运送盐和糖的时候遇到了问题,请小朋友们帮帮它!(看视频)谁能告诉它盐和糖哪儿去了?(溶解在水里了) (二)观察、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1)活学活用,设计实验师:得到答案的小毛驴很开心,而且这个小毛驴还很好学呢,它想知道面粉可不可以溶解 大家能帮帮它吗?那我们该怎么做? 【预设】我们可以将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面粉能不能在水中溶解? (2)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师:是的,我们可以将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面粉能不能在水中溶解?还可以在......搅拌一下。请 4号同学拿起面粉,负责倒面粉,5号同学负责搅拌。完成手中的记录单。 【预设】学生分组实验。 (3)分享交流,得出结论师:谁想先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分享)同意他的观察吗?我们将面粉倒入水中后,发现面粉漂浮在水面上了,如果再给他搅拌会,这时候水不那么透明了,变浊了。对比旁边的 1号杯,你能判断面粉在水中能不能溶解呢? 【预设】对比 1号杯的盐水,面粉水是浑浊的,所以我们判断:面粉水不能溶解在水中。 (4)方法引领,学习过滤师:老师现在想把水中的盐和面粉再拿回来,我应该怎么做?谁来说?师:不好说?我们可以借助滤纸或细布,像老师这样。我们将盐水和面粉水,分别倒入杯子中,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倒入盐水的滤纸上没有痕迹;倒入面粉水的滤纸上留下了面粉。师:盐水没有在滤纸上留下任何痕迹,而面粉水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所以,我们判断面粉没有溶解在水中。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过滤”。(板书:过滤) (5)方法引领,学习静置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自己的面粉水,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面粉又沉在水底了。 师:像这样,把面粉水放置在桌面上,一直不碰它的方法,叫做静置。我们通过一段小视频再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课堂小结: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小毛驴,我们用了搅拌、过滤、静置三种方法研究,最后发现,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静置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1.【对应教学活动 1】学生能依据环节二初步设计“面粉是否溶解水中”的实验,初步形成实验设计意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回答追问问题。 2.【对应学教活动 2、3】学生知道并能够用过滤、静置的方法验证物质是否溶解于水
环节四: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也有很多物体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请你来判断!如果能溶解在水中,请比“”,如果不能溶解在水中,请比“”。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大家真是太棒了! 【预设】学生对于味精等一些常见物品认识不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 (二)课堂总结,浅谈收获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我们今天使用了观察、搅拌、过滤、静置的方法来判断:一个物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在水中溶解或者不溶解的物体呢 课下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验证一下吧。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优秀,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1.【对应学教活动 1.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中去,并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够根据提示进行有序汇报。 2.【对应学习活动 3】能够保持好奇心,在课下利用所学继续探究生活中的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