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6:3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掌握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看看这幅画轴上画的是谁?
2.你了解屈原吗?如果让你写下对屈原的印象标签,你会写什么呢?
端午节、汨罗江、爱国诗人、香草美人、抒情长诗《离骚》……
二、作者介绍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思想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创造楚辞体诗歌新样式,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离骚》。主要作品有《九歌》、 《九章》、《天问》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三、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等传记的地方。
四、整体初读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1.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2.勾画通假字
3.要求其他同学默读并根据预习情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二)读后明确
1.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
靡不毕见 “见”通“现”,表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意义,含义。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 “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绌 “绌”通“黜”,指免除官职。
齐与楚从亲 “从”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披散。
2.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1—3)以评介《离骚》“推其志”,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
第三部分(11-12)写屈原自沉汨罗以及死后的影响,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第四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五、文体辨析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六、学习第一部分1-3段
(一)内容研读
1.朗读第一节并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难句解释: (穿插在“内容研读”部分)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芈 ,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2.朗读第二节并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上官大夫“谗之”; 正直与奸佞邪曲冰炭不容。)
还可看出什么?(奸臣谗言,用心险恶,怒疏屈原,怀王昏庸)
难句解释: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
(1)简介《离骚》内容;
(2)疏通文意和难句;
(3)思路分析;
(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
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板书:
(一)屈原被疏以后有什么感受?他将做些什么呢?(疾、忧愁、幽思、怨;创作《离骚》)
(二)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三)《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介:内容:明道德、治乱 ; 写作特色:文约辞微
(四)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
难句解释: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 “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条贯”,条理,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回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回”,“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小人所容。”
(3)关于这段的思路:
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4.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自况
(二)行文思路
1.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思考:文章的前三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叙述与评价相结合,情感鲜明; (评价式)
(2)整散结合,有对偶,有排比,句式变化灵活。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二部分
1